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香港保險這麽火。真的是“保險”嗎?

香港保險這麽火。真的是“保險”嗎?

6月初,香港保險業監理處(以下簡稱保險業監理處)發布的第壹季度保險市場報告顯示,報告期內香港保險總保費為6543.8+022億港元,同比上升20.7%。

與去年第四季度的市場報告壹樣,香港保監處這次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的數據。這個數據的最新發布是在2016的前三季度報告中。當期香港保險業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造保單保費達489億港元,占其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1323億港元)的37%。

雖然壹季度報告沒有列出內地訪客的保單數據,但香港保險行業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該數據仍在增長。今年第壹季度,香港保險業向內地遊客簽發的保單保費同比增長壹倍。

去香港購物的人越來越少,買保險的人卻越來越多。香港保險真的這麽有誘惑力嗎?

政策收緊擋不住購買保險的熱情。

在樓下的咖啡廳裏,保險經紀人王媛正在向壹對來自內地的中年夫婦解釋投資型保險的具體條款。夫妻倆中午剛下飛機,午飯前去保險公司簽了保單。由於他們購買的是基金型的投資型保險,所以還需要在香港的銀行開戶,方便以後每個月轉移保險資金。

專程去香港買保險,聽起來有點“舍近求遠”,但這只是內地赴港保險大軍的壹個縮影。自2010起,香港向內地旅客簽發的新保單保費逐年增長,7年間增長近10倍。

2016以來,受資金外流影響,香港境內保險渠道收緊。去年2月初,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銀聯對銀聯卡持卡人境外保險商戶單筆交易金額進行了限制。去年3月,中銀人壽暫停內地人使用銀聯信用卡或銀聯賬戶通過“通聯支付”支付保費。此後不久,國家外匯管理局公開提出,居民在境外購買壽險或返還分紅險有風險,因為現行外匯管理政策對其不開放。

然而,這些“限制”未能阻止內地客戶在香港購買保險。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公布的數據,2016年香港簽發給內地旅客的新保單保費,在短短半年內翻了三番。雖然限制單個信用卡的金額不超過5000美元不方便,但國內銀行卡持有者可以通過多張信用卡、現金或在香港的銀行開戶進行購買。

采訪中,多位保險經紀人表示,“限購令”出來後,內地人赴港投保不減反增,大家都擔心會有更嚴格的限制。

香港保險為什麽受追捧?

在香港保險經紀人口中,與內地保險產品相比,香港保險的保障面廣、保費低、保額高、收益率高是其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內地人在香港購買的保險主要是醫療險和重疾險。由於香港的平均壽命(85歲)高於內地(75歲),死亡率相對較低,如果同年齡的投保人購買相同保額的同類產品,香港的保險費比內地便宜30% ~ 40%。此外,與內地購買的壹般醫療保險相比,在香港購買的醫療保險覆蓋面更廣,輻射全球,沒有屬地賠付限制。尤其是最受內地客戶歡迎的重疾險,壹般保障60 ~ 100種重大疾病,而內地同類產品包含的疾病種類相對較少。王媛以壹種重疾險為例向記者解釋,根據保險條約的規定,被保險人壹旦被確認患有保險所包含的重大疾病,治療後不需要賠付金額,而是提前賠付全部保額,更方便、更有利於被保險人第壹時間選擇治療方案。

王媛告訴記者,來港購買保險產品的內地客戶大多以中產階級為主。除了醫療險和重疾險,儲蓄險、壽險和投資險也是最受內地客戶歡迎的險種。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不僅僅是為了傳統意義上的保障和投資,部分客戶更傾向於通過香港保險來信托家庭財產。更有甚者,他們利用香港保險實現避稅、避險、資金轉移。

根據香港保險法規定,投保人的投保信息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同時,在香港購買的壽險產品和分紅型產品的賠償金額或收入,也不會被征收遺產稅或個人所得稅。此外,如果被保險人破產或財產因其他原因被清算(包括被判沒收的財產),所購買的香港保險產品不在此列,因此很多人將香港保險視為資產保值的有效方式之壹。

