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為了發揮長三角的經濟優勢,解決礦產資源和能源短缺的問題,國內建了哪些項目?

為了發揮長三角的經濟優勢,解決礦產資源和能源短缺的問題,國內建了哪些項目?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壹直走在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期間,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從12.4億元增長到6700億元。全國經濟總量排名從原來的12迅速上升到第四,人均GDP從全國65438+。特別可喜的是,1997之後,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浙江經濟也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0.1%在1998,10.0%在1999)。2001年,浙江省GDP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有望達到2000美元,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如今,浙江經濟的蓬勃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註。有人稱之為“浙江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壹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這必然是其擁有更好的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探討“浙江現象”的成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筆者認為浙江與周邊發達省份和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拓展、特色產業、企業管理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第壹,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又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基本要素,是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也成為衡量各地區比較優勢的重要指標。誠然,浙江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在全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大環境下,並不具備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和人口綜合素質高。從65438年到0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略高於上海和北京,在各省中最低。1999年為4.29‰,高於上海(負增長)、北京、天津、遼寧、江蘇,全國倒數第六,各省倒數第三。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有利於經濟發展。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發展歷史早,文化積澱深厚,勞動力綜合素質在全國處於較高水平。與大陸人相比,浙江人有更多的優秀品質,如崇學、敢闖、聰明、勤奮、互助、務實等。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勇於創新。江浙滬壹直是中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中國40%以上的科學家都不在此列。據《中國科學家傳記詞典》統計,每百萬人著名科學家數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是浙江的4.15倍,江蘇的3.49倍。尤其是寧波,不僅以商業大亨聞名,還是中國的“院士之鄉”。目前寧波院士占全國1/16,居全國各城市之首。僅壹所有效中學就產生了13名院士,這在國內是聞所未聞的。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肯冒險的浙江人,邊幹邊學,素質的提升更多的是靠“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實踐中,湧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閻阿龍、陸、宗、南存輝、陳錦義等壹大批勇於創新、精明強幹、善於把握機遇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的最重要因素之壹。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對住區的選擇和企業對區位的選擇,是壹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壹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法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下面只是簡單分析壹下浙江的硬環境。(壹)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首先,濱海的中心位置有利於對外交流和對內擴張。而且靠近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貨物、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和產業擴散自然是“水到渠成先得月”的優勢。另外,南北相鄰的江蘇和福建是全國經濟增長的龍頭省份,可以充分發揮集聚效應,相互支撐,共同發展。(2)資源與環境

經濟制約瓶頸力量

資源匱乏阻礙浙江經濟發展

“在建項目沒錢,在投項目沒地,在產項目沒電。”這句話在浙江企業中廣為流傳。

據調查,浙江可用於工業的耕地不到400萬畝,如果按照50萬阿木年的速度使用,浙江的工業用地將在8年內枯竭。與此同時,浙江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礦產資源短缺、勞動力資源短缺等壹系列瓶頸。

靠近東海之濱的寧波是名副其實的水鄉,甬江、奉化江、余姚江貫穿市區。但實際上,寧波人均水資源只有1.31.5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缺水線。據有關部門預測,寧波、舟山每年缺水總量約6億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調水工程和周邊地區的10水庫全部建成,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缺口仍將保持在6億立方米左右,相當嚴重。

寧波的缺水情況可以說是整個浙江省的壹個縮影。由於缺水,浙江不得不大量開采地下水,直接導致地面沈降。截至2003年底,寧波總沈降面積達175平方公裏,整個寧波市區已成為壹個巨大的碟形窪地。浙江省工商聯的壹份議案指出,2011年,浙江省需水量缺口將達55億立方米;2020年將升至67億立方米。

不僅是水,還有電。國家動能經濟R&D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浙江缺電最嚴重。據統計,自2003年上半年以來,浙江省電力供應短缺越來越嚴重。2004年夏季,全省實際最大供電缺口在700萬千瓦以上。2004年6-8月65438,全省電力損失達56.6億千瓦時,占全國的59%。

“不到壹個月,諸暨市就有了12家自帶發電機的經銷商。由於供不應求,公司倉庫裏幾年的存貨也賣完了。”諸暨機電設備公司壹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浙江幾乎每個企業,甚至理發店,都因缺電而自備發電機。在全國百強縣(市)、浙江十強縣(市)諸暨,全市約有11655臺自備發電機,發電容量260500千瓦。

缺電等問題導致大量浙江企業遷往外省。2005年初,國家統計局企業轉移總隊和浙江省企業轉移隊對浙江596家企業的遷移情況進行了調查。

據調查,浙江省596家企業中,有196家已外遷,74家擬外遷,128家擬內遷,48家擬內遷,150家由外省遷入浙江。總的趨勢是向省外遷移。

浙江企業最關註的前三大遷移因素是:土地資源,認同率為55.6%;電源,識別率為45.4%;原材料和能源供應,識別率為42.9%。企業離開長三角的原因很簡單: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高,電力、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

“人民經濟”抗風險能力弱。

在浙江,中小企業總數占全部工業企業的95%以上,其中大部分屬於民營經濟。浙江經濟是典型的“人民經濟”。民營經濟在浙江已經超過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從以往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表現來看,浙江工業往往呈現出快上快下的特點。”根據浙江省經貿委的壹份經濟運行報告,這壹現象與浙江中小企業占絕對多數有關。

浙江的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而大企業、特大型企業與其他省市相比,不僅數量少,而且規模小。導致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浙江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遇到宏觀調控等情況經濟發展速度下降明顯。

中小企業是浙江工業的命脈。2004年,浙江工業總產值為24461億元,其中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為21,601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88%。中小企業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當面臨缺地、缺電、缺水、缺資金等困難時,中小企業的處境尤為艱難。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只能優先考慮大型企業."浙江溫州壹家建材企業的老板告訴記者,“雖然浙江省中小企業總數占全部工業企業的絕大多數,但仍然是壹個不被優先考慮的群體。”

浙江的經濟模式亟待轉型。

“浙江民營企業未來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粗放式的,而是依靠新技術、改進產品、提高技術含量來提高競爭力。有必要尋找新的方式來推動工業化,以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認為,不僅企業需要轉型,浙江的經濟模式也亟待轉型。

事實上,浙江模式的經濟增長已經到了極限。以2003年為例,非典對浙江經濟的影響約為0.3個百分點,而缺電限電造成的GDP損失為0.6個百分點。浙江經濟模式的轉型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浙江經濟發展受到土地、能源和水資源瓶頸的制約。受此影響,浙江企業成本快速上升,部分企業出口訂單未能完成,部分新增投資受阻,企業外遷,影響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宏觀形勢、制度條件特別是資源環境的變化,以及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落實,資源約束將是未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因素。因此,要考慮如何保證資源供給和合理利用資源,選擇適合浙江資源供給的發展戰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可以推動技術進步,實現經濟的超前發展。

永不言敗。永不放棄!

  • 上一篇:網貸爆款通訊錄或通話記錄?簡直是借款人的噩夢!
  • 下一篇:我們公司壹個會計經常故意在公司賬目上做假賬,多轉賬給客戶,自己得利,給公司造成很大損失。請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