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7月16日,40余位專家學者和抗戰烈士後代壹致認定,誕生於19310年6月的《血盟救國軍歌》是國歌的“母體”,撫順是國歌的根基。
這首歌的歌詞和大家熟悉的國歌很像:
起來吧,不想被征服的人。
用我們的血肉喚起全國人民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我們必須起來消滅敵人
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起來!起來!
全國人民團結壹致。
戰鬥!戰鬥!戰鬥!戰鬥!
這首歌是清原滿族自治縣的孫、孫(又名孫耀祖)兄弟創作的《血盟救國軍歌》。
7月15,16日,撫順召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暨“撫順——國歌奠基”座談會。來自全省的40多位專家學者和抗戰烈士後代參加了座談會,與會者壹致得出結論:比義勇軍進行曲早3年多,即在1931。撫順是國歌的根基!
在本次座談會上,遼寧省社科院東北占領史研究室主任張傑表示,《血盟救國軍歌》是國歌的“母體”,國歌如何起源壹直是歷史研究領域的空白。做好這項工作,是對國家和社會的巨大貢獻。中國近代史史料學會副會長、遼寧省“九壹八”戰爭研究會會長王先生認為,大量史料證明,“撫順是國歌的根基”這壹表述可以認定為準確。
孫氏兄弟為國歌提供了原始材料。
根據記錄,2002年9月28日,撫順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平祿采訪了孫的兒子,他住在撫順西閣工會,在撫順石油壹廠當司機。孫超回憶說:“父親壹開始還創作了壹首《軍歌》,是1931年10月16日。我在創作現場15歲。”老人還當場給王平祿唱了這首軍歌,用的是東北調,老調。他說,歌詞是他的父親和叔叔孫共同創作的,由張賢明作曲。此外,2003年,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撫順地方誌學會常務理事白在清遠大蘇河采訪了當年的救世軍老兵孫學恩。當時孫雪恩也動情地唱過這首歌。
這些線索引起了撫順市相關部門的重視。2014撫順CPPCC成立考證工作組,在清苑、沈陽、錦州、張家口、唐山、北京、古北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展專題考證。
那麽,誰是孫氏兄弟?
孫,1889年9月15日出生於清苑縣中寨子村的壹個中農家庭。畢業於滎經縣警察蔻馳學院。他曾經是馮軍的連長和營長。孫,別名孫耀祖,是孫的弟弟。畢業於滎經縣師範學院,做過小學校長,清苑縣教育局科員、調研員。
1931“九壹八事變”當天,孫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暴行,於是和曾在日本留學的老朋友張賢明壹起,動員親友和同鄉組織抗日武裝。同時策動遼寧治安大隊二十八中隊李叛變。孫變賣家產,購買槍支,於193110中期決定造反。起義前夕,孫、孫、張賢明在中寨子村院創作了《誌願軍抗日軍歌》,即《血盟救國軍歌》。孫氏兄弟寫的詩,張賢明寫的音樂。
1931年10月19日,孫、張賢明、李二十八中隊400余人在清苑縣大蘇河鄉集會,高唱軍歌,宣布起義,成立“遼東血盟救世軍”。孫被推舉為血盟救世軍總司令,李為總司令,張賢明為總參謀,孫在各地購買子彈等軍需物資。
1932 65438+十月,救世軍發展到千余人。1年底,孫、、張賢明等20余名將士陣亡。孫犧牲後,孫率部加入遼寧人民自衛隊第六路軍,任第六旅旅長,抗擊敵人。最終,團隊被解散。後來,孫被捕入獄,被日軍殺害,時年39歲。
