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虧平衡點(銷售量)=固定成本÷每單位計量的貢獻差
BEP=Cf/(p-cu-tu)
平均轉效點
其中:盈虧平衡點的生產和銷售。
cf-固定成本
單位產品銷售價格
單位產品可變成本
tu-單位產品的營業稅及附加
因為單位產品稅和附加費往往是單位產品銷售價格、營業稅和附加費的乘積率,其公式可以表示為:
BEP=Cf/(p(1-r)-cu).
r-營業稅及附加稅率。
按實物單位計算: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單位產品銷售收入-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按金額計算: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1-變動成本/銷售收入)=固定成本/貢獻毛利。
擴展數據
1,盈虧平衡點(簡稱BEP)也叫零利潤點,盈虧平衡點,盈虧平衡點,利潤轉折點。通常指總銷售收入等於總成本(銷售收入線和總成本線的交點)時的產量。有了盈虧平衡點,當銷售收入高於盈虧平衡點時,企業就盈利,否則,企業就虧損。
2.盈虧平衡點可以用銷量來表示,即盈虧平衡點的銷量;也可以用銷售額來表示,即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額。
3.假設利潤為零,利潤為利潤目標,先分別計算原材料采購價格和保利采購價格;然後分別計算產品保本銷售價和保利銷售價。盈虧平衡點的計算。
盈虧平衡點分析
1,盈虧平衡點分析利用成本的固定性和變動性來確定盈利所必須的生產範圍。如果我們能把總成本分成兩類:壹類隨產量變化,另壹類不變,我們就能計算出給定產量的平均單位總成本。半變動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2.但是,當固定成本對不同的產量進行平均時,單位成本的固定成本是不同的,所以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概念只對壹個計算的產值是正確的。
3.因此,從概念上講,將固定成本視為總成本是有益的。扣除可變成本後,總成本必須用凈收入來補償,這樣的經營才能產生利潤。如果扣除可變成本後的凈收入剛好等於總成本,那麽這樣或那樣的銷售水平就叫盈虧平衡點。
4.準確的說,正是因為在銷售過程的這個點上,總的凈收入正好補償了總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低於這個點就會產生虧損,而超過這個點就會產生盈利。壹個簡單的盈虧平衡點結構圖。橫軸代表產量,縱軸代表銷售額或成本。
5.假設銷量與銷量成正比,那麽銷售線就是從原點出發的直線。總成本線與縱軸相交於等於固定成本的點,且隨銷售量的增加呈比例增長趨勢。在盈虧平衡點以上,每賣出壹件產品,利潤與銷售額的比率就會增加。這是因為捐款是固定的,而分攤固定費用的基礎已經擴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盈虧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