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資本在海外足球市場掀起了壹股“買中買”的熱潮:萬達集團出資4498萬歐元收購西甲馬德裏競技20%股份,蘇寧體育產業集團出資2.7億歐元收購國際米蘭約70%股份,中歐體育投資公司出資7.4億歐元收購AC米蘭約99%股份...
不同於長期的長遠規劃,海外俱樂部收購所面臨的短期風險不得不防,俱樂部本身的財務危機和中國投資者管理經驗的缺乏都需要引起重視。
“掃貨”海外足球
國內政策利好,加上海外足球俱樂部整體不景氣,普遍經營狀況不佳,促成了中國資本出海掃貨的最佳時機,也為中國足球的發展和改革帶來了歷史機遇。
從去年開始,中國資本開始在海外足球市場“開疆拓土”。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足球俱樂部海外並購共33起,總投資額近400億元,較上年增長50%,金額增長3倍多。
2016,俱樂部海外收購呈現井噴式增長。僅2065438+2006年8月,就有3起俱樂部海外收購案例。8月5日,中歐體育投資管理公司宣布與意大利Fininvest公司簽約,斥資7.4億歐元收購意甲豪門和紅黑軍團AC米蘭足球俱樂部99.93%的股權。同日,易雲國際(上海)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宣布收購英超西布羅姆維奇俱樂部控股公司。奧利金包裝有限公司宣布以700萬歐元收購法國歐塞爾足球俱樂部59.95%的股權。不久前,蘇寧集團宣布旗下蘇寧體育產業集團將以2.7億歐元的總對價購買國際米蘭俱樂部約70%的股份。這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海外收購的第壹家G14足球俱樂部。
巨頭紛紛投資海外足球俱樂部,與國內政策走向密切相關。2065438+200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隨後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開始實施。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包括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並將推進“所有權歸國家,經營權歸公司”的分離改革模式,鼓勵發展職業聯盟。
在此背景下,海外俱樂部也非常看好中國市場。根據咨詢公司普華永道的數據,2015年,中國體育門票、商品和廣告總收入預計為34億美元,僅為美國(636億美元)的5.3%,增長空間巨大。
《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多起並購發現,中資海外“瘋狂血拼”已涉足英超、西甲、法甲、意甲等世界頂級聯賽,其中包括蔣等個人出資,蘇寧等大型企業,以及眾籌模式財團,其中少部分在並購前就已在體育產業布局。
蘇寧董事長張表示,收購國際米蘭是蘇寧集團布局體育產業的重要壹環;也將幫助蘇寧足球俱樂部全面提升技術體系和運營能力;同時,也是蘇寧全球布局的重要壹環。蘇寧將積極利用國際米蘭在全球的知名度,幫助蘇寧拓展海外市場。
2013起,蘇寧戰略投資PPTV,旗下PPTV體育是國內最重要的體育賽事在線直播平臺。同年6月165438+10月,蘇寧接手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正式進軍體育產業;2016年5月,蘇寧入股體育數據運營平臺創冰科技;6月,蘇寧體育產業集團成立。
燒錢比賺錢容易。
與長遠眼光不同的是,海外俱樂部收購所面臨的短期風險不得不防。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說:“投資足球能給妳帶來影響力,但不會讓妳賺錢。每年都要燒錢,這是肯定的。這樣確實會吸引眼球,但是很難賺錢。”
重金投資海外足球產業,無疑是對中國足球和體育產業發展的極大信心。相比較而言,我國體育產業起步晚,份額小。通過海外並購的方式實現“彎道超車”確實是有可能的,而且會在未來的產業布局中占據壹席之地。
分析人士認為,中資海外足球俱樂部憑借商業化能力,可以提升品牌影響力,提升業績。歐迅體育副總裁姚振炎表示,體育產業投資周期長,回報慢,但衍生的品牌價值和廣告價值不能直接用投資回報來衡量。
