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5438+10月10,光伏龍頭通威收漲33.56元/股,股價創歷史新高。這背後是其龐大的矽材料訂單,這將是其未來幾年的業績支撐。
光伏產業是高速賽道,最近五年年均增長35%。通威股份近四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4.35%,高於已經在高速增長的光伏賽道。今年勢頭特別猛。在高增長預期的政策傾斜下,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跑路,押註光伏賽道,股價年內翻了三倍。
2016通威股份在收購合肥通威和永祥股份後正式進入光伏行業,但現在已經是“矽哥”了。翻閱財報發現,通威的客戶與供應商的高度重合,或許透露了其高增長的秘密。
手中的超級大訂單
近日,通威股份又拿下壹筆多晶矽大單。
165438+10月6日,近日,晶科能源及子公司四川晶科與通威股份下屬公司簽署《多晶矽購銷框架協議》,擬向公司采購多晶矽產品9.3萬噸,預計共產生凈利潤約25億元。這是該公司最近簽署的第三份矽材料供應合作協議。8月剛剛與亞洲矽王簽訂了654.38+024.8萬噸多晶矽材料的長期單采購合同,預計金額94.98億元。很快在9月份與隆基股份簽訂協議,每年向隆基股份提供至少101800噸多晶矽。這三家公司總共需要319600噸晶體矽。
目前通威矽產能8萬噸。明年年底前,行業內沒有新增矽產能。據通威介紹,實際產量在9萬噸/年左右。從目前情況來看,明年現有需求無法滿足,新增產能將釋放。現在通威的戰略是向全球最大矽材料供應商的位置靠近。根據通威股份的規劃,明年年底矽材料年產能將達到654.38+0.6萬噸,2022年達到20萬噸,2023年達到29萬噸。今年以來,通威公布了近300億元的產能擴張計劃。
2月,公司開工建設永祥新能源二期及雲南永祥保山基地高純晶矽項目。目前,永祥股份已形成8萬噸高純晶體矽的生產能力,全部項目投產後的年生產能力超過654.38+0.6萬噸。目前在建的樂山二期、寶山壹期項目總產能超過8萬噸,預計2021年建成投產。三年前,通威喊出了“330億打造12萬噸矽材料和30GW電池芯片”的戰略規劃,但在2018“531”的夾擊下,業內猜測通威的固有戰略將被“收縮”甚至擱置。但從產能布局來看,通威股份在全球高效電池領域早已領先,高純晶矽業務也成為行業內的壹哥。
替代通威股份和劉漢元
在中國新能源企業的發展譜系中,其創始人劉漢元和通威集團都有些不同。
資料顯示,通威集團此前主要從事農業和太陽能光伏,農業業務包括水產飼料和牲畜飼料的研究、生產和銷售,是中國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商。
22歲的劉漢元擁有數千萬的財富,因為他創辦了壹家生產魚飼料的工廠。25歲後身價過億,逐漸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飼料大王。20世紀90年代,在毛利率較低的情況下,畜禽飼料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為了整合,降低企業成本,劉漢元於1994將總部遷至成都,當時通威已經是年營業額4億元的企業。劉漢元曾經很肯定地說“如果妳能在飼料行業生存,妳就能在任何行業生存。”其在飼料行業的成功,萌發了涉足其他行業的想法。但在1995年斥巨資控股原東德壹家it企業,卻因對市場把握不足而失敗。第壹次涉足其他領域失敗,之後專註於飼料主業,直到五年後找到新的投資方向。2000年,他差點投資了廣信矽業,這是中國第壹個年產1萬噸的多晶矽項目,是當時四川省的“壹號工程”。
轉折點出現在2002年,劉漢元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攻讀EMBA。畢業後繼續攻讀DBA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各種新能源的比較研究與中國的能源戰略選擇》,形成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主要發展方向的研究成果,這無疑為他對清潔能源的認識打開了壹片新天地。
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公司控股股東通威集團與四川巨星企業集團* * *成立永祥股份的前身永祥樹脂,選擇與熟悉的企業家壹起進入化工樹脂行業。在業務發展過程中,發現PVC的壹些產品可以作為多晶矽的原料。直到2004年德國光伏市場爆發式增長,全球市場啟動,極大影響了劉漢元進軍光伏行業的決定。經過多次論證,現在進入世界還不晚,雖然新能源在小範圍內掀起了風暴。
2006 12 19在與70歲的多晶矽專家戴自忠長談之後,劉漢元正式宣布進軍多晶矽行業,並確定了專註多晶矽的業務脈絡。緊接著2007年4月,永祥樹脂出資成立永祥多晶矽,同年5月更名為永祥股份,次年50%納入上市公司體系。不曾想,2008年,整個行業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市場多晶矽價格大幅波動,通威涉足多晶矽生產後不久,預期收益降低。然而,這似乎並沒有動搖劉漢元的決心。他說,“如果把多晶矽做成飼料,通威有望在十年內進入全球前三的多晶矽生產企業”。但出於上市公司經營考慮,永祥股份於2010年3月轉回控股股東通威集團。跨界進入壹個完全陌生的新能源領域,讓劉漢元獲得了“中國光伏新能源第壹人”的稱號。
跨越式發展背後:客戶與供應商高度重合
目前,承擔通威股份光伏新能源業務的主要公司為永祥股份和合肥賽維,其中永祥股份於2016年從通威集團轉出,重新納入上市公司董事會,主要負責多晶矽業務,納入時多晶矽產能為1.5萬噸;但2013年集團拿下的合肥賽維20100%股權於2016年並入上市公司,專註於電池行業。註冊成立時,合肥通威擁有2GW的多晶矽電池產能,年出貨量近1.6GW,是國內主要的晶體矽電池生產企業之壹。
