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絲綢在古代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都被視為珍品。漢通西域以後,中亞及西亞各地時行衣著絲綢。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後妃更是如此。各地廟宇也大量使用絲綢裝飾。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中國絲綢用途很廣。在西羅馬的中心羅馬城和東羅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從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權貴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國絲綢為榮。基督教會的法衣、祭服、掛幕、祭壇裝飾概用絲綢。國家官吏穿著特殊形式的絲袍,世俗富人普遍穿著壹般絲袍。公元3世紀的壹位羅馬作家說:絲國人制造寶貴的花綢,它的色彩像野花壹樣美,它的質料像蛛絲壹樣纖細。
中國除出口大量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銅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亞、西亞直到羅馬。中國從中亞以西輸入毛織品、玻璃、寶石、瑪瑙、香料和化妝品,特別重要的是從大宛輸入汗血馬、天馬;中亞各國的葡萄、苜蓿、蠶豆、石榴、番紅花、芝麻、胡蘿蔔和黃瓜等植物,都傳到中國。從西域和伊朗傳入中國的,還有箜篌、琵琶、篳篥等樂器及繪畫、雕刻、圖案設計等技藝。安息和羅馬的毛織品、玻璃也源源東來。由大宛西行的通商使者每年達十余次,他們去粟特、大夏、印度和安息,甚至更向西進。
中國絲綢和各國商品的暢銷以及由此而來的巨額利潤,引起中亞、西亞、北非和南歐地區各國為控制商路,壟斷貿易而展開長期鬥爭。中亞扼絲綢之路的要沖,中亞地區的主要居間商是粟特人。粟特以馬拉坎達(今撒馬爾罕)為首府,在中國史籍中亦稱康居。他們壹向以經營國際貿易著稱於世,在中轉商業中獲利優厚。但是,粟特國小力弱,還不能控制和壟斷絲綢之路。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直到大夏、安息獨立前,絲綢之路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這筆壟斷收益,在塞琉古的財政上、經濟上都占重要地位。安息獨立後,控制了中亞和西亞,壟斷了絲綢之路的中轉貿易。此時,塞琉古局促壹隅,失去國際貿易霸權。安息從過境貿易和出口貿易中獲利豐厚,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獲利達十倍之多。安息滅亡後,薩珊朝波斯控制了絲綢之路的國際貿易,不準粟特商人轉運絲綢過境,阻止羅馬商人販賣絲綢,企圖獨占專利,但是,東方商品仍然流向羅馬。羅馬人每年從印度、中國和西亞等地輸入大宗貨物。這些商品在羅馬出售的價格比它在印度的價格貴100倍。絲價竟值重量相等的黃金。這說明當時國際貿易的商人可從中獲得暴利。
絲綢之路與中外友好 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各地各民族友好往來綿亙不絕,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紀,張騫第壹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訪問過大宛、康居、大月氏,回國後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公元前121年、前119年,霍去病、衛青兩次大敗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遠走漠北。此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團到烏孫,又從烏孫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國訪問。漢使到安息,安息國王派大將率2萬騎兵到東部邊境迎接。漢使回國時,安息還贈送大鳥卵(鴕鳥卵)、黎軒眩人(羅馬雜技藝人)給漢武帝。其他國家也都派遣使節往來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關系隨著使節、商旅和人民往來而肇始展開。
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記載,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魏略·西戎傳》)。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王遣使來中國獻獅子、符拔(《後漢書·西域傳》)。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滿屈派使臣來中國,贈送獅子和條支大鳥(安息雀)。公元148年,安息高僧安清(字世高)來中國傳布佛教。公元148年至171年,他在洛陽翻譯佛經,先後譯出佛經35部41卷。他不但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而且對我國翻譯文學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後使節和民間來往更加密切。從南北朝到唐代,伊朗的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也先後傳入中國。公元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大約四五十年之後,粟特商人即將中國制造的襤褸紙運往中亞。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奇(馬其頓)、兜勒(色雷斯)遣使內附”(《後漢書·和帝紀》),是有史記載的中國與歐洲直接交往之始。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皇帝遣使來中國獻象牙等禮品,三國時代孫權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羅馬商人入建業見孫權等活動均載於史冊。這些更直接增進了中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
但是也產生了壹定的消極影響:
1、絲綢之路的開辟,使我國與西方國家有了壹條路上的通道,這條通道承載了幾乎所有的貿易與交流。但是,作為壹個有著漫漫海岸線的大國來說,僅僅依靠路上交通似乎意味著這個東方古國必將在19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受到欺淩。因為絲綢之路的存在,我國與外國的交流主要以路上交通為主,主要的交流國家也限於中東的波斯、和我們的鄰國印度等等。舶來文化的單壹性也影響到後來我國的閉關自守。中世紀的歐洲,西班牙,英國,都積極發展海軍,而我國,卻因為自大,自守,對海上交通的發展不夠重視。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卻僅僅停留在禮儀邦交的形式上,沒有為真正的文化、積極交流作出太大的貢獻。
2、間接促成了羅馬帝國的崩潰,遊牧民族的崛起,具體原因無非是羅馬帝國大量黃金的外流,經濟的崩潰直接引發政治、軍事的墮落,最後羅馬帝國的虛架子終於崩潰於遊牧民族的沖擊。但是這種崩潰反過來也讓絲綢之路的中轉國家波斯加速了穆斯林化。中國壹昧地輸出絲綢和其他奢侈品,只能使得在外貿中大量逆差的西方國家拼命尋找出海掠奪、增加財富的“良方”,十字軍東征是壹種掠奪,後來的航海時代更是赤裸裸的掠奪。
於是出現了所謂海洋規則,這種規則對中國而言是不公平的,它使中國在長達100年之內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3、絲綢是絕對的農產品,這對於以農耕經濟為主的中國封建財政而言無疑是壹種暗示:所有的商業活動、外貿活動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堅持耕織,人民才有飯吃,百姓才能安分,國家才會富足,而絲綢之路的外貿中就會源源不斷給中國帶來無限的財富。因此,中國壹直不鼓勵甚至歧視商業活動,士農工商,這樣的排序令商人們永遠沒有地位。從而也固定了中國農業大國的純粹本色,與之俱來的,就是固步自封,自高自大,不願交流,最後在這種自欺欺人的得意中,被西方迎頭趕上,最終挨打受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