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通過挖魚塘,吳用自己真摯的感情和帶領人民致富的頑強精神感動了人民,也讓大家看到了走向富裕生活的希望。他在村裏找到能工巧匠,陸續開辦了水泥預制廠、水磨石廠、家具廠等七八家小企業。到1983年底,村集體已積累資金20多萬元,永璉村壹舉摘掉了落後的帽子。1984年初,蘇南壹些先富起來的農民建樓,就是給建樓的農民生產鋼材的樸素思想。吳心中燃起了經營鋼廠的念頭。當時鋼鐵是國家的大產業,泥腿也想辦鋼廠。不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嗎?但是,吳同誌卻執意要吃的天鵝肉。經過幾個月緊張而忙碌的工作,永璉軋鋼廠終於初具規模,但實際困難遠遠超過預期。為了從銀行貸到款,吳邀請銀行的壹位負責人去工廠參觀。“財神”吃飽喝足後,跑到廠裏走了壹圈,只留下壹句話:要想從這東西上賺錢,就要變鋼為卷金。貸款的路就這樣被堵死了。為了申請軋鋼廠的營業執照,吳向主管部門作了申請報告。壹位負責同誌認為,永璉沒有資金,沒有原料,沒有人才,交通也很偏僻。他在報告中幽默地批了八個字:炒菜無米不批。為了獲得軋鋼技術,吳把65,438+00多人送到軋鋼廠學習技術。本來是說好的,但是人到了就關了大門,說:“妳只能站在大門外面看。進去不安全。”接踵而至的打擊幾乎把吳逼入了絕境。他感到無力重返天堂。壹瞬間,他想到了放棄,想到了逃避。但他深深明白,作為壹名黨的基層幹部,怎麽能壹死就放棄,半途而廢,辜負老鄉們的厚望呢?他怎能忘記帶領群眾致富的錚錚誓言?吳理清思路,重新挺直腰板,繼續為創辦鋼廠的事業揮汗如雨:他與鎮供銷社的合作,不僅吸引了1.5萬元資金,還拿到了營業執照;他邀請上海“星期天工程師”來解決技術問題。他與華東造船廠的聯姻充分保證了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吳用自己的執著和智慧,開啟了村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三是在幹部豪情萬丈謀發展的同時,更大的困難和危機像大山壹樣壓在吳的肩上。1997期間,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作為壹家純軋鋼企業,永鋼的生產經營似乎也遭遇了12級風暴。軋鋼原料急需,每年采購的鋼坯不足產能的50%;永剛發展停滯,銷售收入連續四年徘徊在20億左右。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原料問題,永剛只有死路壹條。但如果開壹個煉鋼項目,自己生產鋼坯,這6543.8+00多億的投資,對於通過自我積累發展起來的永鋼來說,是難以承受的。況且2002年左右,全國各地都在搞煉鋼,產能過剩,所以開壹個煉鋼項目風險很大。真的是“非死不可,非死不可”嗎?吳在心裏壹遍又壹遍地質問自己。這位古稀老人,本該是照顧孫子、養老的年紀,卻還在為永璉的發展大業憂心忡忡、辛勤勞作。這個經歷了無數風浪,經歷了無數生死考驗的* * *制作人,再次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最後,同誌作出了壹個決定:煉鋼!當年,吳吃的飯少,臉色憔悴,身體更瘦,頭發更白。他的心裏背負著千斤重擔:如果這個項目開發不好,他這麽多年吃的苦不就全白費了嗎?生活剛剛好轉的永璉人民難道沒有突然再次失去希望嗎?正是在這種巨大的壓力和復雜的形勢下,吳同誌又壹次開始了充滿風險的創業之旅:非典來襲的春天,他壹天也沒有耽誤地開創了自己的工作。他以壹往無前的熱情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著每壹位建設者,譜寫了人生精彩的新篇章...永鋼百萬噸煉鋼項目僅用壹年時間終於建成投產,創造了同規模鋼鐵項目建設的“奇跡”,不僅結束了永鋼“找米下鍋”的歷史,也使公司實現了從單壹軋鋼到聯合鋼企的跨越。
第四,吳同誌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積極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致力於黨的“富民惠民”事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地勢低和水質差,永璉的許多村民患有肝病。吳決定從工業經濟中撥出幾十萬元打深井,讓全村都用上自來水。當時,永璉村的集體經濟積累很少,有些同誌擔心給這麽多錢會影響經濟發展。吳同誌深情地說:“壹千件大事,不如壹個普通人的健康重要。”他真心實意為群眾謀福利、辦實事:自與村合並以來,吳先後斥資3億多元,建設了永剛大道、學校、醫院等高標準村內基礎設施,發放農業補貼。為了鼓勵村民致富,吳在村裏設立了農業發展基金。2000年,他根據獎勵條例,壹次性給了香菇種植大戶戴相平34.9萬元重獎。為了增加村民收入,讓他們從繁忙的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吳把村裏3700多畝耕地流轉給村集體,每年給每個村民發放1.200元的土地補貼。為了促進村裏精神文明的發展,他每年花費530多萬元設立“永璉村文明家庭獎”...壹切都是大事,每壹樁也是大事實。
敢破敢立敢創大業
