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外包公司,比如文思海輝,老板是華為,東軟的老板是工商銀行。剩下的就是每個城市都充斥著各種小型外包公司。小型外包公司也分幾種。壹類是有自研產品,市場反映良好,有自己穩定的收益。員工和企業的發展可以靠自研產品的收入來維持。這類公司壹般會外包壹些項目。第二類小型外包公司有自己的運營平臺,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信息中介平臺。不管怎樣,現金流還是比較好的。第三種外包公司是依附於政府部門或者壹些大型企業,主要業務是先服務這些政府部門或者大型企業,做外包工作。第四種外包公司是非常純粹的外包公司,即以交付為目的,不斷開拓客戶,不斷滿足客戶需求。客戶自己摸索出來之後,就沒有工作可做了。
昨天我壹個做外包開發公司的朋友跟我說了他的轉型計劃。他做到了。通過他觀察外包行業。了解外包行業的壹些痛點。恰好他能解決這些痛點。外包行業的大部分團隊都是小團隊。由於我們是壹個小團隊,所以從來沒有做過太多的項目。要麽壹個非常單壹的項目重復很多次。因為小團隊要想盈利必須靠復利。這導致壹些團隊擅長做醫療his系統。他可能給幾百家醫院做過這個系統,對這個系統的理解可以達到別人達不到的程度。但是如果客戶給他別的需求,他就做不到了。但如果他不想失去這個客戶,他會硬著頭皮去做。往往效果並不理想。我的這個朋友,他想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為外包公司尋找更多的解決方案。如果外包公司接單,自己做不了,可以先咨詢他。他可以在這些領域發展出優秀的項目或團隊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他告訴我的外包行業的第二個痛點是缺少外包團隊。壹般企業形象不是特別牛逼,要麽幾個人在小區租房,要麽在三四線城市。外行人看來,這些軟件開發公司沒賺到什麽錢,沒有經濟實力。他們怎麽能做好我的項目?在壹線城市,壹般會有壹些技術咖等個人開發者的發展空間。就是壹些個體公司或者小公司可以在這裏租桌子辦公。在杭州,有很多這樣的辦公場所。阿裏巴巴的園區就有這麽壹個東西。我陪著其他朋友,參觀了這個辦公環境。這種辦公空間很亂。是的,我只租壹張桌子壹兩個月。這個月還在這裏上班,下個月就找不到人了,而且不在壹個公司。雖然看著這裏很多人,但是這些人都在做自己的項目,感覺就像是在跟著壹個菜市場走。朋友,我想解決這個問題。幾年前,所有的城市都在創造創新空間。現在,創新創業的大潮已經退潮,很多租用創新空間的職能部門已經無法長期維持租金。這時候我們可以和這些政府職能部門協商。以較低的價格租下整棟樓或者整層樓,然後以項目團隊的形式把小外包公司整合成壹個大的軟件開發公司品牌。通過整合規模較小但實力較強的公司。本來公司聚在壹起循環項目更方便,可以互相借腦,做更多的創業項目。我覺得這個想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唯壹擔心的是。如果這些軟件開發公司做了違法的事情,他們就打著總公司的牌子。毀了公司形象,怎麽辦?如果我這個朋友還是這個企業的法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這種松散的,不掛靠的公司,不僅僅是利益,更是社會責任。這種管理難度很大,就像管理壹個大型商場的各種商戶,風險和收益都是* * *。
我朋友也提到了第三家外包公司的痛點,很多三四級外包公司可以接觸到最直接的客戶,但是他們的技術實力普遍不強,在就近處理這類客戶方面也比較弱。因為這類客戶離公司很近。在軟件的使用上,比如操作培訓,比如不合理的需求,比如無限制的附加需求。沒有好的應對策略。很多都是熟人,朋友介紹的單子最後靠開發軟件成了敵人。而三四線城市的外包公司可以把這類項目轉包給總公司,或者以此為借口。
我想聚集更多的資源,讓其他外包公司受益,同時保護自己的利益。同時,連接更多的技術資源為客戶服務是壹個好主意。我覺得更難的是鑒別這些外包團隊擅長什麽,哪些項目最適合這個外包團隊。這就需要深入了解這些外包團隊,做好調研,通過調研,了解他們做的項目,以及他們內部的員工和他們的客戶。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貼上標簽。他們擅長什麽項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心大膽地把壹些項目交給他們,而不是把項目交給他們自己口頭擔保,這樣我們還是可以壹層壹層地外包,最後也做不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