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1。請根據復雜程度將真核DNA分為不同的類別,並描述其性質。答:三種類型:1。具有高拷貝數和低cot值的高度重復序列。2.具有單拷貝數和高cot值的非重復序列。3.它們之間適度重復的序列。特點:1。約占總DNA的10%,可分為三類:衛星DNA、微衛星DNA和微衛星DNA。2.它占總DNA的20%~80%,可分為編碼序列和非編碼序列。3.大多數結構基因和單拷貝序列。在基因組中,壹個單拷貝序列存儲了巨大的遺傳信息,編碼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質。請描述逆轉錄病毒的逆轉錄和整合過程。請描述逆轉錄病毒和逆轉錄病毒整合的過程。答:逆轉錄分兩步。第壹步是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以RNA為模板合成DNA負鏈的過程。宿主未加載的tRNA會出現在病毒顆粒中,tRNA 3’端的18bp序列可以與病毒RNA分子5’端約100~200bp的位點進行堿基配對。當它到達終點時,合成會暫時停止。5’端的R區被降解,使3’端的R區能與新合成的DNA堿基配對,然後整個RNA被逆轉錄酶從3’端轉錄成DNA。模板轉化和延伸的結果是在5’端添加壹個U3序列以形成第壹個LTR。第二步是以DNA負鏈為模板合成DNA正鏈的過程。先降解tRNA引物,再降解RNA,剩下的片段作為DNA合成的引物。整合到宿主DNA的過程就是從線性DNA到原病毒的過程。主要由整合酶催化。請描述DNA pol I和pol II的結構和功能。請描述DNA聚合酶I和II的結構和功能。答案:Pol I是單亞基蛋白,由Pol A基因編碼,分子量為65,438+百萬。除了合成DNA的能力外,POLI還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和5’3’核酸外切酶活性。其主要功能是DNA復制過程中的DNA修復和RNA引物切除。Pol II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但不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它的主要功能是DNA修復。4.請描述原核生物的DNA復制。請描述原核生物DNA復制的起始。答:首先,DnaA蛋白用於尋找復制起始位點。它能識別並結合OriC的9bp重復序列。壹旦這四個重復序列被占據,超過20個額外的DnaA將以協同方式與OriC結合形成初始復合物。然後DnaA解開起始位點左側三個富含AT重復序列的兩條鏈,形成開放復合體。在DnaC的幫助下,DnaB以六聚體的形式結合到這個開放的起始位點,形成預引發復合物。DnaB是壹種解旋酶,可以借助解旋酶進壹步解開DNA雙鏈,形成的DNA單戀被SSB四聚體迅速結合,阻止DNA鏈重組。然後,在其他蛋白質的幫助下,具有產生RNA引物功能的引物酶也結合形成引物,然後以DNA為模板分別在前導鏈和滯後鏈上合成RNA引物。壹旦合成了引物,引物酶就脫落,等待下壹次結合。然後DNA聚合酶III與復制叉結合,第壹個dNTP附著在RNA引物的3-OH上,初始過程結束。5.請描述錯配修復的角色、機制和過程。請描述錯配修復的作用、機制和過程。答:在DNA復制中保持低錯誤率的壹個方面來自錯配修復。錯配修復是壹種修復系統,它根據甲基化狀態的不同,區分DNA復制後的親代和子代DNA鏈,然後以母鏈為模板,糾正子鏈中的錯配堿基。在DNA甲基化之前,修復系統檢查DNA。當識別出錯配的堿基時,相應的酶總是從未甲基化的鏈上移除和替換核苷酸,以確保原始堿基對的恢復。錯配修復機制檢查正確後,新形成的亞鏈被甲基化,就像貼上合格的標簽壹樣。6.請描述transcnl 7的機制、過程和後果。真核生物前tRNA和前rRNA中內含子的特征,如何去除?真核前體tRNA和前體rRNA中內含子的特點,如何去除?答:前體rRNA屬於自我剪接內含子I,不需要酶催化就可以自我剪接,把自己從RNA前體上切下來。它通過兩步酯交換反應切斷自己。在第壹步中,鳥嘌呤核苷酸被用作輔助因子,以提供連接到內含子5’末端的遊離3’-羥基。第二步,外顯子A的3-OH攻擊外顯子B的5’末端,從而釋放內含子並將兩個外顯子連接在壹起。真核tRNA前體中的內含子是壹種單壹類型的內含子。以酵母為例,有壹段與tRNA反密碼子互補的序列,位於反密碼子的下遊區域,內含子中沒有保守序列。內含子切除酶和tRNA前體分子的結合依賴於tRNA前體分子二級結構特征的鑒定,而不是內含子壹級序列特征的鑒定。內含子切除的過程首先是底物的識別和切割,不需要能量。壹種特殊的核酸內切酶切割tRNA前體內含子的兩端以除去內含子。然後就是連接反應。在酵母和植物中,環磷基團在環磷酸三酯酶的作用下打開,形成的產物有2’-磷酸基團和3’羥基。最後,在ATP存在的情況下,連接酶將兩個tRNA分子連接在壹起。對於哺乳動物,連接酶可以直接將RNA的2’,3’-環磷酸基團與5’-羥基末端連接,形成正常的5’,3’磷酸二酯鍵,而不是產生額外的2個磷酸基團。8.真核前體mRNA內含子的特點及如何去除?