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161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馬德裏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裏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壹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壹。他的壹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他生於16世紀的西班牙,那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被逐回北非,西班牙從地域到宗教都得到統壹。在西班牙王廷的資助下,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海洋冒險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興盛,對美洲的掠奪刺激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壹些城市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西班牙擁有壹千多艘船航行在世界各地,成為稱霸歐洲的強大封建帝國。但是西班牙的強盛極為短暫,專制君主腓力普二世對外發動多次失敗的戰爭,既耗盡了國庫的資產,也使西班牙喪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國內,封建貴族與僧侶還保持著特權,各種苛損雜稅繁多,使得貧富分配不均的現象更為突出,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盡管專制王權與天主教會勾結在壹起,利用宗教裁判所鎮壓壹切進步思想與人民的反抗,但人文主義思想仍然得到傳播,湧現出壹批優秀的作家。
塞萬提斯出生於壹個貧困之家,父親是壹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馬德裏。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
23歲時他到了意大利,當了紅衣主教胡利奧的家臣。壹年後不肯安於現狀的性格又驅使他參加了西班牙駐意大利的軍隊,準備對抗來犯的土耳其人。他參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戰,這次戰鬥中,西班牙為首的聯合艦隊的二十四艘戰艦重創了土耳其人的艦隊。帶病堅守崗位的塞萬提斯在激烈的戰鬥中負了三處傷,以至被截去了左手,此後即有“勒班多的獨臂人”之稱。經過了四年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後,他帶著基督教聯軍統帥胡安與西西裏總督給西班牙國王的推薦信踏上返國的歸途。
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盜船,他被擄到阿爾及利亞。由於這兩封推薦信的關系,土耳其人把他當成重要人物,準備勒索巨額贖金。做了奴隸的塞萬提斯組織了壹次又壹次的逃跑,卻均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與膽識卻得到俘虜們的信任與愛戴,就連奴役他們的土耳其人也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1581年親友們終於籌資把他贖回,這時他已經34歲了。
以壹個英雄的身份回國的塞萬提斯,並沒有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終日為生活奔忙。他壹面著書壹面在政府裏當小職員,曾幹過軍需官、稅吏,接觸過農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公幹。他不止壹次被捕下獄,原因是不能繳上該收的稅款,也有的卻是遭受無妄之災。就連他那不朽的《堂吉訶德》也有壹部分是在監獄裏構思和寫作的。1616年他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塞萬提斯十分愛好文學,在生活窘迫的時候,賣文是他養活妻兒老小的唯壹途徑。他用文學語言給壹個又壹個商人、壹種又壹種商品做廣告。他寫過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數目的抒情詩、諷刺詩,但大多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亦曾應劇院邀請寫過三四十個劇本,但上映後並未取得預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園牧歌體小說《伽拉泰亞》(第壹部),雖然作者自己很滿意,但也未引起文壇的註意。塞萬提斯50余歲開始了《堂吉訶德》的寫作。《堂吉訶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堂吉訶德在遊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訶德和他的仆從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
1605年《堂吉訶德》第壹部出版,立即風行全國,壹年之內竟再版了六次。這部小說雖然未能使塞萬提斯擺脫貧困,卻為他贏得了不朽的榮譽。書中對時弊的諷刺與無情嘲笑遭到封建貴族與天主教會的不滿與憎恨。1614年有人出版了壹部偽造的續篇,站在教會與貴族的立場上,肆意歪曲、醜化小說主人公的形象,並對塞萬提斯本人進行了惡毒的誹謗與攻擊。塞萬提斯為了抵制偽書的惡劣影響,趕寫了《堂吉訶德》第二部,於1615年推出。除此之外,他還於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優秀短篇小說的《懲惡揚善故事集》,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有社會風俗的描寫,也有壹些哲學議論。書中描寫了封建社會的罪惡以及西班牙下層民眾生活的貧困,肯定人性與個性自由,對社會的不公正發出了憤怒的抗議。這些充滿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短篇在西班牙文藝復興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訶德》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和歐洲最傑出的作品。
內容提要
《堂吉訶德》(讀音tánɡ jí hē dé)原名《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臺·拉·曼》,作者在序言中申明:“這部書只不過是對於騎士文學[3]的壹種諷刺”,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但實際上,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意圖。在這將近壹百萬言的作品中,出現了西班牙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的整個社會,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藝工人、牧羊人、農民,不同階級的男男女女約七百個人物,尖銳地、全面地批判了這壹時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以及私有財產制度,使它成為壹部“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史詩”,壹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作品主人公堂吉訶德是壹個不朽的典型人物。