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壹眼1997的投行排名,發現了壹些久違的名字。在這些最大的大鱷中,有英國銀行業的藍籌公司,如Schroders,Flemings and Barings,以及壹夜成名的本地公司Peregrine。
香港主權移交後,這些傳統名稱開始迅速消失,因為它們都被全球巨頭收購。
花旗集團(Citigroup)亞太市場和銀行業務首席執行官羅伯特·莫爾斯等資深亞洲銀行家證實了這些變化。
65438-0997,香港所羅門兄弟亞洲公司首席執行官。
他說:“今天的香港比主權移交時更像壹個國際金融中心。在整個地區,公司和投資銀行業務的規模、復雜性和範圍都有了顯著改善。”
現在的投資銀行家普遍以香港為基地,進行大規模的區域業務拓展,不僅服務於當地的集團企業,也少了大量穿梭於周邊經濟體的“荷包銀行家”。
對香港的投資銀行家來說,1997是動蕩的壹年,這不僅僅是因為香港回歸。
銀行家們說,成為中國的壹部分後,這個特別行政區與中國內地之間的業務可能會蓬勃發展。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投資銀行部門主管、自1992以來壹直是香港居民的馬修·金斯伯格(Matthew Ginsburg)指出:“回歸後,香港已成為中國更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投資銀行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更加容易。”
時機剛剛好。中國剛剛開始改革國有企業,目標是提高能源和電信領域公司的商業生存能力。
對投資銀行來說至關重要的是,改革的勢頭提供了大量希望在香港或海外上市的候選企業。中國仍在努力談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這將最終使中國現代化並開放其國內市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進展對本港的投資銀行有雙重好處:他們可以為海外公司在中國大陸的並購提供意見,也可以親自投資內地的銀行和保險公司。
7月1997也因香港主權移交後第二天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而成為標誌性月份。7月2日,泰國貨幣貶值,引發東南亞大規模金融危機,也波及大中華區。
為了度過這場危機,振興低迷的經濟,東南亞各國政府紛紛推出雄心勃勃的私有化計劃,給投資銀行家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打開了許多新的市場。
“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金融和企業結構的弱點,並引發了廣泛的改革,”金石浦表示。
該地區的其他市場也逐漸吸引了香港銀行家的註意力,尤其是印度,該國正在迅速打造世界級的IT服務業。
瑞銀亞洲投資銀行業務主席羅德尼·沃德(Rodney Ward)表示,IT行業的成功讓其他領域的印度公司有信心尋求海外銷售和收購。
他表示:“與1997不同的是,與印度壹樣,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其他市場現在也為這壹地區的投行業務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香港的銀行家已經從全球化的巨大浪潮中受益,這促進了亞太地區和跨境M&A交易。雄心勃勃的全球企業都有亞洲戰略,這總是意味著香港銀行家正在積極尋找交易,並向外國同行提供建議。
現在,香港的投資銀行業務已經變得和任何其他全球金融中心壹樣復雜。
10年後,銀行家現在擁有各種各樣的客戶,從對沖基金到私人股本機構。產品範圍也顯著擴大,大量銀行家在衍生品和結構性融資領域設計了各種最新產品。
何麗華說:“10年前,亞洲只是壹潭死水。現在,在香港和整個地區開展的業務是壹體化全球業務的壹部分。”
何麗華說,香港內外的客戶比以前更挑剔,投資銀行家必須激烈爭奪他們的業務。
然而,隨著香港投行業務的成功轉型,也帶來了自滿和過度依賴內地企業上市的危險。香港為成功培育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而自豪。去年6月5438+10月,內地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融資219億美元。
在香港籌集的65,438+0,665,438+0億美元證明了亞洲的流動性和投資者對港交所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水平的信心。然而,完美的局面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銀行家和官員們現在正在私下討論香港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優勢的下壹步措施——與上海證券交易所融合。
印度、新加坡等亞洲國內市場的深度和規模都在擴大,香港投資銀行家做決策的可能越來越少。
對香港來說,未來10年的變化和過去10年壹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