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核”團隊重構
重陽投資致客戶函顯示,公司於2013年6月收到總裁莫泰山的辭職請求。莫泰山先生將於4月下旬離職,實踐自己創業的職業規劃。
“我們深深理解並尊重莫泰山先生的選擇。重陽投資衷心感謝莫泰山先生為公司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並衷心祝願莫泰山先生創業成功。”重陽投資管理公司在信中表示。
信中還透露,原CICC投資銀行部執行主管、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將於2013年4月6日加盟重陽投資,擔任總裁。
重陽投資表示,王慶在海外工作多年,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紮實的研究功底。他的加盟將為重陽投資的持續增長註入新的動力。“我們將壹如既往地構建高行業標準的投研、風控和客戶服務體系,實現與客戶財富的同增長。”
上述公告也意味著重陽投資原雙核團隊發生變動。此前,重陽投資的高管團隊由董事長邱國根和風控會議召集人總裁莫泰山組成。他們也是公司僅有的兩位高級合夥人,構成了公司事務的“雙核”。
動力在於創業。
在邱國根和莫泰山的帶領下,重陽投資近兩年資產管理規模擴大到100多億,成為國內最大的陽光私募機構。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此期間,邱國根的投資業務和莫泰山的市場拓展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對重陽的行業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新《基金法》即將生效的前夕,黃金合夥人最終選擇了尋找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從致客戶信的內容也可以看出,重陽團隊重組的動力在於資深從業者對未來獨立創業的向往。
“新《基金法》意味著財富管理行業的牌照準入制度被徹底取消。對於所有資產管理行業的資深人士來說,這樣的創業機會和時間點是不可復制的。”壹位業內人士評價道。
對於莫泰山來說,這次離職很可能是他在財富管理行業角色的又壹次飛躍。到基金監管部任職後,先後擔任基金公司公募總經理、陽光私募高級合夥人,未來可能成為新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的創始人。
新基金法釋放創業空間
上述人事變動也意味著陽光私募行業正在快速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繼2008年之前的探索期、2008年至2012年的快速成長期和短期調整後,2013年陽光私募可能進入又壹輪快速發展期。
“未來,隨著公募牌照的放開和各行業主體待遇的逐步平等化,資產管理行業將逐步向完全市場化的競爭環境靠近。無論如何,對於陽光私募來說,這是壹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時代。”壹位資深資產經理表示。
“如果說過去公募基金的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業保護、渠道、牌照等行政資源的統籌能力,那麽未來行業競爭的焦點將更傾向於核心團隊的能力。”壹位私募從業者這樣評價。最後壹句話的潛臺詞是,在市場化的環境下,人才的價值會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創業氛圍會進壹步加厚。
不管怎麽說,最近業界期待創業的消息又開始流傳了。誰能說這不是壹個新時代的信號?2018年3月13日下午,當關於CICC投資銀行部執行主管王慶辭職的消息剛剛傳開,似乎很難讓人相信。
"目前,公司還沒有收到關於王慶離職的正式通知."2013年3月18日晚,CICC相關負責人坦言告訴記者。
不過,記者仍從多個渠道證實,王慶確實已經正式離職,他的下壹站將是加盟國內陽光私募排名第壹的重陽投資。
2011年7月,轉投中國黃金擔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的王慶,為何僅僅壹年多就再次離職?
