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保險銷售人員會在哪些方面放套路?

保險銷售人員會在哪些方面放套路?

第壹,停止銷售,升級產品。

“限時”、“特賣”、“清倉”是常見的銷售套路,保險也不例外。雖然是爛大街套路,但也不能抱著壹個人的信任去嘗試。

相信大家都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的話:

言下之意,這是個好產品,馬上就要下架了。如果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我肯定後悔沒買。在這種言論的誘惑下,很多小夥伴怕以後買不到,就下單了。

不僅如此,還有壹些代理人配合保險公司“演戲”,搞產品停售倒計時,制造“產品太好,保險公司虧本賣”的假象,鼓勵客戶搶購。尷尬的是,沒過幾個月,這個停產的產品又復活了。

事實上,監管部門明令禁止保險公司和保險從業人員以“停售保險產品”進行誤導,鼓勵消費者爭相投保。所以,當妳看到朋友圈有人在傳播停售保險產品時,壹定要擦亮眼睛,這很可能是壹場炒作。

第二,產品升級

除了炒作,產品升級也是常用的營銷手段。產品升級的背後有很多因素,但總結起來不外乎兩點:競爭需求和刺激銷售。

競爭需求:目前國內有近200家保險公司,加上互聯網保險的強勢介入,競爭尤為激烈。為了搶占市場,許多保險產品不得不升級以應對挑戰。以重疾險為例。A公司推出50種疾病的重疾險,B公司隨即推出60種疾病,c公司緊隨其後。...

刺激銷售:產品升級也可以更好的增加曝光率,維持代理商在客戶面前的活躍度,從而刺激客戶重復購買。

但其實升級可能是無傷大雅的保護,壹點點改進,產品升級就會被宣傳。

無論如何,產品不斷升級是好事,會讓保險市場充分競爭,但大家還是要謹慎。畢竟保險公司的優勢沒那麽好。

第三,偷換概念沒有完全保障。

保險其實是壹個高度標準化的產品,核心保障其實是壹樣的,純保費也差不多。有些產品貴在品牌,貴在銷售渠道,貴在附加保障。但是有些產品定價太低,這時候就要註意了,可能就是要在這幾個方面做文章:

1,按天收費。有的代理人在推廣產品時,使用日保費;比如200元的年度百萬醫療保險,日均保費只有幾毛錢,卻可以換來百萬保障。對數字不敏感的朋友可能會上當。

2.缺乏保護。再比如,有些重疾險雖然保障了小病,但是小病高發卻不在保障範圍內。還有壹些意外險,會承保上百萬的意外公交身故,但普通意外身故的保額沒有那麽高,大大減少了理賠。

3.薄利多銷。壹些新興保險公司為了開拓市場,會推出爆款產品讓利消費者。如果他們遇到這樣的產品,可以購買。

壹般來說,價格驚人的產品保證不壹定驚人。所以判斷壹個產品的好壞不能只看價格,還要結合保障。

第四,貴的產品不壹定真的好。

壹般來說,大保險公司的產品價格較高,保險代理人會告訴妳“貴是自然的”。大象蘑菇對此並不反對。畢竟客戶體驗更好,有壹定的品牌溢價。然而,有些產品的價格是虛高的。壹般來說,妳的產品有以下特點:

1.看似保障很多,其實保障範圍是共享的:比如壹些重疾保險增加了身故、絕癥等保障責任。事實上,這些保障與重疾共享保障範圍。先患重疾,其他保障就沒了。

2.增加安全性。比如有的百萬醫療險增加海外醫療和質子重離子保障;重疾險在病種數量和賠付方式上做文章。其實這些保障基本沒用,保費白加了。

3.是不是更容易理賠?有人認為保費貴,容易理賠。事實上,根據2019上半年的保險理賠數據,賠率超過95%,有的公司甚至接近100%。從理賠時效來看,從保險公司收集全部理賠數據到實際賠付,平均需要2天左右的時間。換句話說,理賠與保費、公司規模、品牌關系不大,能否順利理賠取決於合同本身。

寫在最後:

買錯保險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人對保險了解不多,容易被代理人幹擾,最後買不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最後,項峻表示,買保險壹定要多做功課,多和專業人士交流,獨立思考,仔細閱讀條款,不要貪小便宜,經不住誘惑。也要結合自身情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 上一篇:我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辦法》規定,壹個企業可以使用多個名稱。
  • 下一篇:請教證券期貨公司內部人士:證券期貨公司除了客戶經理還有哪些具體崗位?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