經過上述兩次並購,公司形成了以多晶矽、電池芯片、光伏發電為核心的光伏產業鏈業務布局。
通威股份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光伏組件,主要細分為多晶矽、矽片、電池芯片、組件、光伏電站五個環節。通威股份掌握的多晶矽和電池芯片也是整個光伏產業鏈中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兩個環節。不過,雖然大部分龍頭公司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上各有側重,但業務壹般都是從矽片開始,延伸到光伏電站,如隆基、中環、金高科技等。通威股份的業務布局並不連續,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大環節。在其他環節,通威公司選擇向其供應商采購,從而形成了客戶和供應商高度重合的局面。這些供應商中有很多行業競爭對手,關系相當微妙。
早在2065438+2005年4月29日,隆基公告稱,與通威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表示雙方將共同開展矽片、電池及組件、終端系統的研發。通威集團將優先采購隆基的單晶矽片和組件,隆基也將優先采購通威的矽材料和電池芯片。
通威集團表示:將進壹步擴大電池產能,爭取與隆基矽片和組件產能擴張協調發展。通威集團2016將其光伏產業註入上市公司後,通威集團與隆基股份的合作更加深入。2017與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成立合資公司,投資建設年產5GW單晶矽棒,與隆基股份獨立成立合資公司,投資5萬噸高純多晶矽及配套新能源項目。通威股份的目的是與對方簽訂供應鏈合作協議。
上市公司與中環股份的合作模式與隆基股份如出壹轍。2065438+2008年5月28日,上市公司與中環股份還簽署了產業鏈合作框架協議,再次認定中環股份為重要客戶和供應商。數據顯示,隆基股份多晶矽采購數量約占上市公司2018年度銷售數量的20.83%,占2019年度銷售數量的32.92%。隆基、中環2019采購的多晶矽占上市公司全年銷售額的89.29%。除了矽片,中環股份還從上市公司采購太陽能電池。
通過建立這種戰略關系,雙方不僅可以解決自己的產品銷售,還可以保證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這樣通威股份只需要把資源和資金集中到自己擅長的環節,減少資金壓力。從2007年開始,通威股份推出了10份定增計劃,但2013年只有壹次,2016年有兩次。僅借助資本市場,自2016起,通威股份募資可能達到13億元。通威瘋狂的產能擴張壹直被外界詬病,其擴張恰逢矽價觸底。尤其是在2018“531”的攻擊下,業內也猜測通威的固有戰略是否會“收縮”,但從劉漢元以往的動作來看,收縮的可能性不大。2065438+2008年,通威股份新增6萬噸/年,是產能增幅最大的壹年。
強大的成本控制:矽材料的成本已經是業界最低。
劉漢元是真的在用做飼料的方法做多晶矽,註重成本控制、進入買方市場的飼料行業要求加強客戶關系,這兩點都被劉漢元深度復制到多晶矽業務中。隨著產能的擴大,資金壓力巨大的通威股份開始發揮在飼料行業的優勢和成本控制能力。
多晶矽的生產成本主要由電力、原料矽粉、人工、維護和設備折舊構成。其實最主要的成本是電費,電費占多晶矽生產成本的30%。壹般在擴建前,企業會先確定廠房的電價。由於電價低的地區越來越少,符合擴大生產需要的地區越來越少,工廠選址提高了矽材料的準入門檻。
通威股份近兩年新的多晶矽生產線都在新疆、內蒙古等西部地區。截至2018年末,新疆、內蒙古、四川的多晶矽產能已超過國內總產能的80%。根據通威股份2018,10 6月公告,新建包頭和樂山的平均生產成本預計約為4萬元/噸,比永祥樂山原老產能約5.5萬元/噸下降約27.3%。
2020年,永祥多晶矽生產成本降至5萬元/噸以下;永祥新能源、內蒙古通威生產成本穩定在4萬元/噸以下;爭取最優光伏發電項目的系統投資成本破3.5元/W以下。
目前公司在矽材料方面的生產成本是行業最低的,下降空間主要來自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費用的控制。其構建的采購戰略聯盟,壹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成本優勢。由於矽材料進入門檻高,行業競爭格局穩定,幾乎沒有新玩家進入。目前矽料生產線單位投資654.38+0億元/萬噸,遠高於其他環節;從擴產到投產落地,預計需要1-1.5年,爬坡到滿產預計需要1年左右,投資回收期較長。
但也有壹個優勢,行業競爭格局穩定。根據各企業公布的信息,預計2021年有3家企業擴產,分別是通威、GCL、亞洲矽業。擴產計劃分別為3/2/2萬噸,行業產能較少。擴張後,通威股份將成為行業市場份額第壹。但以擴張為代價,公司固定資產總額和在建工程從2015年的24.5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80億元,增長了十幾倍。
但進入2020年後,通威股份的擴張仍在繼續。2020年2月11日,通威股份的壹份“規劃公告”和壹份“項目公告”震驚業界——投資200億元分階段擴大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生產及配套項目。根據中期規劃,到2023年,通威的高純晶矽業務和電池產能將可能分別達到22-29萬噸和800-100 GW。
類似的規劃擴建已經不是第壹次了。幾年來,這家企業創造的各種“速度”和“第壹”早已讓人目不暇接。無論行業處於“延遲期”、上升期、迷茫期,還是“531”後的冰凍期,這家企業的戰略決心和執行從來沒有絲毫“打折”,甚至加速提前實現目標。毫無疑問,通威在這背後的戰略決心和長期執行文化,對這個企業的長遠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