200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單。遼東血盟救世軍總司令孫在這份按烈士犧牲年份和姓氏筆畫排序的名單中排名第壹。
2065438+2005年4月1日,富順考證工作組到孫的老家清遠中寨子村,找到孫的親屬蔣雪如了解情況。這位93歲的老人描述了當時的情況:“我叫孫三叔,孫四叔。那時候我9歲,經常出入孫的大院玩。有壹天在正房的壹個房間裏,壹個人拿著壹根木棍站在壹張長桌前,大約有20個人唱著‘起來,起來!’我以為大人覺得我礙事,叫我起來。"
2065 438+0 2005年4月26日,調研組在張家口,孫的孫子孫鑾寧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是爺爺決定回東北前,和侄子壹起拍的。孫鑾寧回憶說:“爺爺到北平後,在‘救國會’的安排下,在北大等地演講,宣傳介紹遼東誌願軍的戰鬥事跡。演講結束時,他邊打電話邊唱《血盟救世軍之歌》的歌詞。"
在湯山,孫的另壹個孫子孫向考證工作組回憶說,他在1954年聽到父親唱義勇軍進行曲。當時他還說有妳爺爺和妳三爺爺跟誌願軍吵架時編的話。
隨後,富順考證工作組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發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對孫和孫耀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們愛國忠誠,以國為家。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喚起了千百萬人的覺醒和奮鬥。他們是《義勇軍》和《義勇軍進行曲》的創始人。”這是在國內部分地區國歌創始人到底是誰的問題上,唯壹的定性評價。
田漢獲取信息的四種可能
那麽,《血盟救國軍歌》是怎麽到田漢先生手裏的呢?撫順文史委員會委員彭壯飛告訴記者,根據現有資料分析,有四種可能:壹是1932年底,作者之壹孫到北平宣傳誌願軍抗戰功勛,多次高唱《血盟救國軍歌》,《血盟救國軍歌》在愛國人士中流傳。其次,1933年3月,田漢隨上海800人吊唁團來到古北口吊唁,在古北口待了23天,所以可能接觸到了遼東抗日義勇軍,包括血盟救國的軍歌。第三,東北抗日義勇軍領袖唐居武兩次會見田漢先生,壹次在北平,壹次在上海,這可能直接向他提供了遼東抗日義勇軍的有關情況。第四,血盟救國的軍歌,萬人傳唱。血盟救國軍雖然散了,但活著的戰士入關後也會傳播這首激昂的軍歌。
彭壯飛告訴記者,雖然《義勇軍進行曲》是田漢的代表作,但通過仔細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主要用詞在立意、主題、結構、用韻、用詞等方面高度相似,《血盟救國軍歌》為《義勇軍進行曲》提供了更直接的原始素材。應該說,《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比《血盟救國》的軍歌更凝練、更生動、更有時代性、更有影響力。特別是田漢超越了歷史時代的局限,寫出了“起來不想當奴隸的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兩句歌詞有著深刻的歷史感和超越時空的歷史啟示和警示價值。再加上聶耳大師的音樂處理,《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了中華民族永恒的旋律。
國歌和遼寧有很深的關系。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中國人民首都、日期、國歌、國旗的決議》,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和聶耳於1935年創作。那麽,田漢先生的話從何而來?
