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記者由朋友帶領來到這家名為“太乙蝸牛莊園”的蝸牛館。從滇池路南雅風情園入口向東延伸幾百米,是市中心進入餐廳的必經之路。它穿過壹條被500多米的出租房擠成壹條窄路的小街。壹路上,記者的車不斷被來來往往的人逼停讓路。路上沒有明顯的標誌和廣告。的確,壹下子找到妳不容易。餐館所在的村子叫楊家地村。很難想象舉世聞名的法國菜就住在這裏。自然,蝸牛莊園為什麽住在村裏,成了記者最關心的話題。
進入莊園,可以看到餐廳的廚房和餐廳是由原來的辦公空間隨意改造而成,只有墻上的螺螄介紹才能看出菜品的不凡。據說法國平均每人每年吃12只蝸牛,1999這個數字是4萬噸,每只蝸牛的價格是45歐元。目前在昆明,只有部分高星級酒店或個體西餐廳供應螺螄,價格不菲。在太乙螺螄莊園,包括正宗的特色法式螺螄,可以上近300道螺螄菜,中外風格結合。然而,莊園目前的面貌似乎與中國美食的名氣並不匹配。蝸牛養殖科技的老板羅老板也坦言:“開這個蝸牛館只花了6.5438+萬。”
昆明人能接受蝸牛大餐嗎?
對於羅布來說,目前的蝸牛養殖技術已經成熟,養殖和供應都不再是問題。經過上千次的實驗,在北京大學壹位教授的幫助下,Rob成功研發出了對最麻煩的蝸牛進行殺滅、解毒、去骨的清洗技術、工藝和產品,並申請了專利。壹些餐館、酒店、超市紛紛提出供貨要求。“太乙蝸牛”為什麽不把餐廳開進城,在繁華的地方露臉?
Rob將居住在楊家地村視為打基礎和開拓市場。Rob懷疑昆明人能否接受蝸牛大餐。壹個市場的形成受到文化背景、經濟基礎、消費觀念、人文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在昆明,蝸牛消費離這些因素還很遠。
羅布認為,“蝸牛在昆明很難生長。要做大,就要立足昆明,不斷完善養殖等相關技術,然後不斷擴大養殖能力。目前,我們的優勢和我們能做的是技術支持和供應保障”。至於做大做強,Rob的眼光似乎更高更遠。她說:“不做就做連鎖經營。第壹家連鎖店將在北京開業,然後逐步輻射。我們在上海開了壹個養殖基地,比昆明還大。本來北京的連鎖店也準備今年開業。現在要看情況。”她認為,說到底,“蝸牛本身就是壹個品牌,蝸牛大餐就是壹面旗幟,蝸牛不需要餐桌上密集的廣告投入。”
國際貿易專業的羅布也希望把昆明蝸牛出口到國外,爬上法國的餐桌。
(目前還沒有圖片,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