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現率是指用於將未來的付款變為現值的利率,或指持票人要求銀行兌現未到期票據時,銀行用於扣除利息的利率。這個貼現率也指再貼現利率,即各成員銀行擔保貼現票據作為向央行借款時支付的利息。
換句話說,當商業銀行需要調節流動性時,他們必須向央行支付成本。理論上,央行通過調整這壹利率,可以影響商業銀行向央行貸款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調節整個貨幣體系利率和資金供給的目的,這是央行調節市場利率的重要工具之壹。
貼現率政策是西方國家的主要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通過改變貼現率來調整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從而促進經濟擴張或收縮。當需要控制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會提高貼現率,從而使商業銀行減少對中央銀行的貸款,商業銀行保留的準備金會減少,商業銀行的利息會增加,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
當經濟不景氣時,銀行會增加對央行的貸款,從而增加準備金,降低利率,擴大貨幣供應量,從而穩定經濟。然而,如果銀行已經有足夠的貸款準備金,降低貼現率可能無法有效刺激貸款和投資。
中央銀行的再貼現利率決定了商業銀行的貸款利息下限。貼現率就是貼現率。貼現是指銀行承兌匯票的持票人為了在票據到期前獲得資金,將票據權利轉讓給銀行的票據行為。它是持有者從銀行融資的壹種方式。
貼現是對持票人的轉讓票據,預付給商業信用的貨幣資金提前收回;對於貼現公司或者銀行來說,就是給持票人提供銀行信貸。銀行根據市場利率和票據的信用程度設定貼現率,計算票據貼現日至到期日的貼現利息。貼現利息=票據面額×貼現率×票據期限。
支付利息後,持票人可以從銀行獲得等於票面金額減去貼現利息後的余額的現金,票據所有權屬於銀行。票據到期,銀行會用票據兌現出票人,如果被拒,可以向背書人索要票款。
根據級別不同,票據貼現可分為貼現和再貼現兩種。商業銀行對工商企業票據貼現,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已貼現的未到期工商企業票據再貼現,稱為再貼現或再貼現。貼現率由市場資金供求變化自發形成,再貼現利率由中央銀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