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經過土改,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多次發放興修水利、養牛貸款,扶持貧苦農民發展生產。1952年召開第壹次全縣勞模大會,推廣高產經驗。然後,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全縣農民逐步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掀起了興修水利的熱潮,生產條件大大改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7年,全縣農業總產量、糧食總產量、人均糧食分別比1949年增長78.81%、52.1%、31.8%。
在“人民公社”和“大躍進”運動中,違背客觀實際改變生產關系,以及盲目指揮、誇大和“* * *生產”等生產分配上的“左”傾錯誤,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生產因自然災害等原因遭受嚴重挫折,從1958下降到1962。從1963到1965,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調整後逐步回升。
從1966到1968,受到“文革”的嚴重幹擾,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徘徊不前。“文革”後期,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制約了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無法合理調整,資源優勢無法發揮。65438至0975年農業產值仍占全縣農林牧副漁總產值的63%。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全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經濟結構逐步改善。農民生產積極性高,壹大批專業戶、重點戶和新經濟聯合體發展農村商品生產,多種經營迅速發展。為適應新形勢,面向千家萬戶,農技部門采取多種形式,取代原有的“四級農網”(縣農科所、公社農站、大隊農隊、生產隊農隊),進壹步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1983年,該縣成立了農業區劃委員會,組織了359人的區劃小組深入農村,經過壹年多的努力,編制完成了《武平縣農業區劃報告》的編制,並經縣人大常委會批準,為今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9282萬元,分別比1949和1978年增長3.46倍和49.66%,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47.73%。糧食總產量為129502噸,分別比1949和1978增長1.76倍和20.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每畝240公斤,是1949的2.6倍;人均糧食占有量405公斤,比1.949高出31.1%,高於龍巖平均水平。
但該縣農村生產責任制仍有待完善,農業生產結構有待進壹步調整,糧食生產大起大落有待改變。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7億元,增長4.2%。其中,農林牧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為654.38+0.846億元、5.76億元、654.38+0.438億元、654.38+0.46億元、0.80億元,同比增長3.4%、654.38+0.2%、6.0%、0.80億元。全縣糧食面積56.3萬畝,增長0.6%,糧食總產量265438+30萬噸,增長2.0%。石油產量3000噸,增長2.7%;烤煙種植4.6萬畝,烤煙產量0.64萬噸,增長8.5%;水果產量3.52萬噸;增長4.8%;食用菌總產量5200噸,增長12.5%。茶葉產量2900噸,增長17.6%。歷史調查
宋代武平有土法燒石灰。明清時期,武平出現了造紙、采礦、冶煉、制陶、制磚等手工業。清末民初,鑄壺、榨油、釀酒、烹樟油、編草席、織棕衣、木制品等手工業也相繼興起。特別是當地造紙業發展迅速,鼎盛時期年產值達70多萬銀元,產品遠銷潮汕、香港及東南亞各國。民國18年(1929年),出現了壹個擁有1臺印刷機和4名工人的現代印刷業——文敏印刷公司。抗日戰爭爆發後,手工業逐漸衰落,因為日軍奉命破壞道路,運輸困難,國民黨破壞革命根據地。到1949,全縣工業總產值只有96萬元(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9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發展工業和手工業生產。武平松香廠成立於5月,1952。在1953至1957的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修建了武平發電廠、武平第壹碾米廠、瓜坑伐木場和武平酒廠,並在什邡、府城、顏倩等鎮組織了鐵木生產合作社。到1957,縣鄉(鎮)辦工業企業55家,從業人員12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集體所有制企業36家,年產值6414500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5.89%。1958大躍進期間,武平掀起了全部私營工業的高潮,縣辦工業企業20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4家),從業人員2463人,年工業產值17564500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5%。然而,由於操之過急和脫離實際,許多企業要麽缺乏生產原料,要麽產品賣不出去,難以維持生產,很快就相繼停產。然後就進入了三年的經濟困難期。到1961,全縣工業企業減少到6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年產值577萬元。經過“調整、整頓、充實、提高”,全縣現有工業企業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0家),職工1065438人,年產值769.72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
