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上的差距。我國基本上還是傳統的農業觀念,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是現代農業觀念,強調農業產業的綜合功能
科技水平的差距。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80%左右
農產品加工、包裝、儲運的差距
推薦壹篇文章(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的),妳自己靈活的總結壹下就差不多了;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現狀與發展思路
我國農技推廣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並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但也面臨若幹難題,如資金不足,體系不夠完善,農民接納能力弱,國際市場競爭,技術市場和農技企業發展緩慢等。“十五”將突出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組織實施重大專案,建設示範基地,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等;並以政策法規建設、加強財政支援力度、完善推廣體系、加快人才培養和規範市場行為等措施為其支撐。
21世紀,我國農業進入發展新階段,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面對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迎接WTO來臨、沿海和城郊部分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等新的形勢和任務,有效地解決產量與品質、增產與增收矛盾,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等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和產業化程序,滿足新階段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將是我國農業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
農業科技推廣作為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與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創新同樣重要,尤其是面對我國農業成果轉化速度慢、產業化程度低、科技對生產貢獻不高的現狀,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就顯得更加重要。根據國家實施“科教興農”、 “可持續發展”及“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要求,農業科技推廣的重點和方向也必須進行相應調整。
壹、 農業科技推廣發展基本現狀與存在問題
(壹)取得的主要成就
農業科技推廣無論是在傳統農業的發展階段,還是在現代農業發展階段,都是壹項推動農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事業,這壹點已被國內外農業及農業科技發展的歷史所證實。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保證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序進行。截止1999年底,全國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化、經營管理五個系統,***有推廣機構21.5萬個,其中縣級2.2萬個,鄉級約18萬個;有40多萬個村設立了服務組織,還有10多萬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及數百萬個科技示範戶或示範場。全國初步形成了從中央到省、地、縣、鄉、村多層次、多功能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目前,全國***有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職人員130萬人,其中,縣級推廣人員占23%,鄉級農技推廣人員71.3%。
2、推廣了壹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農作物、畜、禽、漁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新技術、新機具的試驗、示範和推廣,使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過渡。以豐收計劃為例,自1987年實施以來,每年安排推廣全國農、牧、漁、機等業先進、適用、成熟的科學技術100項左右。通過豐收計劃專案的實施,將壹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組裝配套,在全國大範圍、大面積推廣應用,促進了我國農牧漁業的全面增產、增收、增效。“九五”期間國家***安排豐收計劃專項資金3.9億元,安排以“農業部‘九五’重點推廣十大技術”為主體的適用農業技術近500項,由全國1500多個有關農業技術推廣、科研、教學單位牽頭組織實施。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實施豐收計劃專案實際完成糧、棉、油等農作物增產技術推廣9.96億畝,科學飼養家畜1.57億頭、家禽2.2億只,魚、蝦、蟹優質高產技術養殖0.18億畝。增產糧食380億公斤、皮棉0.59億公斤、油料24.8億公斤、糖料51.4億公斤、蔬菜34.1億公斤、薯類121.4億公斤、水果9.86億公斤、茶葉2.98億公斤,肉類16.93億公斤,水產品6.15億公斤。新增農機具260.75萬臺(套)。投入農技人員(含農民技術員)94.85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2.23億份,投入農技人員(含農民技術員)364.95萬人(次),培訓農民1931.75萬人(次)。僅2000年,中央專項資金投入1.08億元,地方 *** 配套資金22.97億元,農民投入資金172.54億元,新增總產值577.06億元,新增純收益181.64億元,投資收益率達91.12%。顯示了“科技興農”的巨大威力。
3、開展技術培訓,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通過廣播電視講座、現場講授示範、科技宣傳欄、技術咨詢點、科技大集、“電波入戶”等活動,把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另外,通過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等,開展了對農民的系統培訓。截止1999年底,全國有1000萬農民接受了“綠色證書”培訓,其中,有458萬人獲得“綠色證書”; “九五”期間,全國農技推廣機構平均每年直接培訓的農民約1.5億人(次)。
4、積極參與農業執法和監督管理,有效地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與農業執法和監督管理,包括動植物檢疫、種子質量檢驗、動物防疫及其監督、農資質量監督、農業機械監理、農民負擔監督、農業承包合同管理等,有效地預防了動植物病蟲害傳播和假種子坑農害農等事件的發生,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和人們的身體健康。