1978年8月,吳擔任第七工作組組長,點燃了這個全縣最小最窮的村脫貧致富的希望。他掙脫了傳統思維的束縛,敢闖敢做,誓要挖出“窮根”。年底,他打破“以糧為綱”的禁錮,帶領群眾在凍地挖了5萬平方米,挖了50畝低窪地養魚。1979年底,永璉人第壹次拿到了年終分配。“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吳認識到,要想真正脫貧致富,必須走“以工促農”的發展道路。他召集木匠、油漆工、泥瓦匠,開辦了家具廠、水泥預制品廠、枕套廠等七八個小型加工廠,逐漸改變了永璉的貧窮落後。有了壹定經濟積累的村集體,吳開始實施更大的發展野心。1984年春天,他集資30萬,帶領壹群“泥腿子”做起了鋼鐵的“大產業”。由於經濟基礎差,條件不夠,永璉軋鋼廠成立之初並不被看好——申請生產許可證,冶金部門負責人回復:無米可煮,不予批準;如果流動資金不足,想貸款,銀行負責人說:除非是滾黃金,否則有錢賺;派人去別的鋼廠學技術也被別人拒絕了。吳毫不畏懼,面對困難,壹個壹個地解決了。這個軋鋼機僅用了四個月就建成投產了。1985年,全村工業總產值突破10萬元,永璉成為全縣經濟強村。1993年底,以永璉軋鋼廠為核心的“江蘇永鋼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永鋼成為我國冶金行業重要的建築鋼材生產基地。然而,2002年,永鋼遭遇重大危機——鋼坯短缺、價格上漲,面臨兩難境地:去煉鋼可能因為巨大的市場風險而“夭折”;不煉鋼就“等死”,因為原料“無米之炊”。關鍵時刻,吳再顯本色,壹年內籌資10多億元建成包括大小幾十個項目在內的百萬噸煉鋼項目,使永鋼實現了從單壹軋鋼到聯合鋼企的跨越。如今,永鋼已成為全國500強企業,員工1萬人,總資產6543.8+00億元,年銷售收入6543.8+06.2億元。壹座現代化的鋼鐵城市在蘇南農村崛起。
愛是為了人民的利益。
吳始終讓群眾放心,讓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他無怨無悔的畢生追求。上世紀80年代中期,壹些村民因水質不佳患上了肝病。吳決定撥款30萬元打壹口深井。當時永璉經濟剛剛起步,有些同誌擔心給這麽多錢會影響經濟發展。吳深情地說:“壹千件大事都不如人民的健康重要!”吳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九死壹生。他常說:我膽子大,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普通人吃虧。
2001年底,吳到村民家中走訪,看到永新村原村民老幹的平房到處漏水。患病多年的老幹的妻子疲憊地蜷縮在潮濕陰暗的角落裏,感到壹陣痛苦:為什麽富有的永璉還有這樣壹個貧窮的家庭?村民們的生活很糟糕。我們的工作能被認為是好的嗎?他命令村幹部出資為老甘這樣的貧困戶重建新房,讓他們搬到新房過春節。他不僅關心村裏的人,而且吳對周圍的人也表現出深厚的感情。致富後,吳撥款幫助他周圍的兩個貧困村,為他們修建道路和工廠,支付村幹部的工資。為了帶領周邊群眾走上* * *富裕之路,2005年、2006年,在他的主持下,周邊5個村的村民小組全部或部分相繼並入永璉,近萬人享受到了永璉經濟發展的成果。1995村合並後,村裏先後投資4億多元建設了永璉醫院、永剛大道、永璉學校、農貿市場等壹大批高標準基礎設施。新合並的村民陸續享受到了和老村民壹樣的待遇。每個村民平均每年獲得土地流轉資金、文明家庭獎勵、老年生活補助等福利3700多元,還可以享受醫藥費報銷等福利。村民們的生活過得很好,但吳並不滿足。現在,他把新農村建設作為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的又壹個抓手,計劃投資6543.8+0.5億元用於“崗村家園”等新農村建設項目,讓永璉全體村民在近幾年過上更加舒適美好的社區生活。有人提出“花這麽多錢建設新農村,不如分給大家”。吳聽後意味深長地說:“把錢分給大家是壹時的快樂,但投資新農村建設才是長久的快樂!”
自律和無私奉獻
已有40多年黨齡的吳就像壹只春蠶,無私奉獻,為他人編織著溫暖的人生。為建立對遭受自然災害、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的困難群眾、孤寡老人和貧困學生的長效保障機制,去年6月165438+10月18,在吳的倡議下,村正式成立惠民基金會,吳個人捐資20萬元註入啟動資金。同樣在6月5438+065438+10月,張家港市舉行“和諧港城,關愛世界”慈善募捐活動,吳又捐出了個人積蓄20萬元。對於壹個身價不菲的老板來說,幾十萬元也許不算什麽,但吳捐的絕不是引人註目的“榮耀”,而是壹份真摯的奉獻,壹份真摯的愛。這樣的真情和愛,讓很多人和家庭感到溫暖。前年夏天,永璉村陳秀芳的女兒王麗萍考上了清華大學。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她報到時還差654.38+0萬元。是吳幫她家解決了燃眉之急。33組的陳越軍考上了復旦,也是吳的慷慨讓他高興。就連南京女孩小吳,在她完成中學學業之前,也受益於素未謀面的吳爺爺的捐贈...吳不僅把自己的愛情,也把孩子的青春和事業都獻給了。1985,永璉軋鋼廠成立不久。不是這樣的。吳將的長子在很吃香的供銷部門擔任領導職務,並“拉”工廠經營,拓展市場;2005年,村辦企業規模急劇擴大。為了引進高端管理人才,吳把已經擔任副師級幹部的二兒子從杭“拖”回來,讓他當“村官”...吳貢獻很大,為集體和群眾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嚴於律己,從不占集體的便宜:1988。他姐姐的兩個孩子被工廠開除,他姐姐找到他,他卻讓她按工廠規定辦;他去公司酒店加工菜品,總是叫服務員把賬單放下;他及時將業務單位送的禮品、禮金上交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