——瓊州學院正向新壹輪發展目標邁進
2011年5月10日,瓊州學院迎來了其辦學史上又壹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事——三亞校區落成慶典。
新校區位於三亞市育才路1號。新校區可容納15000 人,用地規劃面積為751 畝,加上坐落在海南中南部生態環境優美、四季如春的“翡翠山城”——五指山市校區,截至2013年,瓊州學院兩大校區的校園面積有1500多畝。
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行業兼職教師聘任,成效顯著。聘請德國柏林藝術大學馬勒特教授、北京大學王建國教授等壹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學科帶頭人或客座教授。
2011年5月10日舉行慶典,意味著經過瓊院人的艱苦奮鬥,瓊州學院三亞校區正式落成。這是海南省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壹件大事和喜事,是瓊州學院今後成長的新起點。
就在剛剛過去的壹年,瓊州學院迎來了其發展史上的壹個小高潮。2010年12月2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三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壹個重要的戰略決策——省市***建瓊州學院,開創了海南高校省市***建先河。通過***建瓊州學院,可以為三亞市和海南省中南部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也進壹步促進了瓊州學院的改革和發展,不斷提高瓊州學院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使瓊州學院辦學特色更加鮮明,現代化和國際化特征更加顯著,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羅保銘省長在***建協議簽訂儀式上指出,建設瓊州學院三亞校區,有利於提升學校的知名度,拓展學校的辦學空間,增強學校的發展後勁。
瓊州學院現有11個二級學院,62個本、專科專業,在校生11000多人,生源來自全國26個省區。學校堅持“以人為本”,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創新辦學理念、育人理念,堅持質量立校、學科興校、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致力於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辦校以來,學生榮獲國家級、省級各類比賽大獎多項。在2009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瓊州學院以壹等獎壹隊、二等獎三隊的傲人成績再次居海南省高校首位。2010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海南賽區)的獲獎情況,該校獲省專業組壹等獎2名,非專業組壹等獎3名,位列全省高校第二。
在紀念“五四”愛國運動92周年之際,瓊州學院榮獲***青團中央頒發的2010年度“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 “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海南省五四紅旗團委”、“海南省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瓊州學院連續五年獲得,2010年還榮獲“全國高校優秀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三等獎”、“全國關愛女孩誌願服務活動優秀組織獎”、“海南省***青團創新獎”等多項榮譽稱號。
2010年11月——12月,教育部決定將首期“發展中國家旅遊管理高級研修班”由瓊州學院舉辦,不僅因為瓊州學院是十個“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壹,更重要的是教育部看重瓊州學院在旅遊管理培訓方面的實力。來自埃及、菲律賓、津巴布韋、肯尼亞等6個亞洲和非洲英語國家的20名研修班成員參加的高級研修班,旨在促進我國與亞非發展中國家間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幫助亞非發展中國家培訓所需人才。
來到三亞建校區後,瓊州學院積極參加在三亞舉辦的各種國內外重大活動,如博鰲亞洲論壇、三亞國際數學論壇,2011世界沙灘排球巡回賽三亞公開賽、第35屆國際比基尼小姐全球總決賽,及金磚五國峰會等重大國事活動召開,都派出大量青年誌願者開展誌願服務。
兔年春節大年初壹至初三,瓊州學院25位誌願者到三亞鳳凰國際機場、三亞火車站、大東海廣場等遊客聚集的重點區域,為中外遊客提供熱情周到的優質服務,獲得了在三亞鳳凰機場考察指導工作的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羅保銘的表揚和中外遊客的壹致好評。
2013年19月中旬,做為海南省設備最為先進的瓊州學院圖書館也即將投入使用。
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瓊州學院辦學綜合條件不斷改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館藏圖書、教學實驗實踐配置及多媒體等硬件設施均達到國家教育部規定的本科院校辦學標準。學校重視學科專業建設,擁有旅遊管理和動物學兩個省級重點扶持學科。建立了壹批省、校級 “精品課程”、省級教學團隊與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等,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校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根灌ROOT IRRIGATION”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非傍軸光束質量研究”居國際先進水平,“挖地雷達反問題的同倫算法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10年獲準國家級、省級立項課題51項,公開出版著作、教材27部,在國內外期刊雜誌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學校重視海南黎、苗族本土文化的研究,成果豐碩,2008年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在我校掛牌成立,
