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之前,馮曉是基金界最有影響力的總經理,十大老牌公募機構創始人之壹,國內最大的基金公司之壹的掌舵人。2015後,雖然仍是浙商基金董事長,但最被業界認可的是在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前沿技術上的“鼓與呼”。
在馮曉看來,科技對資產管理行業的影響和推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已經發生並取得豐碩成果,第三個階段正在發生並期待無限。
第壹階段是通信技術時代。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資產管理行業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隨著新時代的開啟,大量的金融信息公司應運而生。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行業的進步,成功者寥寥無幾,卻在行業內享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第二階段是大數據分析時代。面對浩瀚的信息海洋,技術成了乘風破浪的利器。技術被用作幫助資產管理行業的工具,促進資產管理行業高效、便捷地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並為投資拓展廣度和探索深度。
第三階段是認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正逐漸深入到資產管理行業,兩者的結合是壹種化學反應。然而,馮曉說,它仍然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圍棋中的應用。AlphaGo在19*19的空間裏所向披靡。然而投資千變萬化,縱橫交錯,人工智能遠未窮盡其變化。但是,因為沒有窮盡,所以充滿了期待。在未來,我們可能會越過那個臨界點,看到資產管理行業中認知智能應用的指數級增長。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靜待隨著時間和實踐的巨變。”馮曉說。
關於業內的疑問,即科技資管時代是否會成為科技的比拼,主觀和動態的智慧將退居二線。馮曉的觀點很明確,即科學技術將為基層資產管理提供支持。
在科技的支持下,基金經理和研究人員要把有限的寶貴時間投入到學習行業新知識中去。目前占用他們大量時間的基礎工作,比如財務報表建模,比如預測宏觀、行業、個股未來走勢中的各種數據收集、統計、計算,都可以交給機器去做,騰出大量時間去做有價值的工作,比如參數調整、前提優化,以認知智能提高投資效率。馮曉說。至於投資業務,技術可以幫助標準化和多樣化。基於堅實邏輯的“千人千面”的智能投顧,只有技術才能實現。
“適時”信息數據服務
回顧通聯數據的創建,馮曉指出,當時對通聯數據的期待,大多是基於資產管理行業的邏輯,即開發信息數據服務的應用場景,這是通聯數據的“1.0時代”。
資料顯示,當時的通聯數據聚集了壹批資產管理和金融科技交叉背景的大咖,但其主線仍然是偏向於資產管理行業的場景化應用探索。
但最近通聯數據開啟了“2.0時代”,即在已經清晰的應用場景基礎上,進壹步進行技術能力提升和商業化推廣的階段。近日,通聯數據完成了9年來的首次“換帥”:在全球資產管理行業頗有經驗的王政宣布辭去CEO壹職,由公司前首席科學家、前微軟高級技術專家蔣龍接任。前者簡歷中資產管理行業經驗豐富,後者背景中技術研究色彩更濃。
“前端技術的商業化,尤其是面對不斷變化的認知智能技術、技術和應用,需要能力兼備和專註。通聯數據的‘2.0時代’要求管理團隊具備更強的技術背景,進壹步展現前沿技術在資產管理行業的使能效應和應用成果。董事會高度認可蔣龍豐富的金融科技研發背景,可以幫助通聯數據在新的發展階段走得更好。”馮曉說。
馮曉認為,真正的技術創新不應該是重復建設和退化為“內卷化”,而應該是開拓創新,做增量工作,把產業“做大”。
事實上,回顧通聯數據的初衷,馮曉的業務是增量業務。“當時業內很好奇通聯數據要做什麽?是在抄襲別人的商業模式和開發流程嗎?我們的態度很明確,就是不做行業內的‘某某第二’的位置。科技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壹旦到了形成格局的領域,就希望通過反復建設來超越對手,成就自己。說到底,其實是‘內卷化’的作用,不能給行業格局帶來清風正氣。”馮曉說。
正因為如此,馮曉和通聯數據希望抓住科技浪潮帶來的“藍色深海”。
此外,技術賦能的投入,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對數據隱私和安全的嚴格要求,都是無法繞開的:技術如何獲取數據?如何保證數據安全?如何處理不同金融機構的個性化需求?對此,馮曉表示,通聯數據踐行基礎數據導入+SaaS標準+混合雲定制的多元化解決方案,根據資產管理機構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通聯數據的合規性和安全性的保障是采用混合雲的方式。資產管理機構的數據在私有雲上,我們會把數據提供給資產管理機構,但對方的數據不會流回給我們。安全和合規是信息和數據服務的基礎,數據通信的技術和方法得到了行業各方的認可。”馮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