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蘇州 別名: 姑蘇、平江 行政區類別: 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 所屬地區: 江蘇省 下轄地區: 金閶區、滄浪區等 政府駐地: 金閶區 電話區號: 0512(+86) 郵政區碼: 215000 地理位置: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 面積: 8488平方公裏 人口: 2009年,戶籍總人口826萬人 方言: 吳語(Wu Chinese) 氣候條件: 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車牌代碼: 蘇E 市花: 桂花 市樹: 香樟 時間: 北京時間。UTC+8。 蘇州於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前來投奔的楚國大臣伍子胥建吳國都城闔閭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城裏仍有許多當年留下的地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蘇州城建城早,規模大,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壹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蘇州古城的古跡密度在中國僅次於北京和西安,列全國第三位.其中蘇州古城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雙遺產"集於壹身. 其中昆曲、陽澄湖大閘蟹、周莊是三張國際級、重量級品牌。 蘇州園林甲天下,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壹,其中九座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截止2009年有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世界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進入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的有蘇州古城歷史街區和江南水鄉古鎮.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占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壹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澱, 蘇州博物館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遊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壹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鐘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巖、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著名的有趙陵山遺址、少卿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趙陵山遺址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壹。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壹古城。 她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蘇州現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昆山周莊、吳江同裏、蘇州甪直),7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蘇州東山、蘇州西山、蘇州光福、蘇州木瀆、吳江震澤、太倉沙溪、昆山千燈),還有壹大批保存較好的古鎮(如吳江的黎裏、盛澤,昆山錦溪,太倉瀏河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吳中區的東山村、明月灣),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壹的平江路。 初步核算,蘇州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0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0%。經濟總量居中國大陸第5位(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華東地區第二位(僅次於上海)、中國地級市第壹位。全市實現地方壹般預算收入745.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公***財政保障能力增強,財政支出結構進壹步優化。全年地方壹般預算支出681.04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用於社會保障與就業、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財政投入為245.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7%。 2008年蘇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701 [2] 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8,236元(超過10,000美元),列中國大陸第三位(僅次於深圳和廣州)、華東地區第壹位(已超越上海)。 蘇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來就長期是中國江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後又發展為中國南方、華東乃至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壹,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重要的經濟中心,蘇南地區的工業中心。擁有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內河航運港口、江蘇第壹大港、中國大陸第九大港——蘇州港,四通八達的鐵路和公路交通網與全國各大城市相連,交通運輸十分便利。以經濟總量計算,蘇州現在是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中國大陸第五大城市。昔日的人間天堂將成為更加繁榮昌盛的人間新天堂。 經濟運行(2009年) 綜合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0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0%。全市實現地方壹般預算收入745.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 工業 蘇州工業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3704.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235.9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6%和7.1%。蘇州為僅次於上海手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私營工業產值3357.35億元,增長4.1%;外資工業產值13270.28億元,增長7.1%。重工業產值14617.46億元,輕工業產值5618.4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2%和3.2%。 優勢行業、新興行業、民生行業和高技術行業成為帶動工業經濟走出低谷的主導力量。電子、紡織、冶金、化工和裝備制造等超千億元的支柱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7.7%,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79.8%。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6912.6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4.2%,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新興產業整體運行向好,規模以上工業中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智能電網、新型平板顯示和傳感器六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2056億元,增長4.4%。 運輸郵電業 蘇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46億噸,比上年增長21.1%;集裝箱運量271.8萬標箱,比上年增長5.8%。 機動車保有量迅速攀升。全市年末擁有機動車186.9萬輛,其中汽車101.6萬輛。 國內貿易 蘇州2009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6.30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599.16億元,增長20.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46.44億元,增長12.9%。 金融業 2009年末蘇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1450.54億元和9032.28億元,比年初增加2650.53億元和2451.71億元。居江蘇第壹。年末保險機構總數達到51家。蘇州正在打造工業園區環金雞湖金融高地,已有相當規模。 旅遊業 蘇州是中國著名旅遊城市,2009年旅遊業圍繞古城文化深度遊、新城浪漫時尚遊、太湖生態休閑遊三大品牌,強化規劃引導,整合旅遊資源,大力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830億元,比上年增長13%;接待境外遊客219.1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0.3%;旅遊外匯收入9.97億美元,增長0.2%;接待國內遊客5870萬人次,增長11%。年末擁有星級飯店158家,其中四星級及以上飯店68家。全市4A級景區點23家,5A級景區點2家。全市景區接待遊客7273.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5%。蘇州成為長三角城市中擁有最多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線路的城市。 體制改革 各蘇州2009年全市新增15家小額貸款公司,總數達到18家,累計發放貸款額76.2億元。全市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計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37家,***募集資金227億元。 民營經濟 蘇州民營經濟實力相當強,名項指標在長三角地區僅次於上海。2009年末私營企業累計達15.73萬家,累計註冊資本4205.53億元,個體工商戶年末累計達到32.55萬戶,年末累計註冊資本153.81億元。年末全市***有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7614家,占壹半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6456億元,比上年增長7.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1.9%。私營個體經濟完成投資922.9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1.1%。 對外貿易 蘇州2009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014.5億美元,其中出口1140.9億美元,全市出口總額占全省、全國的比重分別為57.3%,9.5%。 利用外資 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82.2億美元,增長1 %。其中服務業利用外資16.9億美元,占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達到21%。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34家落戶蘇州。蘇州被國務院批準成為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 城鄉建設與規劃管理 蘇州全市區人均公***綠地面積1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5%。農村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新增林地、綠地面積8140公頃。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2%。 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 蘇州堅持走經濟與環境和諧***容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1.3,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到329天,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科技事業 國家級科研機構-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成立、中科院蘇州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動工建設,園區生物納米園成為首個省級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全年專利申請量5.5萬件、授權量3.6萬件,總量分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和第壹位。2009年末,全市人才總量突破9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達到5萬人。 教育事業 蘇州擁有各級各類學校670所,在校學生100.2萬人,畢業生24.9萬人,教職工總數7.4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6.30萬人。在蘇州的高等院校有19所,二級學院4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8.77萬人,畢業生4.10萬人。 文化事業 蘇州2009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12個,博物館27個,公***圖書館12個。全市累計6個項目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8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平江、山塘歷史街區分別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和中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歷史文化名街。 衛生事業 2009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2380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3.6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2萬人,其中醫生1.68萬人,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100%,全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3%。蘇州大學附屬第壹醫院、第二醫院、兒童醫院、市立醫院、蘇州中醫醫院、常熟中醫醫院、昆山中醫醫院是蘇州著名的醫療單位。 體育事業 蘇州世界冠軍有16人。蘇州有張軍、陳艷青、吳靜鈺等多位奧運冠軍。 人民生活 蘇州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54億元,比上年增長18.5%。農民人均純收入12987元,比上年增長10.2%。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0元,比上年增長10.3%。收入結構逐步優化,非工資性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上一篇:水汙染的探測技術下一篇: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是什麽?我打算去應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