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傾向於認為與遼寧關系密切。“九壹八事變”後,在遼寧各地組建了誌願軍、自衛隊、救世軍、大刀會、紅槍會等人民武裝,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戰歌曲和起義誓言也應運而生。
此前,遼寧自稱是國歌的故鄉、出生地或原始素材。桓仁從2007年開始提出“國歌素材是原創”的理論,依據是65438年4月21日,遼寧人民自衛隊在桓仁舉行抗日誓師大會,總司令唐聚武簽發《致武裝同誌書》,通過北京郵電總局發往全國,影響很大。桓仁給武裝同誌的信中有這樣壹句話:“團結起來。怎麽才能甘心做亡國奴,振奮殺敵保家的精神?要知道現在是中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被壓迫的同胞會團結起來,響應起來,團結起來。我們東北人已經怒不可遏,神靈附體,就喊著殺得越來越兇,不怕槍火,冒雨直往前進!”根據這壹觀點,田漢在《風雲兒女》中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的物質基礎來自於《致遼寧人民自衛隊武裝同誌的信》。
錦州自認為是義勇軍的發源地,也是義勇軍進行曲的發源地。北鎮和黑山的高以“東北救世軍”義勇軍的誓言、軍威和業績為依據,為義勇軍創建的進軍提供了現實基礎。《東北救世軍》誓言歌的歌詞原文是:起來!起來!不想當亡國奴的人,民族危亡,山河破碎!家園被毀,父母當炮灰,我們留著腦袋有什麽用?拿起刀和槍,手拉手,面對敵人的子彈向前沖!用我們的身體築起長城。拿起刀和槍,手拉手,面對敵人的子彈向前沖!用我們的身體築起長城。去吧!前進!前進!獻出生命向前沖。去吧!前進!繼續前進。獻出生命向前沖。殺!殺!殺!壹,二,三,四!
盤山縣提出,盤山義勇軍是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原型。他們認為,九壹八事變後,來自盤山的張海天、向青山的《抗日宣言》和《通電》為義勇軍的創建提供了深刻的精神支持。“從1931到1933,盤山誌願軍先擾盤山,打了兩個泰安,打了三個田莊臺,四次攻牛莊,五次攻海城,後參加長城抗戰。“它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力。田漢和聶耳通過報紙等渠道了解了盤山誌願軍的壹些情況,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朝陽市建平縣朱魯克村也提出了國歌發源地的觀點。他們的依據是聶耳於1933年2月到建平縣朱魯克村慰問參加熱河抗戰的誌願軍。另外,遼寧省有壹種說法是國歌誕生在葫蘆島南票。1931九壹八事變後,民族自衛的烽火在東北大地燃起。抗日義勇軍如雨後春筍般在東北各地湧現。不到1年,東北抗日義勇軍已達30萬人。2月起,東北部分抗日武裝改編為抗日聯軍,繼續各地區的抗日鬥爭。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某監獄傳來壹首歌:這是作家田漢為當時的電影《暴風雨的孩子》寫的歌詞,聶耳作曲,是《義勇軍進行曲》。
1933年,侵華日軍入侵熱河,經朝陽推進至建平。二月的壹個早晨,壹隊騎兵來到四家子鎮,他們全部集中在四家子街西河邊的空地上操練。這時,建平縣喀喇沁方向的幾輛車上下來幾百人,還有壹種機器,聽說可以拍人像,後來才知道叫照相機。拍下了騎兵部隊的演習,號角聲,暗殺聲,歌唱聲,騎馬奔跑聲。後來壹個人還彈了壹把揚琴教我們圍觀的人唱軍歌。這壹天,部隊還在清溝梁與日軍交戰,炮聲壹直響到天黑。
2001遼寧省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輯的《血肉長城——誌願軍抗日鬥爭實錄》收錄了劉於1979寫給遼寧省黑山縣黨史辦的《緬懷黑山縣抗日義勇軍》壹文,其中有這樣壹段回憶:“陽歷年將至,帶北平抗日。我們在黑山縣李家窩堡有400多人的部隊,從盤山經趙家屯、中安堡、阜新到熱河的北子府、朱魯克。從遼西到熱河,有鄭家窩鋪、鄭子峰200多人,安嘉和小齊針200多人。此外,阜新大廟白壹華600多人也抵達熱河。我們都是騎兵,組織起來是抗日義勇軍第二兵團的壹個團。1933年2月,遼南王全壹和顧玉田的抗日騎兵也來到熱河,編入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兵團第二團。聶耳等愛國知識分子來到熱河。他們安慰部隊,做抗日宣傳工作。從第四版遼寧文史資料中還可以找到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兵團原副團長李春華的回憶錄《東北義勇軍第二兵團概況》。文中記載:“1933年2月25日晚,救國會軍部部長王華義、政治部副部長杜中原、上海遼吉黑熱後援會負責人朱清蘭率100余人,帶著機械彈藥、衣物、慰問品前往朱魯克。26日到四家子檢閱慰問部隊。上海的電影公司制作了壹部紀錄片。"
河北省政協文史委員會收藏了原北平東北人民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兵團團長王華義的回憶錄。文中記載:“1933年2月22日,我們從承德出發前往朱魯克村。熱河交通隊集結了六輛卡車,運載炮彈、宣傳隊和隨行人員。25日夜,我去了朱魯克第二軍團臨時總指揮部。26日10到四家子,檢閱所有到達的官兵。”