瓊州學院是我省中南部民族地區唯壹壹所省屬公辦本科院校。辦學30 多年來,瓊州學院累計為國家輸送了3 萬多名各類人才。
從1977年創辦以來,瓊州學院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始終把為民族服務、提高民族素質、加強民族團結和促進民族進步視為歷史的使命,時代的重任,擔負著海南民族地區師資培養、培訓的重任,通過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及為民族師資提供脫產和函授教育,為瓊南地區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歷史性的貢獻,學校曾榮獲原國家教育委頒發的:“全國成人高等教育先進學校”和“海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
學校已成為海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培育的主要基地及民族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的搖籃。據不完全統計,在海南中南部地區各市縣中學教師中,畢業於瓊州學院的教師所占比例約65%,有的學校最高達到78%,在其他行業的畢業生也不少,截至2013年,任職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崗位就有200 余人,其中省部級領導幹部5 人。如今,在我省各條戰線,上至省委省政府、下至基層鄉鎮,都有瓊州學院學籍的同誌在那裏樂業敬業。在瓊南民族地區的近200 所初級中學,瓊州學院培養的民族師資人員遍及所有的學校。三亞、五指山、白沙和保亭等市縣教育局的同誌這樣說:沒有瓊州學院就沒有瓊南民族地區的初等教育。
學校辦學堅持突出民族特色,特別是在科研方面十分重視海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研究。2009年建立中國音樂學院——瓊州學院海南民族音樂教學實踐基地。2008年“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在瓊州學院隆重揭牌成立。海南省社科聯決定與瓊州學院***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以加強對海南民族歷史文化和民族發展問題研究。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周洪晉在講話中表示,選擇在瓊州學院建立民族研究基地,除了學校黨政班子和領導對建設研究基地高度重視外,瓊州學院具有獨特的條件和優勢。在海南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學者對省屬高校近幾年的科研工作進行的首次檢查評估中,專家組認為,瓊州學院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在省屬高校中是領先的,做了不少工作,有大量著作出版和論文發表,成果顯著,希望繼續把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鞏固和發揚,因為這是學校科研的特色。
三十四年的坎坷艱難,三十四年的厚重底蘊,學校創新辦學理念,借力後發優勢,實現了從專科向本科、從師範性向綜合性、從壹般本科向應用型本科協調發展的歷史性轉型。瓊院人認為,應用型本科教育不同於傳統的本科教育,需要對原有的本科教育教學觀念進行更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定位既有別於“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也有別於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大膽改革、全面創新。
學科專業建設是瓊州學院建設與發展永恒的主題,是學校各項建設的核心和與發展的“龍頭”。結合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及學校所在區域的產業,行業結構、發展趨向以及學校現有的條件,瓊州學院未來10年的學科專業發展定位為:以旅遊管理與服務學科專業為龍頭,理、工、文為重點,多學科專業協調發展,重點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經過近10年的努力,形成以“國際旅遊;民族文化;信息服務;環境、生態工程與技術;食品科學、生物工程與技術;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六大學科專業平臺。
為實現自身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而采用的培養體系、培養途徑和培養機制的定型化模式,瓊州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實際敢於和善於從以下方面去努力: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教育教學方式。
瓊州學院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出發點,與用人單位(企業、科研機構)有機結合、***同合作,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不同教學環境和資源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實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有機地融於學生培養過程中,走產學研合作之路。整體優化課程體系,淡化專業界限,拓寬專業知識面,強化能力培養。根據生產壹線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構成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創新能力培養,形成新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