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通過銀企合作,銀行可以不動用存款發放貸款,而是通過發行信托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發放給企業。因為信托理財產品屬於銀行的表外資產而非表內資產,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銀行監管部門監管。銀信合作模式:在此前的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會上,劉建議銀監會密切關註“影子銀行”與銀信合作,這將導致高杠桿率。這些機構提供流動性和信貸,就像銀行和保險公司壹樣。他們的工資比銀行和保險公司高,但是他們的風險和成本沒有很好的衡量。通脹持續上升,銀行收緊銀根,中小企業資金饑渴。2011中國金融業的生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資金“跳出”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實體經濟。“影子銀行”逐漸浮出水面。
“影子銀行”是壹個體系,是指委托貸款、信托、小額貸款甚至典當行等遊離於銀行資產負債表之外的借貸平臺,以及“灰色”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影子銀行”野蠻生長,壹個頑強,人民群眾對其需求巨大,為其發展培育土壤;其次,它的“隱形”部分對現有的規章制度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然而,“影子銀行”的規模目前尚無定論。原因之壹是它發展得太快,沒有壹個明確統壹的概念:有人認為融資性擔保不是“影子銀行”,因為其資本本質上是銀行信用;有人認為應將私募股權融資和風險投資納入範圍,也有人建議只統計貸款,忽略股權投資,因為股權投資對信貸的替代作用並不明顯。
SG Research最近在壹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很難估計這種借貸行為的確切規模,但據估計,應該有近3萬億元人民幣(4700億美元)從傳統的商業借貸渠道流向了地下錢莊業務。野村的估計是,中國整體影子銀行貸款規模已經達到8.5萬億元,他們的結論是,市場必須對此予以嚴重關註。“錢太多,銀行放不下”——這和各國出現“影子銀行”是壹個道理。
以民間借貸為例,其蓬勃發展的背景是民間資金的大量沈澱。為了資金的保值增值,除了購買資產,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借貸。
從世界範圍來看,“影子銀行”都源於流動性泛濫,但各國不同的金融環境造成了“影子銀行”形態的分化。
美國金融危機前貨幣寬松,金融創新不斷深化,各種衍生品交易蓬勃發展。“影子銀行”主要交易證券化房地產貸款,因此被指責為危機元兇之壹。
中國的情況不同。在金融管制和資金壟斷下,“影子銀行”資金多投向中小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可以低利率從銀行獲得大額貸款,而中小型民營企業壹般通過“影子銀行”獲得資金,形成金融“雙軌制”。
壹些分析師還認為,影子體系能夠發展壯大,是因為正規金融部門的利率受到嚴格控制,保持在壹個狹窄的區間內。與此同時,擁有過多儲蓄的企業家和其他富人的數量正在增加。當實際存款利率為負時,他們無意將錢存入銀行。目前銀行業面臨的三大主要風險包括防範平臺貸款風險、房地產信貸風險和“影子銀行”風險。在防控“影子銀行”風險方面,要嚴格按照時間表做好銀行與信貸公司合作從表外向表內轉移的工作,加強對“影子銀行”問題的調查研究,做好跟蹤分析。
“影子銀行”業務中有相當壹部分被稱為“銀行的影子”,其好處顯而易見:靈活多變,充滿創新意識,對當地中小企業更了解,能有效解決傳統信貸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記者采訪的壹些機構連續多年壞賬率和賠付率為零。
不過,監管機構也意識到了“影子銀行”的風險,尤其是目前很多公司“掛羊頭賣狗肉”,做起了高利貸生意。今年6月,廈門發生“財政擔保”資金黑洞事件,賬面虧損37億元,已經敲響了警鐘。“影子銀行”和秘密融資渠道的創新工具大大增加了資本流動的動力,進而大大降低了金融緊縮政策收緊貨幣政策的效果。
事實上,監管部門已經開始嘗試解決。201111 10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於進壹步規範銀信合作業務的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年底前將銀信合作業務由表外轉入表內,受存貸比限制。未轉入表內的,信托公司應按10.5%的比例提取風險資本;5月,中國銀監會主席劉在會上表示,要重點防控平臺貸款、房地產信貸和“影子銀行”風險。
但僅靠銀監會很難控制“影子銀行”,很多業態多頭管理。比如典當行、融資租賃歸商務部管,融資擔保歸金融辦、財政部甚至中小企業局管。
央行分析,社會融資總量覆蓋10項,但仍無法覆蓋現實世界資金渠道。不包括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也不包括巨額民間借貸。
“除非進行金融改革,讓銀行有足夠的動力向中小企業放貸,並使貸款多樣化,否則很難降低黑市的重要性和增長。”有專家這樣說。2012 1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中國的信用風險發出警告。“盡管中國銀行業壹直保持較低的不良貸款率,但市場對其信貸質量尤其是小微貸款的擔憂可能會嚴重影響非銀行貸款機構。”GFSR報告顯示,目前,亞洲、中東、拉美國家的賬面價值(PB)與2010的水平相比,都出現了嚴重的下滑,其中中國銀行業的下滑幅度最高,PB最低。
IMF還提醒投資者警惕中國非銀行機構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錯配和道德風險。
根據GFSR報告,中國的“影子銀行”近年來迅速擴張。最近內地經濟放緩,整體信貸受到抑制,但非銀信貸的重要性增加。這使得民營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信貸資源,但也對整個國家的金融穩定提出了挑戰。
IMF數據顯示,從2011開始,信托融資在中國融資結構中大幅增長,從2011第壹季度的不到20%增長到2012第二季度的30%左右。委托貸款也快速增長。在2011的第三季度,該類貸款占全國融資總額的比例高達60%,而在2012的第二季度,上述數字已經逐漸下降到25%左右。
在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中,非正規貸款人是最不透明的,約占全國GDP的6%至8%,主要服務於中小企業。目前,這些企業面臨著較高的信用風險,體現在貸款利率高達20%以上。受中國經濟下滑的影響,這些非正規貸款機構正面臨不良貸款的急劇上升。
“中國的影子銀行是我們更擔心的壹個領域。過去幾年,中國的影子銀行通過各種貸款工具和中介快速增長,這確實是壹種風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人的說法,通過影子銀行提供的貸款總額占中國GDP的40%。當前,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非常重要。影子銀行的出現是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必然結果。作為傳統銀行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服務實體經濟、豐富居民投資渠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壹位業內人士表示,影子銀行風險具有復雜性、隱蔽性、脆弱性、突發性和傳染性,容易誘發系統性風險。
A面:談“影子”的顏色變化
由於影子銀行通常獲得銀行體系不願意或無法發放的“次級信貸”,風險控制能力弱於銀行體系,影子銀行的潛在風險也備受關註。銀河證券(Galaxy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左曾撰文稱,“影子銀行市場的混亂令人擔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也警告說,“影子銀行是中國信貸風險的‘重雷區’。”
b面:逆光飛行
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中壹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曾撰文指出,“影子銀行體系是整個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正規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