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格·梅洛出生於1960年,1990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現任馬薩諸塞州醫學院分子醫學教授。獲獎後,克雷格·梅洛表示:“這令人感到驚奇。我至今仍難以相信自己獲獎了。我曾想到我可能會獲獎,但我現在只有45歲,我想我可能在10年或20年後獲獎。”
法爾和梅洛於1998年正式發表論文,公布了有關RNA幹擾機制的發現。以他們的發現為基礎,RNA幹擾技術這幾年迅速興起,其前景被普遍看好。過去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的基因組通過從細胞核裏的DNA向蛋白質的合成機制發出生產蛋白質的指令運作,這些指令通過mRNA傳送。通過試驗,法爾和梅洛發現了壹種可以從特定基因降解mRNA的方式,在這種RNA幹擾現象中,雙鏈RNA以壹種非常明確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達。研究顯示,向生物體內註入微小的RNA片段,會幹擾生物體本身的RNA“信使”功能,導致相應蛋白質無法合成,從而“關閉”特定基因。科學家認為,采用RNA幹擾技術可以直接從源頭上讓致病基因“沈默”,可以更有效地治療某些疾病。 在生物界,人類、動物、植物都存在RNA幹擾現象,這對於基因表達的管理、參與及對病毒感染的防護、控制活躍基因具有重要意義。RNA幹擾已經作為壹種強大的“基因沈默”技術而出現。這項技術被用於全球的實驗室來確定各種病癥中究竟是哪種基因在起重要作用。
在《發現》雜誌的采訪中,克雷格·梅洛說:這個項目還很年輕,還未引起政府的重視,但是前景將非常好。諾貝爾基金會之所以如此早地認可這項發現,是因為他們希望這個發現能得到關註。我們需要大量的資金來完成研究,我也希望當局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這項研究為醫學打開了壹個新的世界。由於對疾病缺乏了解,人們飽受病痛折磨而死。但是至今,我們即將完全了解疾病,而且這項研究代價有限。談到靈感,他說來自於與學生和同事的交流,“特別是安德魯,有著許多非凡的想法,我們壹起交流合作,最終獲獎”。 廣東引進第二批創新科研團隊:以本批引進創新科研團隊獲最高資助額度達8500萬元的“基因沈默技術與治療研發團隊”為例:該團隊由廣州市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團隊帶頭人美國科學院院士克雷格·梅洛教授,因發現核糖核酸(RNA)幹擾基因沈默過程機制和在RNA藥物開發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榮獲2006年諾貝爾醫學獎。梅洛擁有包括世界上第壹個核糖核酸幹擾(RNAi)治療專利在內的6項國際專利,而且在美國成功創建納斯達克上市的RXi制藥公司,具有豐富的產業化從業經驗。該團隊由美國麻省大學分子醫學系終身教授葉奕棟博士、研究員高雄鐵男博士、曾任輝瑞等制藥公司的高級研究員、現任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首席技術官米其·托爾托雷、和曾在哈佛醫學院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紹斯塔克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美國應用生物系統公司資深科學家孫樂樂博士為核心成員,在評審過程中,該團隊被認為是具備世界壹流水平的創新科研團隊。
據了解,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雷格·梅洛教授在參加現場評審期間,認真準備,親自陳述和答辯,並保證來粵工作時間。他還親自參加6月2日廣東省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為第二批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舉行的授牌儀式,表現出世界壹流創新科研團隊和帶頭人的良好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