書中寫道,這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由於愛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然騎上壹匹瘦弱的老馬洛稷南提,找到了壹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要去遊俠,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堂吉訶德又把鄰村的壹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恩主,給她取了名字叫托波索之達辛尼婭。於是他以壹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沈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壹切,處理壹切,因此壹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壹直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板當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為騎士。店老板樂得捉弄他壹番,拿記馬料賬的本子當《聖經》,用堂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壹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受了封的騎士堂·吉訶德走出客店把旋轉的風車當做巨人,沖上去和它大戰壹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當做軍隊,沖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面,打落了牙齒。桑丘·潘沙壹再糾正他,他總不信。他又把壹個理發匠當做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勝利取得的銅盆當做有名的曼布裏諾頭盔。他把壹群罪犯當做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役救了他們,要他們到村子裏找女恩主去道謝,結果反被他們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繼續去冒險,又吃了許多苦頭,弄得壹身病。他的壹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罰他停止遊俠壹年。堂吉訶德到死前才悔悟。
這個人物的性格具有兩重性:壹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著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他越瘋瘋癲癲,造成的災難也越大,幾乎誰碰上他都會遭到壹場災難,但他的優秀品德也越鮮明。桑丘·潘沙本來為當“總督”而追隨堂吉訶德,後看無望,仍不舍離去也正為此。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終是壹個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從許多章節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以熱情的語言歌頌自由,反對人壓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過這壹典型,塞萬提斯懷著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義的終結。這壹點恰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舊的信仰解體、新的信仰(資產階級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斷裂時期的社會心態。
堂吉訶德的侍從桑丘·潘沙也是壹個典型形象。他是作為反襯堂吉訶德先生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從反面烘托了信仰主義的衰落這壹主題。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堂吉訶德是禁欲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堂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壹個農民,有小私有者的缺點,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島(實際上是壹個村)的位置上時,他又能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貪汙受賄。後來由於受不了貴族們的捉弄離了職。他說:“我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既沒有吃虧,也沒有占便宜,這是我同其他總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潛先生在評價堂吉訶德與桑丘·潘沙這兩個人物時說:“壹個是滿腦子虛幻理想、持長矛來和風車搏鬥,以顯出騎士威風的堂吉訶德本人,另壹個是要從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祿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們壹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壹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但是堂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隨著資產階級勢力的日漸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訶德,而是桑丘·潘沙[4]了。”
在創作方法上,塞萬提斯善於運用典型化的語言、行動刻畫主角的性格,反復運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物的個性,大膽地把壹些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交替使用,既有發人深思的悲劇因素,也有滑稽誇張的喜劇成分。盡管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後矛盾,但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了壹大步,標誌著歐洲長篇小說創作跨入了壹個新的階段。歐洲許多著名作家都對塞萬提斯有很高的評價,如:
歌德:“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壹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拜倫:“《堂吉訶德》是壹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伏壞人是他的惟壹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海涅:“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裏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雨果:“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壹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別林斯基:“在歐洲所有壹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藝術成就
