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良好的環境
激發青少年的創新能力
昨日,記者就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采訪了省人大代表、Xi安光機所高級工程師、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兼聯席CEO米勒。
采訪中,他講了壹個小故事:“之前,光機所引進了壹個人才,他的孩子在英國名列前茅。他們不僅小提琴水平非常高,還會寫小程序。然而,這樣壹個在英國被認為是天才的學生,在Xi安某重點學校學習半年後回國,因為無法適應那裏的教學方式和以分數為導向的評價機制,被迫退學。"
“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麽?說明我們的教育已經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怪圈。海量的作業,來自家長和學校的雙重壓力,單壹的以分數為導向的教學和評價機制,是造成當前教育亂象的問題。我們要發展大Xi安,教育水平提不上去。怎樣才能引進人才?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米勒說,要把握正確的教育輿論導向,從意識層面影響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社會環境。大力宣傳,營造“不以分數評價學生、教師和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氛圍。
米勒建議,小學不要單純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老師,教育部門也不要以升學率這壹單壹指標來評價學校。建議在教師獎懲制度中加入教師工作熱情、友善程度、科學教育方法、教學業務水平、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和描述、家長對教師的滿意度等基礎教育最本質的內容。
“可以充分利用我省硬科技資源,激發學生創新。“米勒說,陜西有充足的硬科技資源,可以讓機器人、3D打印機、圖形計算器等硬科技走進校園,在學習中激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讓孩子在遊戲和玩耍中學習,在動手實踐中學習,從而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因材施教
改革教育評價體系
對於政府報告提出的“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省人大代表、未央區第壹實驗社區校長、文景小學校長陳紅認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搞清楚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是什麽。
“我認為不在於教育本身,而在於教育的體制和機制,在於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對教師的持續培訓和正確的評價方法存在不足。沒有好的教師隊伍,就沒有辦法進行好的教育。”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陳紅認為現在的教育是功利的。“為什麽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出現‘擇校熱’?這反映了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她告訴記者,現在的人才選拔方式單壹,升學率是家長判斷壹個學校好不好的唯壹標準。為了孩子將來能考上好大學,只能擠著腦袋進名校,造成了“擇校熱”現象。
“家長用升學率來評價學校的好壞,所以升學率就成了學校的生命線。但這樣壹來,教育就功利了。”陳紅說為什麽我們國家缺少創新人才,因為大部分人都去考試了。應試教育下的實戰練習是讓孩子陷入“海戰”,但即使考試技能提高了,也不代表孩子的綜合素養就比別人強。
“教育的問題是人才觀的問題,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應該有壹個正確的引導。學校和老師壹定要因材施教,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單壹粗放的,像流水線加工。所有的教育培養目標和教材都是標準化的,對孩子的評價也是通過壹張試卷來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資源的浪費。”陳紅說。
她建議政府制定詳細的義務教育評價指標,正確引導社會觀念。“比如中考、高考,不能盲目看文化課成績,應該加上其他標準。這個評價體系壹旦出臺,所有學校都會照此執行,社會也會附和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