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汙增“綠”,看“園”
登上揚州東面的萬福橋俯瞰,京杭大運河等七條河流沖刷出八個島嶼,形成了51.5平方公裏、十裏長廊的“七河八島”生態奇觀。走進園區,籃球場、足球場、秋千區設施齊全;沿著堤頂路往北走,不時有騎自行車、跑步健身的市民路過;再往北,先後經過深潛賽艇基地、萬芳數據等企業。
“以前結婚的人不嫁廖家溝,現在新環境帶來新經濟。”萬方科技學院副總經理黃娟告訴記者,這裏曾經壹窮二白,造船廠、砂石廠、牛場聚集,水汙染嚴重;2011行政區劃調整為新中心,也成為開發商追捧的焦點;如今,這裏已成為生態科技新城,核心區建成了10.7平方公裏的廖家溝城市中央公園。
生態逆轉不僅把養牛場逼出了大數據產業,也把拆遷安置區逼進了優質住宅區。
晚上,記者來到了原來的小茅山垃圾填埋場——現在的花都匯公園。碰巧遇到附近小區的居民劉萬芬。她告訴記者,這裏曾經有壹條又黑又臭的河,2011瘦西湖隧道施工時產生的大量泥漿也運到這裏,在陽光下曬幹,形成了黃圖山。如今垃圾處理機械變成了工業景觀,水系綠地相呼應,還配有健身步道、雨水廊道、椅子等。每天日落時分,附近的居民都會來這裏散步,鍛煉身體。
“以前是房價窪地,現在是高端社區聚集。”劉萬芬指著附近的壹所小學自豪地說:“這是全市最好的小學。”
在上海工作的吳源春節回家時,發現小區旁邊破舊的網球場已經變成了壹個建築精美、設施齊全的“袖珍公園”。“公園雖然小,但是布局很細致,各種健身器材和健身步道都有。更重要的是,就在家門口。”吳昊說。
“如果說園林曾經是揚州古城的標誌,那麽公園就是現代揚州的標配。”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說。2015,“讓生態成為市民永久福祉”被寫入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園數千個,總面積超過11平方公裏,相當於瘦西湖核心景區10的面積。
“三個願意”探索生態惠民
2012年底,老體育場拆遷壹度引發信訪風暴。謝正義告訴記者,當時他不明白為什麽拆除壹個導致市中心交通擁堵的舊體育場,在郊區建壹個更現代化的體育場會引起人民這麽多的不滿。“深入聽取民意發現,老百姓關心的不是球場,而是身邊的運動休閑場所。”
從民怨中傾聽民聲。2013揚州將在瘦西湖景區千畝地旁建設宋家城體育休閑公園。拿出壹個黃金地段,投資6543.8+03億元建公園,也引起了幹部群眾的困惑。直到2014,公園才免費開放。隨著人數的激增和群眾的稱贊,疑慮煙消雲散,至今已接待600多萬人。
“妳今天去宋嘉誠了嗎?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公園改變了周圍居民的生活,甚至連問候語都變了。”退役的楊永蘭說。
如何衡量建公園是民生而非形象工程?揚州的標準是——能不能做到三點:願意拿出最好的地方,願意投入配套資金,願意投入規劃建設。
每個區域建壹個生態中心,在人口密集區建壹個生態運動休閑公園,在老城區建壹個“口袋公園”。自2015起,揚州每年從土地出讓金中劃撥5%用於造林綠化,確保生態投入增速高於GDP和財政收入增速。市財政投入近65億元用於綠化和公園維護,市級土地儲備從2009年的5700畝增加到目前的10138.73畝,人均綠地面積從17.18 m2增加到18.58 m2。
改變城市“顏值”,提升城市價值
采訪中,不少幹部群眾用數據和感受,直接或間接地證明了公園建設是壹筆“值得”的民生賬。
嶽明湖公園融入24小時城市書房,花都匯公園疊加花卉、農業體驗業態,社區公園變成了家裏的遊樂場。“生態+”帶動了民生環境、城市形象、營商環境的改變。揚州智圖科技有限公司是高德地圖、百度地圖、騰訊地圖最大的服務商,在多個省市設有分公司。“坦率地說,自然環境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環境是我們總部落戶的重要原因。”董事長何小軍說。
據江蘇省統計局統計,2017年揚州GDP躍上5000億元新臺階,增長8%左右,居江蘇省第四位。生態科技新城黨工委副書記夏正東感慨地說:“生態和財富有矛盾嗎?短期內肯定有,實踐證明,長期來看,GDP、生態、文化是可以同步積累的。”
環境“顏值”的提升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城市氣質。市民王永華退休後每天準時去宋家城運動休閑公園“上班”。他走路都帶著壹個塑料袋,碰到煙頭和果皮就撿起來。“壹開始還能撿很多,現在基本看不到了。”從2015開始,本市棋牌室減少了30%,常年鍛煉的人群比例達到38.2%,節省了醫保資金。
揚州不僅連續三年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而且連續三年實現人才凈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