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觀經濟變量
(1)利率
現實生活中的利率有很多種,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是最貼近企業經營和人民生活的。目前,我國存貸款利率已經在壹定程度上放開,由中央銀行(人民銀行)控制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基準利率。基準利率的變化顯示了央行的意圖,對商業銀行影響很大。最新的變化是,2007年3月18日,金融機構壹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2.52%上調0.27個百分點至2.79%。壹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從目前的6.12%上調至6.39%;其他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相應調整。
人們普遍認為利率的提高對股票市場有負面影響。首先,存款利率上升使得存款收益率走高,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投資者傾向於將資金從股市撤出進行儲蓄(要明白銀行存款也是安全性高、風險小、收益低的投資);貸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公司的融資成本,增加了償債難度,利潤相應減少;此外,住房貸款利率的上升將使壹些投資者從股市中撤出資金來償還抵押貸款。以上種種原因造成股市資金分流,股市資金供給下降。如果把股票當成產品,對股票的需求就會下降。根據價格和供求關系,推動股價下跌的壓力很大。1993 5月15日和7月11日,央行兩次加息,將上證綜指從1000點打壓到幾百點,股民損失慘重,而5月1996日兩次降息。
但是傳統的利率和股價的關系也要結合經濟周期來分析。3月18日,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上調並沒有讓股市下跌,而是在震蕩盤整中小幅上漲,加息並不能完全扭轉當前蓬勃牛市的大方向。原因在於,在經濟繁榮增長階段,社會需求旺盛,企業利潤快速增長,甚至完全抵消了利率上升帶來的融資成本增加;在繁榮時期,投資者也強烈看好股市,存款利率小幅上調不足以吸引投資者轉向。特別是中國目前處於全球經濟的亮點,約10%的增速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資金總是充足的,小幅加息勢必難以遏制股市的強勢。另壹方面,在日本,當利率在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經濟衰退期間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時,很難重振股票市場。
對於經濟繁榮,壹個國家的居民必須有壹些經驗。當經濟相對不穩定時,加息或降息會起到顯著的負面或正面作用,而當經濟的繁榮或衰退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時,利率的作用就會非常有限。
(2)匯率(人民幣匯率)
匯率對原材料或產品涉及貿易的上市公司影響很大,也會引導國際資金的流向。很多研究者認為,當前中國股市的繁榮離不開人民幣的升值。直觀來看,人民幣升值意味著65438美元+0只能換到更少的人民幣。中國於2006年7月21日宣布匯率制度改革。在此之前,匯率維持在1美元兌8.27人民幣左右。匯率制度改革後,匯率彈性增加,波動幅度也加大。目前人民幣匯率約為1美元兌7.8元人民幣,人民幣升值趨勢持續。
匯率通過貿易渠道影響上市公司股價有幾種情況:
(1)如果公司產品主要銷往海外市場,原材料不依賴進口,當本國貨幣升值時,國內產品價格相對國外產品上漲,不利於國內產品的銷售,而原材料成本不變,企業利潤下降,股價下跌。相反,當匯率貶值時,股價會呈現上升趨勢。
(2)如果公司產品主要銷往國內市場,原材料依賴進口,當本國貨幣升值時,國內產品銷售價格不受影響,而原材料成本下降,利潤上升,股價上漲。反之,匯率貶值,股價就會下跌。
(3)如果公司產品主要銷往國內市場,原材料不依賴進口,那麽匯率對銷售收入和原材料成本的影響相對較小。
(4)如果公司產品主要銷往海外市場,原材料也依賴進口,這其實就是國際貿易中“兩頭在外”的情況。本幣升值會減少產品的銷售收入,但另壹方面,原材料成本也會下降。匯率對利潤的影響趨於相互抵消,匯率的影響相對較小。
(3)控制貨幣供應量/信貸資金法定準備金比率