“文革”初期,工業受到打擊,生產下降。1968的工業產值比1966低15.75%。盡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縣辦企業如七峰嶺水電站、木材廠、水泥廠、造紙廠和汽車修理廠在全縣相繼建成。到1978,全縣有工業企業62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家。縣屬工業企業有職工2687人。年產值17448800元,比1965高2.3倍。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武平工業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圍繞發揮本地資源優勢,新建了農墾水泥廠、石荒峰水電站、纖維板廠、水廠等壹批骨幹企業,對壹批老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生產能力進壹步擴大。企業的管理模式逐漸從簡單的生產轉變為生產經營。1987年,全縣有采礦、鑄造、機械、化工、造紙、印刷、飲料、食品、家具、汽修、縫紉、工藝美術、塑料、皮革、文具等20多個門類的工業企業11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納入縣財政預算),集體所有制企業97家(其中鄉鎮企業81),從業人員5309人,工業總產值3802萬元(其中集體所有制1405萬元,占36.95%),比1949和1977增長38.6倍。實現利潤1002萬元。有固定資產281.3萬元。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5%提高到37%。從1954到1987,向國家繳納的工業稅為58181900元,是固定資產原值的兩倍。產品質量普遍提高。帆船牌松香榮獲國家銀獎,平川牌汽車缸套榮獲省優產品,遠銷國內外。
2012年工業總產值101.4億元,增長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791億元,增長24.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3億元,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65438±0%,比上年下降65438±0.3個百分點。新增福建新鴻豐茶葉有限公司、福建福航不銹鋼有限公司、龍巖東嶽生物飼料有限公司、武平三卓紙業有限公司、甄宓(福建)果汁食品有限公司,企業總數16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家,合計96家。礦產品加工、機械制造、農林產品加工、光伏、電子等重點行業產值達到6108萬元,增長19%,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9.9%;合格建築業企業生產總值6543.8+0.38億元,增長25.2%。
工業園區
武平縣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項目實施的重要抓手。結合區位和資源優勢,沿交通便利的國道、省道規劃建設武平工業園和顏倩、什邡產業集聚區(簡稱“壹園兩區”),努力構建“三足鼎立、眾星拱月”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武平工業園是省級工業園,距縣城中心1公裏,規劃面積4.9平方公裏。16標準廠房12.8萬平方米,宿舍4棟3.7萬平方米。主要發展電子、機械制造、紡織等產業,已有忻州華林、玉田汽配、瑞景機械等3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
什邡工業集中區位於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交通樞紐——武平什邡鎮,距縣城15公裏,距天山高速公路吳勇段立交500米,規劃面積4.5平方公裏..重點發展森林農產品加工和機械制造業。中恒通機械制造、奧森高端家具、西科廚具等1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
顏倩工業集中區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南門戶武平顏倩鎮,與梅州接壤,距天山高速公路吳勇段立交1公裏,規劃面積8平方公裏。是福建省距離珠三角最近的工業集中區,已建成29個15.6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6個5萬平方米的員工公寓和培訓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發展電子產業,已有20多家電子企業入駐園區。
為有效聚集國有資產,增強國有資產運營實力,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率,武平縣改革國有資產運營體制,重新組建縣國有資產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成立縣礦業投資開發公司、城市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和“壹園兩區”建設投資開發公司等子公司,對經營性國有資產實行“國家所有、集中授權、分級管理、市場化運作”的運營模式。加強資本運營、資產管理和資源開發,紮實推進土地盤活、資產處置、企業產權重組和優勢礦產資源勘探、儲備和開發,有效拓展投融資空間,2008年融資2.55億元,有力支持了國有企業改革和重點建設。
2008年,武平縣新開發項目116個,總投資7.9億美元。新簽500萬元以上項目69個,新開工10萬元以上項目39個,新竣工10萬元以上項目23個,新開工1億元以上項目10個。納入龍巖市“三個壹百”工程計劃的12新增長項目新增產值2.35億元,19投資項目完成投資8.72億元,分別超出計劃26.3和27.6個百分點;21重大儲備項目中有7個項目進行了改造實施。國內資金71萬元,增長65.1%;新批外資企業8家,實際利用外資65438美元+01.33萬美元,增長332%;外貿出口661.1萬美元,增長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