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觀眾罵裁判,球員罵裁判,教練罵裁判是常事,但投資人罵裁判還是第壹次。然後聯系到之前的群毆和球員脫鞋事件,CBA可謂負面,無望。
CBA作為三大目標之壹,經常被拿來和中超做比較,但兩者差距驚人。
此前,中超聯賽的轉播版權正式以5年80億元的天價售出。當年CBA的轉播版權每年只有2000多萬元,五年只有1億元。
身處壹個富裕的時代,為什麽兩者差距這麽大?
有人會說錢還是不夠。看看踢球的大佬們。許家印五年花了1.8億在足球上。
有媒體給許家印算了壹筆賬。五年間,廣州恒大共收獲507球,6座國內冠軍獎杯,1座亞冠獎杯。經核算,每個進球平均成本為356萬元,每個冠軍獎杯成本為2.25億元。
除了財大氣粗的恒大,還有阿裏巴巴、江蘇蘇寧、華夏幸福、R&F地產、上海申花、天津全健等明星民企。上海上港、北京國安、山東魯能等地方國企;萬達和平安雖然給球隊投資,但也是贊助,每年花幾個億。
球員的薪水和身價更是令人咋舌。今年上海申花新引進的球員特維斯,據說年薪3800萬歐元,位列世界第壹,遠超世界足球先生c羅21萬歐元的年薪。山東魯能賣掉三名本土球員,收錢4億,國內球員價值紀錄提升至2億。
其實投資籃球的老板雖然含金量差,但並不是缺錢的那種。新疆廣匯、天津榮鋼等民營企業實力也不錯,也有北京北控、北京首鋼等大型國企,還有稠州銀行、九臺農商行等地方金融機構。去年,有兩家互聯網明星公司,上海畢麗畢麗和天津泰迪生活,給聯盟帶來了不同的營銷體驗。
但是整個聯盟還是醜聞不斷,市值低。有些球隊為了讓電視臺轉播比賽甚至要互相給錢,這是很弱的。
主流觀點認為,制約CBA發展的最大因素還是體制問題。長期以來,CBA聯賽由籃球管理中心和中國籃協領導,但實際上是壹套兩塊牌子,而中超聯賽早就完成了管辦分離,今年年初足協中心被撤銷。
雖然去年20支球隊成立了中國籃球協會(北京)體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BA公司),投資上海隊的姚明當選副總裁,但董事長仍是有政府背景的籃球管理中心副主任,因此運營效果並不好。
目前好消息是,時隔多年,體育總局終於將籃球管理中心從中國籃協分離出來,並將於今年3月正式選舉籃協新掌門人。
對於新總裁的人選,姚明因為特殊的身份和商業成就,呼聲很高。從體育總局給出的標準來看,這個位置似乎是為姚明量身定做的。
未來聯賽將由CBA公司獨立運營,屬於承包責任制,不再由中國籃協管理,未來空間很大。
壹個很好的機會是,今年夏天CBA的運營合同將面臨新的招標,聯賽的商業價值和球隊估值有望被重新評估。姚能否成功當選籃協主席並“拯救”中國籃球,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