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不小而美呢?
只有3.3平方米的路邊小吃店,年銷售額超過3億日元;壹個剛成立十個多月只有13名員工的小公司,收購價10億美元;壹家普通的快印店,也可以做成“中國資本市場的風向標”;壹個只有壹兩百名員工的小型本土制造企業,憑借其技術實力可以生產出“萬分之65438+1g”的粉末齒輪,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以上...
通過規模經濟獲得成本優勢,然後掌握議價能力,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最後的馬太效應會讓勝利者遙遙領先,這是工業時代最廣泛的競爭邏輯。在很多創業者的經歷中,似乎偉大的公司壹定是“大公司”;似乎只有把公司“做大”,才能“做強”;在商業計劃書裏寫“我只想做個小公司”似乎是缺乏理想,甚至讓人看不起。
事實是,汪洋大海中沒有不沈的“大船”,只有永恒的不確定性和永不沈沒的創業精神——
壹方面,為什麽曾經偉大的公司如柯達和諾基亞很難轉型?真的是因為客戶能看到市場趨勢,卻看不到嗎?難就難在人心,平衡,和願意斷臂的創業者的勇氣。「大公司」真的是「偉大的公司」嗎?
另壹方面,壹些商業巨頭投入巨資的大項目,往往難以與小公司眼花繚亂的微創新相抗衡。我們看到的是無數創業型小公司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創造著意想不到的“小奇跡”。當壹個資源匱乏的小公司老板牢牢抓住僅有的幾根救命稻草時,往往比馬莊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更能體現企業家精神。
小即是大,快即是慢。在這個以“大”為美的時代,談論“小公司”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更小往往意味著更專業、更快、更準、更細致、更耐心……而且,更容易照進現實的夢境。為什麽不小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