在錦州的壹個景觀公園裏,壹棟黃墻綠瓦綠檐的老式房子,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雨。這裏曾是東北交通大學舊址,也是九壹八事變後東北邊防警備司令部、遼寧省政府辦公室、抗日義勇軍成立的舊址。2014錦州東北抗日義勇軍研究會在此設立紀念館,向人們展示東北抗日義勇軍英勇不屈的歷史。劉站在壹塊展板前,久久地凝視著父親和其他祖先的照片。他指著其中壹張騎兵奔馳的照片說:“這張照片是上海惠崇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熱河血淚史》中的。畫面中是我父親帶隊騎著白馬,拍攝地點就是現在的敖漢旗四家子鎮。”
劉在回憶錄中說:“1933年2月熱河抗戰期間,陪同支援團的人慰問並采訪我誌願軍時,慰問金是按1營到3營的順序發放的。當慰問品先發放到1營和2營時,我指揮3營的官兵唱起了誌願軍誓師歌。吊唁組的聶耳聽到歌聲,向我們走來。聶耳是南方人。他問我們,妳用東北話唱的歌我聽不懂。妳在唱什麽歌?對我來說這聽起來像壹首傻瓜的歌。我跟聶耳說,我們唱的不是傻子歌,是《誌願軍誓詞歌》。當時,高鵬是東北大學的學生,也是北平東北人民抗日救國會軍事部的聯絡副官。跟隨朱清瀾從上海、北平到熱河的青年知識分子來到承德後,他負責聯系和召集。他認識聶耳等人。我是通過高鵬的介紹認識聶耳的。”
“根據我父親的回憶和其他史料記載,正是因為聶耳在四家與誌願軍官兵合唱了誌願軍誓詞歌,並從我父親那裏得到了誌願軍誓詞歌的宣傳單,為聶耳和田漢共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提供了基礎素材。《義勇軍之歌》是在錦州寫成的,通過聶耳從四家流傳到全國。也就是說,四大家族應該是《中國人民國歌》的素材出來的地方。”劉的兒子肯定地說。
1934朱清瀾贊助上海電通電影公司拍攝《風暴的孩子》,編劇田漢。然而,田漢剛剛交出故事梗概和壹首主題曲的歌詞,就被國民黨政府於2月1935日逮捕入獄。後來,這部電影由中國第壹代電影導演夏衍改編成了印刷版。田漢被捕後,音樂人聶耳找到夏衍,承擔了為《風暴之子》創作主題曲的任務。
1935 4月18日,聶耳抵達日本東京,修改《風暴之子》主題曲作曲初稿。敲定樂譜後,他寄回國內。
據上海國歌陳列館工作人員介紹,電影《風暴之子》前期拍攝完成後,田漢的主題曲歌詞並沒有確定片名,而聶耳從日本寄回的歌詞和音樂名稱只寫了三個字“進行曲”。《風暴之子》中的主題曲歌詞和“三月”兩個名字是怎麽變成壹個名字的?朱清瀾將軍作為電影《風暴之子》的投資人,在《進行曲》壹詞前加了“誌願軍”二字,《風暴之子》主題曲的歌名就成了《義勇軍進行曲》。最後,《義勇軍進行曲》被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制作成唱片公開發行。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緊要關頭。這首在中國傳唱了近70年的歌曲,猶如戰鬥號角,激勵著中華兒女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解放全中國,建設社會。
1931年的“九壹八事變”開啟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不做被征服者”的怒吼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1932、1933年加入中國* * *生產黨田漢、聶耳,投身於中國* * *生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4年春天,田漢決定寫壹個以抗日救國為主題的電影劇本。他剛寫完壹個故事大綱和壹首主題曲的歌詞,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另壹位* * *黨員和劇作家夏衍接手並將這個故事寫成了電影劇本。聶耳自告奮勇為田漢寫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譜曲。當他讀到歌詞“起來!不想做奴隸的人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所有人都被迫發出最後的怒吼。起來!起來!起來!我們團結壹致,冒著敵人的炮火!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進入!”他仿佛聽到了母親的呻吟,聽到了民族的聲音,聽到了祖國的呼喚,聽到了軍人的怒吼。愛國激情在他胸中湧動,壹曲雄壯激昂的旋律從他心中響起,他很快完成了總譜初稿。後來,為了躲避國民黨政府的追捕,在顛沛流離中完成了音樂的最終版本。由此誕生了壹首表現中華民族堅強品格、祖國尊嚴、團結對敵的英雄氣概的革命戰歌。這是聶耳短暫壹生的最後壹部作品。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後,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國的土地上歌唱。伴隨著“壹二·九”運動,救國運動的巨浪,抗日戰爭的烽火,解放戰爭的硝煙,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首革命歌曲甚至名揚海外,傳遍世界。