郭芙富民投資集團董事長王詩雨表示,例如收購國際米蘭的潛在機會就非常有價值。第壹,每年至少有27萬到30萬中國遊客到意大利旅遊,會給國際米蘭帶來大量的門票收入。二是國際米蘭品牌的相關衍生品,如鞋、服裝、日用品等,會帶來廣告收入,與中國市場對接後會繼續擴大。同時,蘇寧也將借助國際米蘭,努力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之壹。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壹般來說,足球俱樂部的收入來源有三種:比賽日收入(門票及周邊)、電視轉播收入(國內及洲際賽事)和商業收入(贊助商、產品銷售、球場旅遊及其他商業活動)。
德勤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5年,英超盈利718萬歐元,德甲盈利316萬歐元,西甲盈利2.64億歐元,法甲盈利3500萬歐元,意甲盈利133萬歐元。意甲之所以排名墊底,是因為收入過於依賴電視轉播版權費,而其他商業權開發明顯不足,球員工資支出過高,達到總收入的72%,遠高於其他聯賽。即使英德西聯賽還處於盈利狀態,俱樂部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比較大。
業內人士表示,只有賽事排名上升,足球俱樂部的潛在價值才會得到釋放。後期還是要持續投入簽約球員和教練,加強運營管理。企業投資入股後,多重風險仍需關註。
壹方面,金融危機可能成為企業的負擔。中國跨境資本M&A壹站式服務商邵晨集團CEO王雲帆表示,海外足球俱樂部大多負債累累,普遍面臨資金鏈問題。蘇寧收購國際米蘭,蘇寧將承擔4億歐元的巨額債務;中國財團以7.4億歐元收購AC米蘭,其中包括2.2億歐元的俱樂部債務。
王雲帆表示,海外俱樂部更加重視中國這個大市場,並以並購為契機獲得更大發展。但俱樂部多為無形資產或流動資產,對接中國市場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還是很未知數。而且由於俱樂部本身的諸多問題,短期內盈利還是很困難的。中國企業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逐步實現正常的現金流。
另壹方面,復雜的市場環境考驗收購方的應對能力。王詩雨說,壹個國家的足球俱樂部往往與當地人的情感聯系在壹起。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公眾情緒反彈,甚至抹黑中國形象,影響其他中國企業海外收購。
合力萬盛收購海牙俱樂部後,賬款到期不及時,引發負面輿論。後來外媒報道了這壹事件,認為合力萬盛只是老板,沒有盡到為海牙崛起做貢獻的義務,引起了海牙當地球迷的排斥和不滿。
意大利塞雷塞俱樂部副主席盧表示,中國進入“米蘭雙雄”後,首先要學會與當地政府打交道。這兩家俱樂部使用壹個屬於市政府的體育場。這個體育場* * *有5000多名員工,每個月的工資開支就有200多萬歐元,大部分由兩家俱樂部承擔。他們必須像尤文圖斯壹樣建造自己的球場,擺脫市政府通過球場分攤給他們的負擔。
同時,中國資本在海外體育俱樂部的管理經驗不足。中國民生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監劉燕表示,中國大多數海外M&A俱樂部都是跨行業並購,沒有俱樂部管理經驗。相對於實物資產,俱樂部管理需要壹個系統化的管理體系,包括聘請球探、教練、高管,組建團隊非常重要。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資本普遍持有壹種觀點,即只有擁有絕對話語權,才能借助足球豐富產業布局,在海外擴大品牌影響力,因此中國資本控股俱樂部的比例較高。要做就要做大股東,這也是很多中國資本的擴張心態。但實際上,在歐美,俱樂部的老板基本屬於壹個贊助角色,管理主要由獨立團隊進行,這與中國企業的傳統觀念並不相符。所以,中國資本在海外買隊,不僅要做好財務準備,還要調整觀念,做好心理準備。
中國市場有待刺激。
中國著名足球運動員金誌揚在壹次足球研討會上大聲疾呼。現在國內大量資金流向了國外足球。能否出臺壹些利好政策,引導資金抄底中國足球?
