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七,雲南人都耳熟能詳。這兩年無論是藥店還是農貿市場,隨處可見三七的售賣,商家也會現場幫忙打磨成粉。然而,三七連作障礙壹直制約著其發展。2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校長朱有勇介紹,其團隊在不使用任何農藥的情況下,攻克了三七連作障礙,可以建立三七永久生產基地,實現三七產業現代化。
現狀掃描
三七“賽馬”種植
質量和標準化很難保證。
朱有勇介紹,三七是雲南生物產業的標誌之壹,也是我國大宗藥材,種植面積達50萬畝,但連作障礙是優質原料生產的最大障礙。同樣的土地,第壹次種植的三七長勢良好,第二次種植可能連投資成本都難以收回。連作障礙不僅存在於三七中,也存在於煙草、黃瓜、番茄等作物中。
文山是地道的三七產地,但由於連作障礙,文山幾乎沒有適合種植三七的土地,西南地區原來不種植三七的地方也開始種植。據不完全統計,紅河、玉溪、大理、貴州、四川等地產量超過總產量的60%。
朱有勇說,連作障礙導致三七“跑馬”種植,企業或種植戶難以建立長期生產基地,政府和產業部門也難以有效監管,因為逐漸遠離道地產區生態環境,加上氣候、水土源、農田等環境影響。此外,三七還面臨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的問題。
分析治理
采用新的生態管理方式
成功克服連作障礙。
日前,朱有勇院士團隊宣布采用壹種新的生態管理方法,克服了三七連作的障礙。
實踐表明,與農藥防治相比,不使用任何農藥的生態防治對根腐病、猝倒病、黑斑病和輪紋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2.4%、85.8%、91.3%和90.5%。對於害蟲,采取物理防治、引誘害蟲、高溫消毒、改善生境等壹系列生物防治技術是非常有效的。連作土壤應采用物理方法消毒,消除土傳優勢病原菌、地下害蟲、雜草種子和化感物質。
三七連作障礙的解決,使文山、硯山、丘北及相鄰的生態三七產區建立了永久性的生產基地,形成了標準化、生態化的三七產業核心。利用土壤改良和病蟲害生態控制的技術創新,從種植源頭上消除重金屬和化學農藥的汙染,保障三七產品的安全性。朱有勇說:“在實驗中,我們沒有使用任何殺蟲劑!”此外,還實現了網絡化自動電腦管理,讓用戶在電腦上看到尋甸基地的生產情況。
解決難題
連作障礙
●表現:三七連作導致壞死枯萎,間隔10 ~ 20年仍難消除。很難在同壹塊土地上連續種植三七。
●原因:長期以來認為三七連作障礙是由土傳病害引起的,後發現是由自毒作用、土壤富營養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質等因素綜合作用所致,單壹措施難以奏效。
加熱分裂法
●科研人員根據三七的生長發育參數,構建了可調光、溫水、肥料的種植大棚,運用工程技術體系解決了三七種植中的生長發育基本要素;
●明確三七種子的病原,建立種子衛生檢驗和處理技術;
●開發三七播種機,實現播種機械化,提高工作效率;
●根據病害發生的“三要素”,采取控氮、控溫、控水、避雨、消毒等措施,對三七病害進行生態防治,解決農藥殘留問題。
成功的實踐
●小規模試驗:實現5年連作。
采用生態工程系統管理後,朱有勇院士試驗了150多種土壤改良方法和1000個試驗處理,調試了光、溫、水、肥管理模式。小實驗成功了:實現了五年連作。
●中試:已成功連作4年。
小實驗的成功讓研究人員喜出望外,選擇了五組優化技術進行先導實驗。中試試驗卓有成效,幼苗成活率、株高和莖粗、鮮重和幹重逐年增加,已成功連作4年。
●放大試驗:連續三年成功種植50畝。
在中試的基礎上,優化出壹套連作障礙生態治理技術規程,在尋甸、文山、石林連續三年進行50畝放大試驗,也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