65438年到0940年,美國著名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在紐約唱過這首歌,隨後他出了壹套中國革命歌曲叫《起來》,宋慶齡親自為此作序。在當時的反法西斯戰線上,《義勇軍進行曲》代表了中國人民最強音的戰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列在盟軍勝利凱旋歌曲之列。1949年,國民黨蔣家王朝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建立新中國的工作開始。當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在北平召開。籌備會議第六組,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茅盾(沈雁冰)任副組長,負責起草新中國的國旗、國徽、國歌。郭沫若、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鄭振鐸等10多位知名人士參與了這項工作。
1949年7月4日,葉劍英在中南海秦征廳第壹會議室主持召開第六組第壹次會議,選舉郭沫若、田漢、茅盾、錢三強、歐陽予倩為國歌初選委員會,郭沫若為召集人。
1949年8月5日,第六屆第二次小組會議決定聘請馬思聰、何綠汀、陸機、姚四位音樂專業人士為國歌詞初選委員會顧問。經毛澤東、周恩來等修改批準後,郭沫若等人起草了《國旗國歌圖案征集通知》,連續8天在《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光明日報》等主要報紙上分發。國內報紙和香港、海外華人的報紙也紛紛轉載。如此大規模的國旗、國徽、國歌見諸報端,中外歷史罕見。征文啟事發出後,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強烈反響,申請論文如雪片般湧來。
到8月24日,1949,籌委會收到了350多份關於國歌的稿件。經過認真討論和審查,認為國歌草案不足以入選,而且新誕生的中華民國在宣布成立時,如果沒有確定壹首體現其尊嚴的國歌,不符合國際慣例,也不符合時代要求。因此決定有計劃地再次征集,被選中的人進行音樂制作和試聽,廣泛征求群眾反饋後再進行最終評選。
9月21,65438,94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成立了由55人組成的國旗、國徽、國歌、國號和年表審查委員會,由馬敘倫擔任召集人。截至當天,第六組共收到國歌632首,歌詞694首。
1949年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國旗、國徽、國歌、歷年、國家首都協商座談會。與會者有郭沫若、茅盾、黃炎培、陳嘉庚、張奚若、馬敘倫、田漢、徐悲鴻、李、洪深、艾青、馬寅初、梁思成、馬思聰。座談會上,馬敘倫等人主張暫時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徐悲鴻、郭沫若等多位委員表示贊同。由於原歌詞中含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等歷史字眼,郭沫若、田漢建議修改歌詞,郭沫若起草了三段。然而,張奚若和梁思成認為這首歌是歷史的產物。為了保持其完整性,最好不要修改歌詞,以法語馬賽曲為例。黃炎培先生也贊成不修改歌詞。剛從國外回來的宗教界代表劉良模介紹了《義勇軍進行曲》在國外的傳播情況,認為《義勇軍進行曲》獲得了國內外人民的壹致好評,在國際上也有其影響,應采用為國歌。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贊同這種“居安思危”的思想,認為新中國需要與內外敵人和各種艱難困苦作鬥爭,才能實現真正的穩定和安全。副主席周恩來說:“只有原創的歌詞才能喚起情感。改版後,唱歌時就不會有這種情緒了。”國歌代表了壹個國家的民族氣質和精神面貌。《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中華民族的緊要關頭,恰恰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毛澤東總統同意並支持歌詞保持不變。經過討論,除了國徽是原組設計的,其他問題都達成壹致。會見結束時,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等高聲唱起了《義勇軍進行曲》。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國人民國歌正式制定之前,采用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
