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1870 ~ 1961),江陰市東街人。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從我的家庭中學習。我年輕的時候讀的是南京書院,學的是經史。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與安、朱丹青創辦華成染織公司,光緒三十四年(1908)參與紗廠的建立和利用,宣彤元年(1909)任江陰商支宰相,民國二年(1965433
中文名:吳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江陰
出生日期:1870
死亡日期:1961年。
職業:實業家和商人
畢業學校:南京學院
主要業績:江陰商會第壹任會長,江陰紡織行業第壹人。
代表作品:81號江陰遊戲寫故事史。
人物體驗
江陰市人民中路附近有壹個名人館,是國民黨堡壘總部舊址。原是江陰市近代實業家吳先生的故居,建於1923。著名學者在《吳先生簡介》中介紹了吳先生。“王先生常說,強鄰虎視眈眈,中國弱小無應變能力,而愚昧貧窮是百病之源,不啟民智,不圖生存;非工業發展無以言表。所以教育人才,發展工商業是我們的責任。”
傳記
致力於當地工業
吳生於清同治九年,本名曾源。果然言出必行,江陰人是吳的兒子。吳自小在家學習,年輕時就讀於南京大學,學習古典文學和歷史。雖然曾經理科狀元,但由於鄉試運氣不佳,未能入榜,從此再也不想參加科舉考試。
吳在1904擔任江陰商會首任會長。當時他看到江陰土布由於生產設備簡陋,產品尺寸狹小,難以與進口洋貨競爭,於是決定從本地紡紗織布入手。1905年,他與謝晗安、朱丹青等人集資成立華成織造有限公司,用壹臺先進的織布機取代了老式的雙手梭織機。布的寬度從九英寸擴大到兩三英尺,長度從壹英尺增加到三英尺。華成生產的“路飛格”、“提花”、“條紋布”色澤鮮艷,堅韌耐用,可與進口產品媲美,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東南亞各國。工廠也擴大到10總支。
華成布廠作為江陰的第壹家織布廠,也是江陰縣的第壹家工廠。吳以實業救國為己任,籌集9000銀元創辦實業。由於產銷兩旺,產品供不應求,工廠規模不斷擴大。最多時有7家分公司,2000名員工。華成廠的成功,帶動了江陰紡織業的異軍突起。到1937,全縣有織布廠134家。
華成公司成立後,所需的原紗必須從外地購買。為就地解決原料,避免紗線利益外溢,1908年,吳夥同錢等9人集資成立並利用紗線廠。產品打上九獅烙印,日產棉紗30多包,三年純利潤300萬兩,是總投資的4倍。1909期間,任江陰商業分會總理,組織南洋勸導會江陰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史靜國貨展。1910年棉紡廠建成投產,生產久事牌棉紗,避免了本地棉花到其他縣廠紡制,促進了江陰織造業的發展。
普及教育,熱心公益
吳在致力於發展工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當時,江陰市只有1所李燕小學,因為種種原因面臨輟學的局面。吳是鐵了心要辦學校的。於是在光緒三十年,他在棲霞巷三公祠的幫助下,開辦了壹所正規的小學,命名為嚴復小學,意在延續儀式,推廣儀式。此後,吳先後捐資創辦了通惠義務小學和鄭村中學,並擔任各校和南靖中學的校董。他所辦的學校對啟迪民智、傳播文化、普及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為江陰人民所稱道。
對家鄉江陰有著深厚感情的吳,還辦過許多地方公益事業,如建通惠廠布辦、消防協會、醫療局、紅十字會等,支持沙春家開辦江陰醫院。1915年,吳與友人合資成立了黎城內河輪船有限公司,開通了江陰至無錫、武進、常熟、周莊至無錫四條水上客運專線,為江陰的水路運輸做出了貢獻。1916年,吳集資5萬銀元成立華明電氣有限公司,標誌著江陰公用電力事業的創立和崛起。此外,吳還積極創辦豐泰源票號,經營白銀匯兌、銀洋匯兌和店鋪匯兌,方便了當地商人的資金融通,促進了江陰企業的迅速發展。
1937年,日軍侵占江陰,吳創辦的華城布廠被燒毀,電話局、電燈公司也嚴重受損。吳在鄉下避難,日軍威脅他去偽滿洲國就職,但他嚴詞拒絕。
新中國成立後,吳繼續關心家鄉的工商業建設。1954年,85歲高齡的他撰寫了《江陰八十壹天遊戲寫故事史》壹書,頌揚民族氣節。1961年,吳病逝,享年92歲。去世前,他仍不忘教育後代,關心國家建設,為祖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