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形成兩大軍團、四大門派,但普遍缺乏國際競爭力是主要障礙。
說到跨國公司,有些人會提到通用電氣、諾基亞、惠普、拜耳、波音等等,並告訴我們很多。但是說到在華跨國公司,很多人可能會有壹些疑問:在華跨國公司有哪些?在中國的跨國公司有哪些?
據權威部門統計,中國企業在境外設立企業6200多家,對外投資總額74億美元,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外國投資者。
外經貿部發展司副司長李永軍說,壹些較早走出國門的中國大企業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海外經營和國際競爭中,不斷擴大經營範圍和規模,逐步發展成為涉及多個行業、跨越多個地區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
日出東方跨國公司崛起,第二集團軍蓄勢待發。
根據聯合國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的定義,跨國公司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擁有資產的所有企業,包括工廠、礦山、銷售和其他商業機構。典型的跨國公司是大型制造商,寡頭壟斷,銷售額上億美元,子公司分散在幾個國家。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被海外媒體稱為“中國第壹跨國公司”。1984年,中信出資4000萬元在美國成立西林公司。1986,西林公司通過購買對方股份成為中信的全資子公司。這是中信公司和中國公司的第壹筆海外直接投資。此後,中信公司以收購為主要進入方式,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中國和香港設立了數十家企業,發展成為以金融業為主的多元化跨國企業集團。此後,金融業的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首鋼集團公司、中遠集團、中國銀行等壹大批以“中”字頭的大型國有企業,也開始通過資本並購在國際市場“試水”。它們和中信壹起,發展成為中國第壹批跨國公司。
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壹批新的跨國公司形成。這是因為,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形成了壹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如家電、摩托車等。當國內市場飽和時,他們不得不大膽地去國際市場尋找食物。而且1997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人民幣相對升值,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桌上賭博”減少,也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爾集團。海爾從1998開始著力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目前全球有8家海外貿易公司。在美國、意大利、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伊朗、尼日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2生產工廠,10工廠正在建設中。“城市兄弟”海信集團已初步形成全球巨頭,在南非、巴西、印尼、美國、日本等國家擁有7家海外子公司,並在南非投資374.5萬美元建立合資工廠,此外還在印尼投資654.38+0萬美元共同建設電視生產工廠。
既然“青島洱海”勇敢地走出了國門,他們在國內的老對手自然也不甘落後。深圳康佳集團投資900萬美元在印度成立合資企業,生產彩電、冰箱、視聽和通訊產品,還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投資建廠。
廣東TCL集團在越南投資654.38+00萬美元建立彩電生產工廠,年產能50萬臺,占越南市場份額的654.38+00%。此外,還在印度建立了合資工廠,占當地市場份額的7%。廣東科龍集團目前正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建立生產企業。春蘭和長虹也在積極開拓海外根據地。同時,他們為中國誕生了壹批家電行業的跨國公司,這可能是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
近年來,這種情況在摩托車行業反復出現。金誠集團、重慶力帆宏達、隆鑫、宗申等企業紛紛落戶他國,試圖推廣和拓展產品市場。
據了解,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第二軍”主要集中在輕工、紡織、家用電器等機械、電子、服裝領域;投資方多為國內生產企業,實力雄厚,有壹定信譽度;投資方式主要是設備和成熟技術;大部分項目集中在投資環境好、政局穩定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亞非等發展中國家。
八仙過海中國跨國公司可分為四大門派。
近20年來,雖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插隊”,但根據企業經營性質,中國跨國公司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大流派:
1,大量“中”字頭國企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先行者和主力軍。例如,中國石油在海外投資了7個勘探開發項目,1個煉油項目和1個管道項目,到2000年底總投資為6543.8+056億元。中化集團在美國和泰國有化工廠,在英國有保險公司,在30多個國家有115營銷公司,等等。
2.大型生產性企業集團和新興高科技公司。因為他們有比較成熟的生產技術和壹定的研發能力;在國內有龐大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管理等方面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此海外經營起步較晚,但正以更快的發展速度向海外擴張。聯想集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美國矽谷設有科研機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設有20多個分支機構。此外,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還建設了香港和記電訊網絡、肯尼亞國家智能網和泰國移動智能網。我們在全球40多個國家建立了市場分支機構,並在巴西和俄羅斯投資8000萬美元建立了兩家合資企業。
3.大型金融和保險公司。這些公司資金雄厚,提供專業服務,信譽良好,經營規模大。其中,中國銀行發展最快——截至1997年末,中銀集團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00多家分支機構,海外員工近2萬人,海外資產總額超過170億美元。
4.中國的私營企業。雖然現在民營企業走出國門的不多,但還是能找到壹些非常成功的案例。東方集團有12家境外企業,分布在俄羅斯、美國、西班牙、日本等地。德龍集團在美國和歐洲擁有三家企業和銷售網絡。還有壹些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如遠大集團、新希望集團、上海紫江集團等,也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成為跨國經營的生力軍。那些在國際市場上迅速崛起的民營企業的成功例子表明,它們必然會成為中國未來資本輸出的主力軍。
中國的跨國公司處於起步階段,無法與國際知名跨國公司抗衡,但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在華跨國公司已經出現,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些企業與國際上有實力的跨國公司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目前,中國的跨國公司主要投資於合資企業,海外業務集中在貿易領域。海外投資技術水平低,跨國經營的地域選擇主要是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規模較低,且大多以中小型項目為主,發展潛力不足。而且投資區域相對集中,抗風險能力差。
同時,境外企業在中國的經營範圍以貿易型和資源型為主,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60%以上,而生產型境外企業和資源開發型境外企業加起來僅占對外投資總額的30%以上。第三,效益差。大部分海外企業只是國內外的窗口和接待站,業務開展困難,效益也不好。據不完全統計,中國55%的境外企業是盈利的,其中大部分是非生產性企業;國際收支占28%;虧損企業占17%,多為生產性企業。這與世界跨國公司中工業企業的主導地位和巨大規模形成鮮明對比。這些都表明,中國的跨國公司還處於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初級階段。
但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前景還是很廣闊的。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說,中國20年的持續經濟增長孕育了跨國公司成長的基因。在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過程中,中國公司將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國際化管理和技術水平的現代跨國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