1949 65438+10月1下午3點,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毛澤東主席用響亮的聲音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然後毛主席按下升旗按鈕,隨著五星紅旗的升起,義勇軍進行曲第壹次作為國歌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6月5438+0949 165438+10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關於國旗、國歌、年號的“新華社信箱”,對《義勇軍進行曲》被采用為國歌解釋如下:《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十幾年革命鬥爭中最膾炙人口的歌曲,具有歷史意義。《義勇軍進行曲》被不加修改地采用為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為了喚起人們對祖國創建過程中的艱難困苦的回憶,激勵人們發揚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將革命進行到底。這和蘇聯人民長期用《國際歌》作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用《馬賽曲》作為國歌是壹樣的。”
《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唱了17年。十年動亂期間,田漢受到“四人幫”的迫害,歌詞再也唱不出來了,只能在正式場合演奏國歌的音樂。
粉碎“四人幫”後,有人提出改寫國歌歌詞,理由是“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實”。
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新詞進行曲》。
對於新國歌的歌詞,壹直有不同的意見。壹種觀點認為,新歌詞氣勢磅礴,高度概括,政治性強,有“向著* * *資本主義的明天”等振奮人心的內容。同時,許多同誌認為新歌詞的內容和節奏沒有經過仔細推敲。從文字上看,歌詞平和,缺乏激情和形象,只有幾個口號拼湊在壹起。從韻律上看,新歌詞沒有原來的歌詞那麽平整均勻,有壹種錯落有致的感覺。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清理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深入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根據新的形勢恢復和制定了壹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國家進入新時期,系統地修改1978憲法的工作提上日程。這壹時期,黨和國家糾正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大量冤假錯案。國歌歌詞的原作者田漢被平反。
從1980到1982,修憲委員會收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意見,認為義勇軍進行曲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發了中國人民多年來深入人心的愛國主義精神;建議廢除1978采用的國歌歌詞,恢復1949第壹屆政協會議決定的義勇軍進行曲。同時,建議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會議那樣,做出決議,最終確定國歌。憲法修改委員會壹致同意將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會議決定的《義勇軍進行曲》恢復為國歌。
1982 65438+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國人民國歌的決議,撤銷全國人大3月5日通過的新詞1978,恢復田漢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國人民國歌。
2003年4月和8月,中共中央兩次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各人民團體領導班子發出通知,征求對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意見。安徽、山東、海南、江蘇、陜西等省市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的同誌都提出,國歌是國家象征,建議在憲法中明確規定。黨中央采納了將國歌寫入憲法的建議。在2003年6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中,中國人民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被寫入憲法,並作為修改建議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國人民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