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成立托管部(後改為信托部),開始了中國人獨立經營金融信托網絡的歷史。
1918,浙江興業銀行開通信托型保管箱租賃業務。
1919,聚星城銀行上海分行成立信托部,代理客戶從事運輸、倉儲、報關、證券交易等業務。這是中國最早經營信托業務的三家金融機構,標誌著中國現代信托業的開始。此後,私人銀行紛紛設立信托部門。
1921開始出現獨立信托公司。
新中國成立後,在接管和改造中國舊信托業的同時,開始試點新的金融信托業。20世紀50年代中期,信托業關閉。
1979 10,中國銀行總行牽頭成立信托咨詢部。同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北京成立。
1980年6月,根據國務院關於銀行試行信托的指示,中國人民銀行正式開始信托業務。隨後,銀行也開始嘗試信托業務,以支持經濟聯合,振興國民經濟。此後,銀行、部委、地方政府紛紛成立信托投資公司,到1988,多達745家。當時信托業在吸引外資、搞活地方經濟獲取財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種種原因,信托投資公司並沒有真正成為壹個受人們委托代為理財的機構,而實際上成了壹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銀行。此外,信托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壹些問題,如盲目競爭、組織無序、資本金不實、管理混亂等,帶來了很大的金融風險。因此,
1982、1985、1988年,國家對信托投資公司進行了三次大整頓,合並了壹大批機構,在191年減少到376家。從1993開始,持續清理。
截至2003年底,共有信托投資公司57家,總資產257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