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成為振興中國經濟的壹項國策以後,各大衛視湧現了壹大批創業節目。最初,只要是涉及互聯網+的項目,都極易在錄影現場獲得投資人青睞,並獲得高額融資。但現在,只要壹提互聯網+,投資人都會高度警惕,壹定會認真追問:+什麽,怎麽加?
畢竟,不少被互聯網炫目的概念和誘人的模式忽悠的風投最終變成“瘋投”——投完便瘋了。
壹些實業巨擘開始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軌跡做出重要修正——靠強大的制造、顧客、渠道、創新基礎書寫實體+互聯網,宛如德國那樣。
於是,2015年10月,58歲的TCL董事長李東生決定為自己的企業代言,並大聲疾呼:“挺起中國經濟脊梁”。
此前,他已經率領自己的企業為中國實體探索出壹個值得鏡鑒的“雙+”轉型升級路徑:”智能+互聯網”和”產品+服務”,今年又結合國家“壹帶壹路”戰略的全面實施,強化了國際化這個重要內容。
背後是這樣壹張清單:截至今年第三季度,TCL彩電出貨量在全球市場中已躋身第三位,手機出貨量與小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量都進入全球市場前五。這是基礎,是實力。
到2014年底,TCL累計申請專利14278件,其中發明專利8443件。歷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在國內企業中排名第三。這是創新,是驅動力。
TCL提出了全新的企業定位: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並計劃在未來創造“年收入2000億元,彩電、手機躋身全球市場前三”的目標。這是願景,是方向。
與樂視的聯姻則體現了 TCL的+互聯網邏輯:依托TCL集團智能硬件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優勢,TCL多媒體圍繞視頻、教育、遊戲、生活四大垂直子生態,建設面向用戶的服務業務體系,已與業內領先的互聯網內容及牌照方建立起優質的客廳經濟生態,智能電視平臺運營能力快速提升,正快速轉變為全球化的多媒體娛樂科技公司。
聯姻不僅為擅長資本運作的樂視穩固了實體的基礎,為致力於國際化、智能化的TCL集團騰飛修築了更為寬廣的互聯網+跑道。
如果妳目前仍舊癡迷於互聯網+眼花繚亂的新概念、新模式、新理論,請註意:中國決策層推出的互聯網+最終目標是振興實體經濟。
快速奔跑的中國互聯網+,別忘了最初為什麽出發。
因此,李東生、張瑞敏、任正非們的探索更值得全情期待。鷹的重生會成為中國實體的常態,互聯網+將為它們插上新的翅膀,最終在全球市場的領空有尊嚴地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