《堂吉訶德》乍看似乎荒誕不經,實則隱含作者對西班牙現實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表達他對時代的見解。現實主義的描寫在《堂吉訶德》中占主導地位,在環境描寫方面,與舊騎士小說的裝飾性風景描寫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詩般的宏偉規模,以農村為主要舞臺,出場以平民為主,人數近700多人,在這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繪出壹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聯系的社會畫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虛實結合的,否定中有歌頌,荒誕中有寓意,具有強烈的藝術性。
尼日利亞著名作家奧克斯頗動感情地說:“人生在世,如果有什麽必讀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訶德》。”
剛開始接觸這部小說的時候,年紀還小,只是感覺它很滑稽,習慣看中國傳統的以情節見長的小說的我,除了留下壹個全身盔甲的騎著高高的瘦馬和壹個胖嘟嘟的連同他的驢也這麽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別無可談之處;再次看這部小說的時候,已經是大學的時候了,了解了外國文學的發展脈頭,知道了什麽是騎士文學,發覺《堂吉訶德》這部小說是傳統騎士文學的異類,因為我覺得傳統的騎士文學比較悲壯和典雅;而另類的騎士文學荒誕,仿佛是周星弛的無厘頭電影這般那般。單就文學樣式來說,我壹直認為是沒有什麽太大的優差之別的(因為我覺得任何的文學形式縱使有某些瑕疵,這只是從大的文學發展歷史的比較後所總結出的,但是它能夠在文化歷史中占了壹個時期,影響那壹代人,自有它的優點)如果把唐這部小說硬說為是為了抨擊騎士小說之類的話來,那是把它放在當時的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來說的,也許是剛好應了時事的發展。在塞萬提斯他自己描述寫《堂吉訶德》的時候,他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壹部百科全書。
由此看來書中所展現的廣闊的社會畫面和流溢出的豐富的思想就遠遠不是出自要掃除騎士小說這麽壹個簡單的動機。
壹部經典著作,永遠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給人以新的啟迪。不同時代的人,不同生活經歷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標的人,都會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樣的作品,才會不僅當時會被譯成多種文字,而且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會有新的譯文出現,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當我認識到這壹點的時候,幡然醒悟:《堂吉訶德》不正是這樣壹部作品嗎?自古以來,理想和現實是左右著人類的壹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體。而《堂吉訶德》正是利用文學形式將這對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動,淋漓盡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認同。堂吉訶德是壹位窮鄉紳,讀騎士文學入了迷,他不僅心中向往騎士生活,而且把這壹願望付諸行動,幾度離家,要鋤強扶弱,幹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以名垂史冊。可是時代變了,騎士制度早已成為歷史,他自然當不成騎士了,於是他只得以幻覺來實現當騎士的向往,幹出許多愚蠢、荒唐甚至瘋狂的事:他把風車當作惡魔的腦袋,毫不顧及自己的安危沖上去與之大戰壹場。結果,給別人造成損失,自己也吃了苦頭。在現在的社會中大到國家(有報道說911後的美國就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小到我們每個人,都似乎有堂吉訶德的影子。
其次,從藝術角度講,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創作奠定了世界現代小說的基礎,就是說,現代小說的壹些寫作手法,如真實與想象、嚴肅與幽默、準確與誇張、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進小說對小說指指點點,在《堂吉訶德》中都出現了。比如在堂吉訶德身上,愚蠢和聰明博學,荒唐和正真善良,無能和勇敢頑強就這樣矛盾地融合在壹起.這是壹個可笑但並不可不惡,甚至是相當可愛的幻想家.桑丘,這位待從的性格特點與他主人之間,既有相同方面的陪襯烘托,也有相反方面的襯托對比,而且又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比之下,如果堂吉訶德是幻想型,那麽這位侍從則屬於現實型.他無論幹什麽,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現實利益,即使冒傻氣時也不例外。他更不是壹味的傻乎乎,在“總督”任上的那壹番審案,也頗有那麽壹點智慧的閃光,如果說:堂吉訶德是壹位聰明的傻瓜,那麽桑丘則應該是傻瓜中的聰明人。除了這個兩個個性突出,對比鮮明的主人公外,書中還塑造了700個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它所帶來的意義,也許對於整天充斥著音樂影象電子多媒體合成的各種多維刺激的現代人感受不深,但是在當時,人們的唯壹娛樂方式就是挑燈讀書,因而能早在17世紀——文學剛剛啟蒙復興的時代,塞萬提斯就寫出了《堂吉訶德》,它給予近現代小說的發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響。所以說他是現代小說第壹人,正因為他是第壹人,他的《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
唐·吉柯德
十六世紀中,從塞萬提斯的筆下,誕生了唐吉柯德,是壹個有高度責任感和榮譽感的騎士,但超過了現實的限度,達到發瘋的程度。他攻打磨坊風車,認為它是巨人,又挑戰羊群,認為是敵人的軍隊,見到酒囊,他說是鬼。他的名聲來自他所有的歷險,他在任何地方都像在拉曼差壹樣知名。這個作過不可思議的歷險的人壹生瘋狂,但清醒地死在他相愛的杜爾奇尼婭德托波索的手臂裏。塞萬提斯筆下得“唐吉柯德”是壹個可笑的人物:他騎著壹匹瘦馬,手握長矛,心中愛戀著他的情人開始了他的騎士生涯。唐吉柯德具備了壹切騎士的裝備,可是他卻找不到對手.
著名長篇小說《唐·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2卷,主要描寫壹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劄作侍從,3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鬥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樸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壹個新的臺階。
這本書堪稱經典,但是最好不要帶著那麽嚴肅的眼光去看,因為這本書在出版後壹大段時間內屬於地攤讀物,他的價值也曾被認為僅僅是“逗笑”(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當時人語),不管曾經遭過什麽評價,這本書確實很逗笑,我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笑。這本書言語輕松活潑,似乎每壹句話都是信手拈來而又很貼切,但不是那麽精確,甚至情節的前後銜接都很隨便,以至於出現不少漏洞,但是這並不影響整個書的吸引力,這本書有壹種來自民間的活力,如果妳和壹堆淳樸的鄉下人紮堆開玩笑,就能感受到這種暖和的,自然的活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