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行業未來5年到10年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四化”。
首先是規模。目前國內基金管理規模過百億的基金經理只有185,非常少。未來行業內的資源,包括資金,都會向優秀的機構集中,而且會越來越集中,從而帶來規模效應。
二是專業化。在壹只基金中,其投資組合往往是多個領域。但是不同領域的人做的事情不壹樣,這就逼著行業必須專業化,基金團隊也必須專業化,才能了解行業,把握行業趨勢,精準投資。
第三是長期性。目前行業內從投資到退出整個周期的占比並不高,根據中基會的數據,在20%-30%之間。現在中國已經過了浮躁的時代,過了VC/PE普及知識的時代,大家都知道基金的退出期會越來越長,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此外,資金來源也應傾向於長期。“我們呼籲更多長期基金,包括保險和養老金,更多地參與股權投資。”
第四是全產業鏈。所謂全產業鏈就是在實踐中,從早期到擴張,到成熟,到Pre-IPO甚至到並購和二級市場。
未來行業結構創新有兩個系統性的機會。首先是人民幣基金的年限與實際周期不匹配。他指出,目前中國的退出渠道與美國相比並不順暢。以前國內基金大部分都是5+2的期限,而這兩年大部分人民幣基金都到了7歲,但是還沒有完全退出,所以退出問題壹直被廣泛關註。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私募基金有PE二級市場的需求。如果能做好PE二級市場,不僅是很好的投資機會,還能大大縮短退出周期。這方面的系統創新,可能會對行業形成壹個健康的閉環,更早的給投資人發放現金,這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可以做壹些壹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混合的基金,可以解決現在行業中的壹些共性問題。他指出,目前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流動性不足,但對於保險公司、銀行等投資者來說,流動性非常關鍵,甚至直接關系到這些投資者的考核和人事變動。目前單純依靠壹級市場很難產生現金流。“如果能適當考慮二級市場,通過壹些機制解決兩個市場的平衡問題,就壹定能解決流動性差的問題。”
在實踐中,很多投資者在看投資標的的時候,在研究行業的時候不應該區分壹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在壹些領域和行業出現了壹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倒掛的問題。但相比壹級市場,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明顯較好。如果基金經理固步自封,嚴格區分兩個市場,可能會影響基金未來的發展。他直言,價值投資就是價值投資,好標的就是好標的。如果有創新的結構,應該可以實現幾個目標,可以解決如何滿足真正的機構投資者對短期流動性的要求,包括分配。當下壹級市場出現泡沫,面粉比面包更貴時,要求基金購買面粉是有問題的。
在未來,我們可能需要呼籲整個行業做更多的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由於VC/PE的生存環境不同,中國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式打法。我甚至在想,未來通過控股上市公司,然後聯合起來做後續投資,可能會更好的突破資金周期和現金分配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