有三種貨幣供應:M0、M1和M2。M0只包括流通中的現金,M1包括現金和活期存款,M2包括現金、活期存款、儲蓄存款和其他公司存款之和。央行密切關註M1和M2,監測經濟運行。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是間接的,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利率和法定準備金率。法定準備金率是近年來頻繁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法定準備金是央行要求商業銀行存入央行賬戶的資金,其壹定比例的存款即為法定準備金率。這壹比例的提高會減少商業銀行可以放貸的資金量,從而間接控制流向股市的資金總量。需要註意的是,政策並不允許信貸資金直接流入股市,而是考慮壹種情況:在信貸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打算買房的人可以很大程度上依靠房貸,從而將自有資金投入股市。壹旦信貸資金收緊,房貸難以獲得或者貸款少,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多余的資金投入股市,減少了股市的資金總量。每次政府徹查違規資金入市的消息,通常都會導致股市小幅下跌。
(4)通貨膨脹率/利率上升
通貨膨脹率衡量壹個國家物價上漲的程度。通貨膨脹率越高,物價上漲越厲害。通貨膨脹率對股價的影響視情況而定。
(1)溫和穩定的通脹對股價影響不大。如果通貨膨脹在壹定的可容忍範圍內增長,經濟處於繁榮(擴張)階段,產出和就業都持續增長,那麽股價就會持續上漲。
嚴重的通貨膨脹是非常危險的,經濟會嚴重扭曲,貨幣會以每年50%甚至更快的速度貶值。這個時候,人們會為了資金保值而囤貨買房。這可能從兩個方面影響股價:壹是資金流出金融市場,導致股價下跌;二是經濟扭曲和效率低下,壹方面企業無法籌集必要的生產資金,同時原材料、勞務等成本飛漲,使企業經營嚴重受挫,利潤水平下降,甚至破產。
③通貨膨脹期:不是所有的物價和工資都同速變動,即相對物價變動。這種相對價格的變化導致財富和收入的再分配,產出和就業的扭曲,因此壹些公司可能從中獲利,而另壹些公司可能遭受損失。相應的,盈利公司的股票上漲;相反,遭受損失的公司股價下跌。
此外,較高的通脹率通常會引發央行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從而對股市產生不利影響。
2.國內經濟政策
在中國,政府調控股市的政策通常對股票價格有很大影響。壹般來說,政府對股票市場的政策主要包括發展股票市場和規範股票市場。1994年7月底,證監會“三大利好政策”出臺,上證綜指短時間內從300多點漲到1000多點,成交量放大數十倍。1994年9月,政府開始檢查透支行為,將“T 0”結算系統改為“T 1”。上證綜指四個交易日暴跌300點。
最近股市最重要的改革是2005年下半年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長期困擾中國股市最重要的問題是,近三分之二的股份是國有股和法人股而不能流通,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利益不壹致。股權分置改革就是通過對價的方式(可以理解為對流通股股東的補償)讓非流通股流通。首先,這壹政策使得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壹致,實現了與國際股票市場的接軌,從長遠來看對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壹改革也被認為是當前股市走強的重要因素之壹。但在短期內,也要充分考慮非流通股股東(稱為大非流通股和小非)在當前良好的股市形勢下減持的沖動,尤其是對於非流通股比例較大的上市公司。
政府對房地產和債券市場的政策也會影響股市的表現。比如政府認為房地產過熱,采取措施打壓,那麽原本投入房地產的資金就可能轉向股市,從而推高股價。
重要領導人對股市的講話也會反映政府對股市的評價和看法,研究者通常以此為依據預測政府將對股市采取的政策。
國家產業政策也會影響特定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對於國家支持和發展的行業,其股價會被推高,而國家限制的行業則會受到不利影響。比如,國家對交通、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的產品和服務價格進行限制。,這將直接影響公用事業公司的利潤,並使這類公司的股價下跌。
3.國外重大政治和經濟事件
國外重大政治經濟事件都會對當地股市產生影響。美國、歐洲、日本和香港的股票市場對國際市場有重大影響,與中國股票市場有很高的聯動性。2007年2月27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二”。這壹天,上證綜指暴跌268.81點,跌幅8.84%,創2月1996以來單日最大跌幅。深成指跌797點,跌幅9.29%,接近跌停。自中國a股上市以來,全球主要股市的指數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有研究者認為,這是中國股市影響世界股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