(二)主要經驗與做法
1、國家 *** 計劃支援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中起決定性的主導作用。我國目前農技推廣主要有三種形式,壹種是國家組織、實施的科技推廣計劃,如豐收計劃、國家重點技術成果推廣計劃等;另壹種是農業技術市場或科技企業,通過技術交易或新產品推銷,實現技術成果轉化或技術服務;第三種是各類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農民自主參與,引進新技術成果轉化應用。而從實施規模及效果、組織力度及社會影響來看,國家計劃都占主導地位。如豐收計劃不僅推廣範圍大、直接效果顯著,也同時帶動了地方各級 *** 設立了不同型別、不同層次的地方豐收計劃。據不完全統計,1987~2000年中央累計安排了豐收計劃專項資金6.7億元,而地方配套和農民集資近80億元,其引導與聚合效應之大可見壹斑。
2、加強推廣體系建設和發揮推廣隊伍積極性是保證農業科技推廣發展的關鍵。健全和規範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斷提高農技推廣效率,是促進我國農業技術進步極為關鍵的環節。農技推廣的目標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壹是國家農業科學發展需要,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二是農民自身需要,引導農民接納新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和生產管理能力,實現生活改善和經濟發展。在我國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穩定農業推廣隊伍意義重大,尤其是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3、有重點地開展重大農業新技術成果及有突破性的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全國每年有大批農業科技成果出現,在組織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有重點地選擇壹批技術成熟、實用,覆蓋面廣、轉化力強,能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的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可以從整體上較快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如我國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地膜覆蓋技術、水稻旱育稀植及拋秧技術、優化配方施肥技術、熱作管理及收獲技術等的推廣應用,均取得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建設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措施。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是農業新技術成果熟化、示範、培訓的關鍵環節,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開發及轉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引路,全面推進”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經驗。通過示範基地建設,實現先進技術的適應性改進與技術組裝配套,可為帶動大範圍區域發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術和經驗。
(三)面臨問題與困難
1、農業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著推廣力度。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壹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但我國不足0.2%,人均經費更少。因經費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 *** “卸包袱”,使壹些地方的推廣服務部門被推向市場,有的甚至被拍賣或撤消,造成人員離崗和流失,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被動局面。此外,推廣部門與科研、教學部門沒有聯結成整體,推廣網路體系不完善等都制約著農技推廣工作的進展。
2、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首先,由於環境及待遇不好,基層農村推廣部門很難吸引高知識學歷人才,加上壹些非專業人員進入,造成推廣隊伍中整體知識水平低;其次,基層推廣部門缺乏知識更新和進修深造機會,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夠;第三,推廣機構專業分工過細,推廣人員知識結構單壹,不能很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與高效農業多樣化發展,對農民缺乏足夠的權威感。此外,廣大農村普遍存在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
3、面對加入WTO,農業產量與品質、農民增產與增收的矛盾更為突出。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推廣基本是以提高農產品數量為主要目標。進入農業新階段,尤其是加入WTO,將意味著國內農產品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而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由於生產成本高和品質差,不僅在國際市場競爭優勢不強,可能在國內市場也要受沖擊。農業產量與品質的矛盾、農民增產與增收的矛盾將愈加突出,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從機制、技術上都面臨挑戰。
4、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中的技術市場和科技企業發展緩慢。隨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農業技術市場和科技企業對農業科技推廣的作用會更為突出。但我國在這方面起步晚、基礎差,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力度和貢獻都較弱,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懸殊。如何培育農業技術市場和農業科技產業化快速發展,也是當前農業科技推廣面臨的任務和難題。
二、“十五”期間農業推廣發展基本思路
