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屬於國企。伊利的前身是壹家民營企業。在國家的不斷扶持和註資下,逐漸轉為國有企業。它的全稱是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屬於呼和浩特市國資委的控股企業,也是當地政府的控股企業。伊利成立於1993,總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連續八年位居亞洲乳業第壹,是中國規模最大、產品門類最全的乳業企業。
伊利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乳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縮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的合作奶牛場從只有95名專業養牛戶發展成為今天中國奶業的龍頭企業。伊利60多年的傳奇發展史,不僅成為中國乳業的壹面旗幟,也開創了中國的“液態奶時代”。
伊利通過奧運會和世博會把中國乳業帶到了世界舞臺。在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2015全球乳業排名”中,伊利位列全球10強乳企。2014之後,伊利再次成為全球乳業第壹陣營的亞洲乳企。2017年營業總收入近800億元,凈利潤64.52億元。與業績持續增長相對應的是,伊利的凈資產收益率連續幾年保持在20%以上,位居全球乳業第壹。
2065438+2008年7月26日,在RABOBANKNEDERL-ANDS公布的2065438+2008年度“全球乳業20強”中,伊利集團繼續蟬聯亞洲第壹,保持全球乳業陣營第壹,體現了亞洲乃至全球企業的綜合領先優勢。
按照時間線,我們可以把伊利從65438年到0993年的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1993~2000):經過早期的萌芽發展,公司積累了相對較強的業務實力,成為國內較早以常溫液態奶為核心的乳品企業。在此期間,公司成功上市,業務規模不斷擴大。
第二階段(2001~2007):伊利在實施“全國織網”計劃擴張的同時,還采取調整組織架構、進行股權激勵等方式,幫助公司內部發展;現階段公司還致力於發展渠道、優化產品、提升品牌力,積極追趕行業競爭對手蒙牛乳業,逐漸促成了行業“雙寡頭競爭”的格局。
第三階段(2008~2013):整個乳業因為三聚氰胺風波損失慘重,之後進入調整期。在此期間,伊利開始尋求戰略轉型,通過積極參與認知度和曝光率較高的重大活動來提升品牌力。同時推出“全球織網”計劃,參考海外市場。
第四階段(2014至今):伊利在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後,繼續努力拓展其他產品的業務線,通過收購優質奶源和國內外領先企業,推廣高端產品,繼續向“世界第壹乳企”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