“對於王慶的離職,可以說是情理之中。”2013月19日,壹位接近王慶的知情人士向記者坦言,或許CICC的現狀與王慶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並不匹配。
2010下半年以來,隨著摩根士丹利股權的退出,CICC似乎開始陷入壹波又壹波“沒落”的怪圈。曾經讓CICC在業內引以為傲的研究業務和投行業務,正在遭受人才流失的痛苦和市場調整帶來的“陣痛”。
事實上,在王慶確認離職轉行私募的前夕,包括徐小慶、趙曉光、於今在內的幾位CICC最王牌的分析師也已經悄然確定了離職時間。伴隨上述辭職消息的,還有近兩年來逐年大幅下滑的CICC業績。
不管妳喜不喜歡,CICC正遭受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唱衰”危機。然而,曾經是中國投行業務“三駕馬車”的CICC、中信和銀河,如今只剩下中信證券壹家。
國企黃金
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CICC的內部管理設置。這種神秘感除了來源於其“特殊”的背景外,還來源於其強硬有效的工作作風和過於低調的態度。
然而,這種“特殊”的背景優勢也給了CICC——尤其是在2010結束,外資股全部撤出後,逐漸蒙上了“純體制”的面紗。
“多了‘國企官僚’,少了‘市場銳氣’。”在談到CICC近年來最大的變化時,壹位2012年底前離開CICC的人士告訴記者,“CICC應該調整壹下思路,但對於CICC復雜的內部組織架構來說,這個調整是很難的。”
也許,今天的金正日正在滑向過去銀河證券的失敗。
當時擁有國內最大營業部資產的銀河證券壹度風頭正勁。然而,國企的管理體制使得這個“巨無霸”難以適應近年來日益市場化的行業特點。再加上復雜的人事鬥爭,曾經在南方創造了“國鑫證券奇跡”的資本大亨胡冠金,再造了“銀河夢”,100天內就破碎了。
“銀河證券和其他國企差不多,在這裏混日子就不錯了。”2010銀河證券送走履新僅百日的總經理胡冠金後,壹位內部員工曾對記者表示。
同樣的尷尬,今天也落在了CICC身上。
“金鐘越來越像壹家大型國企,在這裏相處很好。”壹位離開CICC的員工在2013年初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或許,對於之前壹直在外資銀行工作的王慶來說,很難適應這個“國企”的本來面目。
公開資料顯示,王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經濟學家6年多,負責分析亞洲、東歐乃至中東地區成員國的經濟形勢,多次參與IMF與中國政府的高層政策磋商。其後,他擔任美國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及策略分析主管,以及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
2011年7月,王慶加入CICC,負責投資銀行業務。鮮為人知的是,此時,隨著CICC投資銀行部主管丁偉的離職,內部設置變得異常復雜。
自2002年以來壹直負責投行業務的丁偉,是CICC投行業務全盛時期的主要功臣之壹。在他正式從辭職後,兩位前副總裁姜和黃接替了的工作,擔任聯席總裁。
2011年7月,隨著王慶的加盟,意味著原本由丁偉壹人管理的CICC投行業務突然迎來了三位負責人,這三位負責人同時是CICC的董事總經理。
“雖然三者各有分工,但難免有重疊的地方,開展大量工作肯定會出現更多問題。”壹位接近CICC的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有消息稱CICC欲提拔三人中的壹人負責投行業務,而在CICC這樣的企業中,入職僅壹年多的王慶似乎勝算最小。
“加入之前,面對CICC在國外強大的平臺優勢和口碑,CICC的實際情況和汪晴之前的想象有差距。”上述接近王慶的知情人士說。
“當然,王慶離開的原因有很多。”上述業內人士補充道,作為國內頂尖的陽光私募,上海重陽正好可以給王壹個很好的平臺。
據記者了解,王慶轉行到重陽投資後將回到自己的銀行,主要負責重陽投資中的研究業務。
黃金的痛苦
王慶不會是CICC的最後壹任董事總經理。顯然,徐小慶等人不會是CICC最後的金牌分析師。
在過去的幾年裏,CICC的尷尬壹直在持續。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2年的6年間,CICC凈利潤從12.43萬元逐年下降至3.03億元,而在2012年,如果沒有“PICC集團h股IPO”的融資項目,CICC投行將顏面盡失。
“未來幾年,IPO市場仍將是中小企業項目的天下。對於習慣在CICC這樣的央企IPO的券商來說,後備資源極其有限。如果他們做壹單,就會少壹單。如果CICC不轉型,將會很困難。繼續。”早在2011年初,北京某資深投行人士就向記者指出。
而事實證明他說的是真的。
雖然此時此刻,CICC也已經意識到了危機,開始專註於中小IPO項目,但其在中小項目上的優勢,除了需要較長時間的項目儲備外,還遠不如國鑫、平安等已經在中小市場做出了名氣的券商。
外部困境難以解決,內部問題也層出不窮。
“企業規模變大後,管理體系跟不上規模發展。過去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期間,由於CICC的平臺優勢,在大量引進高端人才後,‘國有’的內部管理機制引發了內部人才整合的問題,成為其人才出走的內因。”
2013年初,曾經因為類似原因而壹度沒落的銀河證券,經過近壹兩年的摸索和調整,已經逐漸走出了過去的低谷,即將正式赴港IPO,準備依靠資本市場的市場化資源配置和管理制度,重振昔日的輝煌。
那麽,匯金旗下的CICC將如何面對史上最大的“唱衰”危機?答案只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