真核前體mRNA內含子的特點,如何去除?答:mRNA前體中的內含子大多是GU-AG內含子。它們不能僅通過自己的序列來拼接RNA。它們在拼接器的催化幫助下完成RNA拼接過程。his 5-剪接位點包含壹個保守的GU序列,his 3-剪接位點包含壹個保守的AG序列。內含子切除的過程分為三個部分。在第壹階段,內含子的5’末端被切割形成壹個遊離的左側外顯子和壹個右側內含子-外顯子分子,形成壹個套索結構。第二階段,3末端剪接位點被切斷,然後以套索的形式釋放。第三階段是右邊的外顯子與左邊的外顯子相連。9.原核生物RNA pol亞基的作用?原核RNA聚合酶亞基的功能是什麽?答:α亞基是裝備核酶所必需的,在啟動子識別中起壹定作用。也在RNA聚合酶和其他調節因子間的相互作用中發揮作用。β’亞基是RNA聚合酶中含量最豐富的亞基,其功能是與DNA結合。β亞基的功能是與NTP結合,具有催化聚合的活性。β’和β * * *共同構成RNA合成的活性中心。Sigma因子可以識別啟動子。ω亞基的作用是促進RNA聚合酶的組裝。10.RNA pol II的CTP在RNA轉錄和加工中的作用?RNA聚合酶ⅱCTD在RNA轉錄和加工中的作用A: CTD是RNA聚合酶2最大亞基的羧基末端結合結構域。它由52個重復的七肽組成,CTD的磷酸化與轉錄延伸階段的開始有關。聚合酶的磷酸化促進了酶與GTF和啟動子的分離,並且酶沿著DNA模板從前起始復合物移動。CTD還可以作為壹個平臺,與許多與RNA加工相關的蛋白質結合。11.真核mRMA的轉錄終止和3'poly(A)尾的產生?真核mRNA的轉錄終止和3’-末端polyA A的形成過程:真核mRNA的轉錄終止有兩種模型。第壹個模型是變構模型。磷酸化的CTD可以結合與RNA切割和多聚腺苷酸化相關的蛋白因子,這些蛋白因子可以識別轉錄的RNA上負載多聚腺苷酸化的信號,然後通過核酸內切酶切割RNA,然後它們都從RNA聚合酶復合物上脫落,從而改變RNAP的構象,削弱RNA的連續合成。第二種模型是魚雷模型。CTD與催化5-末端帽形成的鳥苷酸轉移酶結合,可以給新合成的RNA增加5-末端帽結構。這種結構可以被核酸外切酶識別,核酸外切酶從5端到3端連續消化,直到趕上RNA聚合酶,使RNA聚合酶從DNA模板上脫落,轉錄停止。Poly(A)聚合酶可以連續地將ATP裝載到RNA的3-末端,產生poly(A)尾。末端的A可以用作聚(A)的模板。12.真核RNA pol I II III的轉錄起始?真核RNA聚合酶ⅱⅱⅲA:Polⅱ:起始子和TATABOX構成核心啟動子,是轉錄起始的充要條件,但其轉錄效率相對較低,需要激活蛋白的參與。其中少數沒有TATBOX啟動子,其核心啟動子由啟動子和DPE元件組成。核心啟動子的上遊是兩個調控元件,CAATBOX和GCBOX。轉錄起始需要GTF,它是壹種通用的轉錄因子。TBP可以識別並結合TATABOX,TAF是TBP的連接因子,TBP的TF2D結合TATABOX,TF2A可以通過穩定D與TATABOX的相互作用來刺激轉錄過程。TF2E和TF2H結合形成預引發復合物。TF2H磷酸化CTD,轉錄開始。Pol I:只有rRNA基因被轉錄,啟動子由核心啟動子和上遊UCE組成。核心結合因子主要負責保證RNA聚合酶正確位於起點,輔助因子UBF提高轉錄頻率,使核心結合因子能更有效地與核心啟動子結合。Pol III:根據啟動子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內部啟動子和上遊啟動子。內部啟動子分為1型和2型兩種,都需要TF3ABC的參與。Type1:先是TF3A和BOXA結合,導致TF3C和BOXC結合,然後TF3B和起點結合,然後聚合酶結合。Type2:與type1不同,TF3C同時與盒A和B結合,使TF3B與起點結合,聚合酶結合。Type3:首先是snRNA激活蛋白復合物SNAPc與PSE結合,然後SNAPc可以幫助TF3B與TATABOX結合,最後在TF3B的幫助下,RANP3與轉錄起始點結合。13.原核生物中的轉錄終止答:轉錄終止可分為Rho因子依賴型和非依賴型。獨立:首先,當RNA聚合酶轉錄兩個富含GC的反向重復序列時,進入寡U合成區;因為這兩個富含GC的序列是互補的,所以這兩個序列和中間的非重復序列形成了壹個頸環結構;這種頸環結構或發夾結構的形成會使RNA聚合酶減緩RNA的合成,或者幹脆中止RNA的合成,使RNA聚合酶停留在polyU合成區。此時,RNA-DNA雜交鏈將在終止區的弱rU:dA堿基配對處解鏈,RNA鏈將從DNA模板鏈上脫落,轉錄終止。依賴型:RNA聚合酶先轉錄,然後Rho因子識別並結合轉錄RNA上的rut位點。然後以ATP水解為動力,沿著RNA追趕RNA聚合酶。當RNA結合酶遇到終止子而停止時,Rho可能會趕上RNA聚合酶。Rhp因子在轉錄小泡中解鏈RNA-DNA雜合鏈,Rho與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可能參與解鏈過程。然後轉錄停止了。14.細菌啟動子15的保守特征。AA-trna合成的保真度。
上一篇:溫泉的發展趨勢下一篇:五菱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