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分析各個民族的音樂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時,有下面幾個因素需要考慮的。
第壹個,也是最重要的,是樂器的學習成本和難易度。
比如題主提到的非洲音樂。非洲音樂中最重要的就是節奏,而非洲最有名的樂器是什麽?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手鼓。這種打擊樂器並不需要怎麽學習,稍微學壹下就能打,也沒有太多各種花哨的技巧。會打架子鼓的人學習手鼓,練壹兩天就能打得很好了。但是東亞的樂器呢?民樂的學習絕對不像非洲手鼓壹樣容易的,壹個會拉小提琴的人不系統專業地學習幾個月是不可能把二胡拉好的。會彈吉他的人也得學很久才能彈好琵琶。如果壹個樂器需要較高的學習門檻,必然不會被流行。在中國想找民樂老師很容易,對於外國人呢?壹個英國人就算想學古箏,上哪兒去找教古箏的老師?
我會吹中國的竹笛,前段時間買了壹個愛爾蘭哨笛,拿到手就能吹,指法基本壹樣,而且不用擔心任何氣息的問題,就像豎笛壹樣只要吹氣進去就行了。相反,絕大多數人第壹次吹竹笛的時候,別說吹出旋律了,沒有專業的氣息指導根本就吹不響。
第二個,是文化和樂器的兼容性。
比如題主提到的凱爾特音樂。我們現在所聽的New Age,在早期的時候就從凱爾特音樂中吸取了很多元素。愛爾蘭傳統音樂的主要樂器有小提琴,哨笛,風笛,吉他,豎琴等,這些樂器都和世界大眾主流樂器相差不大,所以對於壹個成長於西方文化環境的人來說,這種民族音樂盡管也很新鮮,但是聽的時候感覺非常自然,只不過是用熟悉的樂器演奏壹些特別的樂曲而已。而對於他們而言,聽到東亞的樂器就會感覺完全陌生,不知道是個什麽玩意兒,聽到嗩吶的時候感覺就是“這TM也能吹出調調來?”
第三個,是音樂本身的獨特性。
比如題主提到的阿拉伯音樂。阿拉伯音樂最讓人神往的就是它的微分音,把壹個八度分成十二個以上的音,這在別的文化中都是幾乎不存在的,所以非常獨特,能夠吸引註意力。還有的就是我們在聽到和聲小調的時候,總會有壹種西域的感覺,就會自然而然地聯系起來。那麽有人要說了,我們不是有宮商角徵羽的五聲調式嗎?很遺憾的是,五聲調式是最簡單的調式,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也都發展出了五聲調式,中華民族沒有專利。黑人的Blues還是五聲調呢,我們的音樂如果不使用中國特有的樂器演奏的話,特征不明顯。
第四個,是地緣關系。
比如現在風靡全球的拉丁音樂,巴西的Bossa Nova,阿根廷的Tango,古巴的Salsa等等。這些音樂能夠被推廣,很大程度上由於這些國家與美國的地緣優勢。美國有很大比例的移民都是拉丁裔,他們把這些音樂從民族音樂推向了主流,而美國畢竟是全世界現代音樂產業的中心,在現代社會的文化輸出上處在壟斷的地位。在美國的東亞裔人口也很多,但是東亞音樂在美國還沒能走上主流,因為亞裔中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太少了,基本都集中在科學,計算機,工程,醫療等技術產業。
當然,重要原因還是,比如Bossa,可以和Jazz完美的融合,從節奏,和聲,配器等角度來說非常具有藝術價值。而目前東亞的樂器融合的最多的還是流行歌曲方面的,就連作為交響樂的特殊樂器都不普及,藝術價值不夠。其實說到底還是樂器的不兼容,導致中國樂器往往只能作為旋律樂器出現,而無法進行和聲和節奏的鋪底,形成不了壹種Groove。不管是凱爾特音樂還是巴西音樂,吉他和鋼琴都是原生的樂器可以用來伴奏,而對於東方音樂而言,吉他和鋼琴就是外來樂器了,卻沒有能夠代替吉他和鋼琴功能的本土樂器。比如日本的樂器,由於西方人接觸日本文化較早,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比中國的大壹些,但是還是無法獨立承載起整個樂隊,還是需要西洋樂器來打底。
總結壹下,什麽樣的民族音樂容易在世界上被廣為熟知?需要滿足壹下三點中的至少壹點。
樂器相對比較大眾,如果是特別的樂器不能難學。
在音律上具有較高的獨特性和藝術價值。
在文化上與占主導優勢的歐美發達國家關系密切。
中國傳統的民樂齊奏既具有完整的織體,又足夠獨特,按理來說應該容易走向世界,但是在國際上還是太小眾,原因在於,民樂齊奏在中國本身就已經變成小眾了。自己人都不喜歡的東西,怎麽還能指望陌生人喜歡?就連很多所謂的“古風愛好者”,也只是喜歡加點中國樂器的流行音樂,對於傳統的民樂齊奏,還是欣賞不來。
目前對於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方向,只有兩條路可走。第壹條就是守舊,所有的都回到古代,古代怎麽演奏的就怎麽演奏。雖然聽起來不是那麽符合大眾審美,但是獨特性卻保留了。第二條就是融合,盡量融合西方音樂,通過潛移默化使得中國音樂在世界現代音樂中占有壹席之地,但是這樣會損失更多的獨特性。具體怎麽選擇,是各個音樂人的責任,也是大眾審美的責任。
最後還有壹點很重要的,那就是我們改革開放前閉關鎖國,開放了之後又弄了個大局域網。
現在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傳播很大程度上依靠網絡,全世界有無數各類藝人通過Youtube的MV而壹炮而紅,通過Facebook和Twitter建立自己的粉絲群體,火了之後再同世界上互相之間合同***通的商業唱片經紀公司聯系,受到全世界的版權法律保護。中國音樂要走出去,這條路就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