正因為如此,王媛的很多顧客都是內地的富商。相對於醫療保險,這些人買的更多的是儲蓄型保險和投資型保險,其中有壹款很受歡迎。王媛介紹,這款保險產品每月保額約為654.38美元+20萬,在收入穩定的情況下可以維持在20% ~ 50%。目前向她購買這款產品的兩個大陸客戶都是私人業主。當被問及這麽大壹筆保險資金如何做到每月定期交易時,王媛表示,除了第壹筆保險資金,其余的保險資金都是通過地下錢莊進入客戶在香港的銀行賬戶,然後再轉給保險公司。而其中壹個采用這種方式的客戶,購買這款保險產品已經將近10年了。

政策熱潮催生“港漂”券商。

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產品,近年來香港保險從業者的版圖不斷擴大。很多香港著名演員、醫生、律師、全職太太、金融畢業生都湧入了這個叫“躺著賺錢”的職業。

在香港買保險有兩種合法的方式,壹種是通過保險公司自己的代理,壹種是通過有代理的香港經紀公司,這兩種方式都需要在香港的相關機構註冊。買方也必須親自在香港簽署合同,保單才能生效。

隨著香港保險產品的火爆,很多香港經紀公司和保險公司的代理人選擇與內地第三方金融機構合作,將客戶介紹給香港持牌的經紀公司或代理人,再由他們帶去香港保險公司簽單。壹位保險代理人說,在香港賣壹份保險,保險經紀人的傭金大致是保費的50%~60%。在這種情況下,“港漂”逐漸成為香港保險經紀的新生力量。

楊毅是香港壹家投資機構的股票分析師。除了自己的工作,楊怡還有壹份保險經紀人的兼職工作。身在香港,她經常在朋友圈推壹些比較香港和內地保險優缺點的文章,以及在人民幣下行期如何投資理財,也請親戚朋友幫忙介紹想在香港買保險的客戶。

楊毅說,他身邊很多“港漂”都在從事這個行業。但無論是與內地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還是私人介紹,其實都是在踩內地和香港保險法的鋼索。根據保監會規定,境外保險機構的業務員或代理人在未取得合法的保險代理資格和執業資格的情況下,在內地銷售保險是違法的。香港的法律也規定,香港保險代理人或經紀公司的銷售人員只能在香港銷售相應的產品,不能去內地銷售香港保險產品。

記者從楊毅處了解到,要成為香港的保險經紀人,需要通過專業考試。楊毅很清楚這些限制,並小心翼翼地回避它們。比如她從來不在朋友圈發布任何關於保險產品的具體信息,也不在客戶到香港之前溝通合同的具體條款。她表示,在香港觸犯法律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她會提前告知客戶這種情況,只在微信和電話溝通中討論部分涉及的內容。

香港保險真的是「保險」嗎?

內地客戶去香港之前看不到具體的保險條款。難道他們到了香港後,只憑有限的時間,就能充分了解風險嗎?

此前,內地保監會曾就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相關風險進行公開提示。業內人士表示,香港壹些保險經紀在推廣壹些鎖定期較長的分紅險產品時,往往避而不談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只介紹可能產生的最高分紅比例。

記者了解到,對於保險購買者來說,分紅實現率是保險產品極其重要的參考指標。很多保險經紀在宣傳保險時,宣傳的預期分紅比例基本等於100%,但實際上香港壹些大型保險公司過去幾年的分紅實現率並沒有達到100%,大部分都在50%-75%之間。

今年6月5438+10月1,香港保監局實施的《承保長期保險業務(丙類業務除外)指引》規定,保險公司應在官網披露仍在生成新保單的產品的非保證回報部分的分紅實現率,披露至少每年更新壹次。該指引還指出,保險公司需要根據實際經驗和投資前景,定期(至少每年壹次)審查和調整非保證分紅。對於萬能壽險,還要求披露以前年度分紅派息比例。

除了不能保證分紅外,匯率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內地客戶購買的香港保險壹般以港幣或美元計價。壹旦匯率大幅波動,投保人的資產就會縮水。此外,雖然在香港購買保險產品理賠更方便,但壹旦發生理賠糾紛需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客戶就要承擔法律訴訟費用,遠高於內地。

幸運的是,兩地的保險監管正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5月16日,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會見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專員梁智仁,並簽署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等效評估框架協議,推動兩地保險市場進壹步開放和融合。記者從保監會獲悉,下壹步,將啟動對香港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等效評估,在監管等效的基礎上推出對香港保險業的優惠政策。也許到那個時候,在香港買保險會更“安全”。

  • 上一篇:西三旗到河北德金有多遠?
  • 下一篇:消防安全評估機構資質等級標準介紹?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