“十五”是我國農業步入新階段的第壹個5年,也是關鍵的5年。農業科技推廣要圍繞新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技術需求特點,以及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大市場的競爭力的技術需求,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和產業化過程,有效地服務於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增長方式轉變。解決在產量與品質,增產與增收矛盾中的技術服務問題,保障國民經濟和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在農業推廣方式上,從單純技術服務與行政手段推廣逐步向技術服務與農村教育結合的方式過渡,並且從產中服務為主逐步向產前和產後服務領域延伸。在體系建設上,改革運轉機制,促進推廣人員知識更新和專業技能提高。在強化 *** 行為基礎上,繼續發揮科研、教學部門作用,並鼓勵技術市場發展和科技企業等積極參與,建立壹個多元化的科技推廣體系。同時,建立壹批穩定的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進行重點農業技術領域成果轉化和輻射帶動。
(壹)突出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和關鍵技術成果產業化,實現重點突破、全面帶動。在大批農業新科技成果中,選擇壹批針對性強、輻射面廣、帶動力大,並能產生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農業技術進行推廣示範。尤其抓好壹批特色和優勢明顯、生產與市場需求大的關鍵技術專案,進行產業化開發,初步建立起我國農業科技產業化的體系框架和發展模式。
(二)以 *** 農業科技技術推廣為龍頭,帶動和引導不同層次及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推廣發展。抓好國家級重大農業科技推廣計劃,如由農業部和財政部組織實施的“豐收計劃”和“跨越計劃”,以及“國家重點技術推廣計劃”、 “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等。以此為龍頭,帶動地方各級 *** 的農業科技推廣和新技術成果轉化事業的發展,並有效地引導和推進我國農業領域中各種形式、機制多樣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工作。
(三)堅持實施大面積推廣與建設科技推廣示範、產業化示範基地並重發展的原則。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建設是壹項長期性任務,通過基地建設,可以實現技術引進、示範推廣、技術培訓和科技教育等綜合功能。在實施大面積技術推廣同時,結合推廣示範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規範化和持續發展後勁,為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提供典型樣板和經驗模式,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科技先導型企業。
(四)堅持技術推廣與科技教育並重的原則,發揮農、科、教部門聯合優勢,推進農業科技推廣向縱深發展。技術推廣與科技教育同步發展是現代農業推廣的必然趨勢,也是拓寬農業科技推廣部門職能的有效途徑。需要協調農業推廣、科研、教學部門,發揮“三農”協作優勢,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並以此來加速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程序。從單純技術推廣向技術普及和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與能力發展。
(五)立足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成果轉化,兼顧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轉化。隨著我國對外開發和全球經濟壹體化程序加快,國外先進技術引進工作逐步納入正規化,並在我國農業技術發展體系占有壹席之地。農業科技推廣在重點轉化國內自有智慧財產權的表技術成果外,還應註重國外引進技術成果的推廣轉化。尤其在“九五”期間,以“948”專案為主體的技術引進成果,要選擇壹些適應性好、成熟度高、效益顯著的技術成果進行推廣應用。
三、“十五”期間農業科技推廣保障措施和支撐條件
21世紀,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 *** 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01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和 *** 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加農業投入,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鍵要靠科技,要提高農業的技術含量,壹方面,要加強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源泉,另壹方面,要把現有的科技成果盡快推廣出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過去的實踐說明,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在這方面已經發揮了重大作用,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而農業科技推廣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能否更好發揮作用和發揮更大作用,除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外,還需要各級 *** 、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和配合,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措施、資金支援等外部環境和條件作為堅強的後盾。
(壹)加強政策法規建設,保證農技推廣事業健康發展。1993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和國農業法》和《中華人民***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是指導我國農業推廣的最基本法律,對穩定農技推廣機構、健全農技推廣體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有大部分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出臺了《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辦法》,***它省(自治區、直轄市)應力爭早日出臺相應的實施辦法。同時,國家需要盡快制定全國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細則》,以指導和規範農技推廣事業的發展。此外,還需要制定由農業部頒布實施的加強農業科技產業發展的系列規定,並與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相配套,逐步使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