在中國,體育正成為中國健康消費的最大產業之壹。將足球這壹世界上最大的運動與中國這個未來巨大的足球市場結合起來,是全球足球產業的必然趨勢。
但另壹方面,資本紛紛出海進軍成熟的國際體育產業,既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強大,也反映了中國足球的弱勢和吸納資本能力的不足。在關鍵的基層,甚至缺乏資金。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包表示,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立足本地,激發自身體育產業的活力,而收購海外俱樂部很大程度上是壹種資本行為,能否真正推動中國足球市場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資本輸出後如何“反哺”中國足球?業內人士分析,最直觀的方式就是幫助中國球員打通海外集訓的機會,提升國內青訓水平。
記者梳理中國資本收購海外俱樂部,幾乎每壹筆投資都包含“反哺”中國足球的青訓體系。除了在國內建設訓練基地,引進國外先進的訓練理念和體系,壹些俱樂部還承諾將更多優秀的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送到國外進行訓練。
在收購國際米蘭後,張表示,通過與國際米蘭的交流和融合,蘇寧足球俱樂部未來將能夠全面提升技術體系和運營能力。國際米蘭先進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學的訓練體系,青訓梯隊,可以幫助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夯實基礎,提高成績,提升核心競爭力。
鉑濤集團董事長、7天連鎖酒店創始人鄭南雁通過與中美投資者聯合收購,個人獲得了法國尼斯足球俱樂部80%的股份。這支球隊近三個賽季進步神速,潛力球星眾多,尼斯壹線隊22歲以下球員多達8人。
在投資洽談期間,鄭南雁和他的團隊對尼斯的青訓體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尼斯是法國乃至歐洲足球青訓體系中最著名的俱樂部之壹。球隊球員年齡從18到19都是來自青訓系統。青訓計劃完整詳細,在挑選球員上有很多獨到之處。這對未來中國足球如何選拔和培養年輕球員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事實上,在此之前,壹些歐洲俱樂部急於與中國球員簽約,這無疑是在中國推廣其品牌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中國足球還不具備這樣的候選人和條件。鄭南雁說:“目前美國好球員的轉會費很高,但和歐洲、南方的優秀球員水平還有壹點差距,所以暫時不會考慮引進中國球員來法踢球。”
業內人士表示,青訓要拿出成績絕不是壹朝壹夕的事;中國資本能給中國足球帶來什麽變化,還需要時間來檢驗。如果海外足球俱樂部在青訓方面的承諾和想法能在國內壹壹實現,那至少說明中國足球可以從資本的運作中獲益。
良性經營之路
中國足球和體育產業的國際化,不僅僅是“大筆壹揮”的事情,更是壹個花錢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國家層面的相關體育產業政策,與海外俱樂部形成聯動效應,加快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專業體育管理人才。
王世珍表示,足球產業是壹項經濟觀賞性的體育賽事,優質賽事的內容對產業鏈的形成和盈利模式的拓展有著巨大的作用。目前很多民營企業加快收購海外俱樂部,說明政策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初見成效。“在完善促進足球產業的政策和方針的同時,還需要與海外收購的俱樂部形成聯動效應,幫助整個體育產業從低附加值的體育產品銷售,轉向高附加值的賽事運營、媒體傳播和國際品牌推廣。”他說。
歐迅體育CEO朱曉東表示,歐洲足球俱樂部經歷了球探體系和青訓體系,有資格參加歐洲頂級聯賽。他建議,可以開放海外和國內俱樂部,在把關球員素質的基礎上,選拔優秀的國內球員到海外俱樂部參加青訓,給國內球員更多的成長機會;同時可以將海外俱樂部的球員以“租借”的形式聘請到中國,搞活中國聯賽。
有業內人士表示,企業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也需要找到與文化價值觀的良好平衡。中民投副總監劉燕表示,比如國際米蘭、AC米蘭在歐洲有很強的影響力,中國股東的融入必然導致中國文化的滲透。中國投資者需要重點考慮如何讓歐洲市場認可中國的價值觀和文化,同時讓企業的資金投入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站在當地人的角度,在對外文化交流中避免“強行植入”,做好與當地人的溝通。
此外,要引導企業加強對俱樂部管理的研究。王詩雨說,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企業可以通過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壹方面維護董事會層面的決策權,另壹方面保證海外俱樂部原有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規則,防範意識形態和管理模式沖突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同時,加強與國際接軌的專業體育管理人才的培養。
橫店集團歐洲區首席執行官艾拉多·皮瓦(Aylado Piwa)建議,可以在收購俱樂部後及早建立壹個有可靠團隊的辦公室,啟用壹批熟悉當地法律法規的員工,而不是臨時尋找當地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