(二)加強 *** 財政支援力度,增加農技推廣資金投入。壹要對豐收計劃等國家重大推廣計劃專案要繼續組織實施並加大支援強度,使各類專案的資助強度有明顯提高。建立農業科技推廣專項基金,並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於農技推廣的份額。二要利用“綠箱”政策,調整支農資金投入結構。加入WTO後, *** 將取消對農產品直接補貼,這部分資金應轉向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事業。可通過設立農業科技(綠箱)基金,把以前的農產品補貼變為農業科技推廣補貼,從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廣的力度。三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農技推廣力度,包括利用信貸資金扶持農技推廣、鄉鎮企業收入中以工補農資金用於農技推廣、涉農企業贊助等社會集資及農業部門經營收入提成用於農技推廣等。
(三)加強推廣體系建設,更新觀念和鼓勵創新。農技推廣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公益性職能,它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是國家對農業支援保護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主要載體,是新階段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依靠力量。由 *** 建立壹支履行公益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不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絕大多數國家農業發展的***同經驗。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必須更新觀念和進行機制創新要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把服務領域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由單項向綜合服務延伸,利用技術和資訊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並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各級推廣機構在切實履行公益性職能的前提下,可以興辦經營實體,實行“壹站兩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執行機制。
(四)加強科學普及和宣傳力度,利用多種方式加快人才培訓。壹要利用各種渠道加大科技宣傳力度,組織編寫“十五”期間重大農業推廣技術系列叢書;充分發揮農業廣播學校作用,深入農村對農民進行科普宣傳;組織技術推廣示範基地之間的相互觀摩、交流。二要培訓壹批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農民企業家。組織系列與農業科技發展有關的農民科技企業家。組織系列與農業科技發展有關的農民科技企業家培訓班,不同層次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班;利用高等農業院校和中等農業學校的定向招生方式,培養壹批基層技術推廣人才,造就壹批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高階農業推廣專家。三要堅持不懈地開展農民技術培訓,開發農民智力,培養壹批掌握並能應用現代科技的新型農民。
(五)發展和引導農業技術市場,規範農業技術推廣市場行為。要加強農業技術市場建設,促進農業技術轉讓。為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民營科技企業的成果轉化及市場化提供便利條件和措施保障。要通過各種途徑釋出農業技術成果、專利等技術轉讓資訊,密切技術供需雙方的關系。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資訊網路、新聞釋出會及科技大集等促進農業技術貿易。還要鼓勵農業生產資料及農產品購銷企業積極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法規、管理辦法等規範其行為,杜絕坑農害農現象的出現。(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劉信)
我國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有何目前,我國農業已經邁入“高成本”時代,以美國為例,我國農業成本已全面超越美國,我國農業生產效率與基礎競爭力遜於美國農業。
我國農業人工成本遠遠高於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不及美國;我國農業土地成本也比美國高。
美國成本中物質與服務費用占比較高,顯示美國農業生產更多倚重物質投入、農機裝備、技術服務等。我國農業基礎競爭力薄弱的根源是存在資源、勞動力、農業機械、科技短板。
發達國家農業對我國農業發展有哪些啟示
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同選擇。
如今在中國,生態農業的浪潮也已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與發達國家尤其與美國差距很大,請分析影響農業發展的主要社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嘛農業的發展生產力不只是取決於勞動力
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那些劣勢?根本沒法比較,就像中國足球和巴西足球
中國農業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有哪些?1.機械化上落後。
2.肥料不行,這年頭什麽都是豆腐渣,為了廠家為了賺錢,啥都想的出來。
3.曾經有過假種子報道,種子都是假的,何來高產?
4.收購問題。農產品價格不行。
暫時想到這麽多!應該還有政策問題。
如何認識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問題存在差距所以我們更有潛力,我們可以追趕上他們。我們要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法制,首先要重塑我們的道德社會,只有道德健全的國家才可以建立起好的法治社會,有了好的法制市場才能良性執行,經濟才能平穩的發展。
發展農業要遵循( ),我國農業生產要堅持走( )之路,減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農業要遵循( 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方向),我國農業生產要堅持走( 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之路,減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
請問有哪些農業發達國家?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泰國,日本,以色列,紐西蘭,阿根廷等
發達國家的農業,壹是機械化程度高;二是良種化程度高;三是集約化菅理程度高;四是產品商品化程度高,如美國農村人口只占5%,生產出的糧食,卻能滿足全國的需要;五是植保上必須使用低毒農藥或培育成抗病蟲害品種,或進行生物防治;六是品種區域化,如美國南部的玉米帶區,均以種植玉米為主;七是水利化程度高,基本作到旱澇保收;八是施肥科學化,經分析化驗後,土埌中缺甚麽,補施甚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