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元古代有利帶
重點地區包括蒲河背斜帶、昆明湖背斜帶、風合營背斜帶。
1.蒲河背斜帶
位於河北省北部黨壩凹陷戰略區,屬ⅱ 1型疊加構造單元類型,被中元古界以上的中生界所覆蓋。位於化皮古水庫以西約10km處。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原新區勘探事業部在1994 ~ 1995進行了高精度電法MT面積調查,發現了該構造。
(1)結構特征
根據沿構造的壹條南北向地震測線(圖6-2-3),發現構造南北寬7.5km,南翼地層傾角13,北翼地層傾角10。估算圈閉面積為10km2,閉合範圍為400~500m..
圖6-2-3寬城斷陷地震JB-95-18線地質剖面圖
(根據華北油田,2006年)
(2)生、儲、蓋層特征
烴源巖主要為洪水莊組和下馬嶺組的頁巖,霧迷山組的碳酸鹽巖也可作為有效烴源巖。該區中元古界和古生界保存完好,有三套完整的儲蓋組合,即霧迷山組儲層-洪水莊組生蓋、鐵嶺組生蓋-下馬嶺組生蓋、寒武-奧陶系儲層-石炭-二疊系蓋層。
(3)積累
中侏羅世沈積前,新元古代中期發生擠壓褶皺,構造初具規模。中侏羅世沈積了厚度約1200m的地層,Ro值約為1.0%。烴源巖進入大量生烴階段,這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主要生烴期(圖6-2-4),也是主要的運聚期。屬於ⅱ 1疊加單元二次生烴成藏模式。
(4)保存條件
該區油氣成藏時間早,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期構造活動對該區圈閉造成了壹定程度的破壞。保存條件是古油藏存在的關鍵因素。因為這個地區被侏羅系覆蓋,古生代保存完好,在侏羅系覆蓋區沒有斷至地表的斷層。下馬嶺組泥巖蓋層厚200 ~ 300 m,洪水莊組蓋層厚100 ~ 160 m,有利於保存。
(5)資源的數量
用圈閉法估算的資源量為1147.5×104t。
綜合上述因素分析,蒲河背斜帶具備古油氣藏形成和保存的地質條件,是中元古界的有利勘探區帶。
2.昆明湖背斜帶
它屬於中元古界靖西凹陷的戰略區,是華北油田王醒世於80年代初在地面調查、重力調查和淺層水文鉆探的基礎上發現的壹個背斜構造。
(1)結構特征
昆明湖構造是紅廟嶺-八大處背斜東北端的壹個高點(圖6-2-5,圖6-2-6)。東端與八寶山斷裂呈斜交關系。北至玉泉山-萬壽山,南至少福寺,西至王睿墓,東至海澱沿王睿墓-鐘吾-海澱長軸,向東北方向延伸。巖心由下奧陶統組成,傾角約10,翼部由中奧陶統、石炭-二疊系和下侏羅統組成,北翼傾角45,南翼20-25,西端23-30,東端傾角約165438。
(2)生儲蓋組合
主要烴源巖和蓋層為中元古界洪水莊組和下馬嶺組。中元古代兩套區域性儲蓋組合保存完好(表6-2-22)。
圖6-2-4冀北坳陷平泉地區各層埋深及生烴演化史
圖6-2-5昆明湖背斜元古界頂部構造圖
(據王醒石1988)
(3)積累
烴源巖演化程度較高,上部達到濕氣階段,中下部可能達到甲烷氣階段,主要生烴期為燕山期。燕山期擠壓活動形成構造,油氣運聚成藏。燕山末期構造擡升剝蝕,構造核心二疊系-奧陶系被剝蝕,僅寒武系覆蓋中元古代,油氣藏調整。屬於ⅱ1疊加次生成藏模式。
圖6-2-6昆明湖結構剖面圖
(據王醒石1988)
表6-2-22昆明湖構造薊縣-寒武系生儲蓋組合表
(4)保存條件
由於油氣藏形成於燕山期,形成後經歷了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期的構造活動。壹方面要求背斜保持完整,如果有破頂斷層,油氣無法保存。中新元古代和寒武系蓋層的封閉性決定了保存條件的好壞和蓋層擴散損失的油氣量。所以保存條件是關鍵。作為蓋層,下馬嶺組厚度為200 ~ 300 m,洪水莊組厚度為80 ~ 120 m,上覆中下寒武統的頁巖也可作為次生蓋層。
(5)資源的數量
用圈閉法估算的資源量為5610×104t。
3.馮和營背斜帶
位於中元古代河北中北部戰略區,是華北油田二維地震測線發現的構造。
(1)結構特征
中元古界霧迷山組頂部圈閉面積20km2,振幅200(北高點)~400m(南高點),高點埋深3000m(圖6-2-7)。該構造已完鉆京101井,井深4000米,井底為霧迷山組。井位偏離背斜主高點,比高點低400米左右,鉆井過程中無明顯油氣顯示。
(2)生儲蓋組合
烴源巖包括中元古界霧迷山組、洪水莊組和下馬嶺組。
主要蓋層為寒武系阜軍山組、毛莊組、徐莊組之上的壹套淺海泥坪頁巖夾泥灰巖,厚度大於200米,可與下伏的阜軍山組白雲巖、青白口井兒峪組灰巖、長隆山組砂巖形成1套儲蓋組合。下馬嶺組的頁巖烴源巖、下伏的鐵嶺組儲層和洪水莊組的烴源巖和蓋層構成了壹個完整的二次生儲蓋組合。霧迷山組生儲層和上覆的洪水莊組生蓋層構成第三套生儲蓋組合。京101井鉆遇的新元古代主要烴源巖自上而下依次為下馬嶺組、鐵嶺組、洪水莊組和霧迷山組上部。烴源巖分別為200m、350m、100m和500m,有機碳含量分別為0.49%和0.365438。
(3)積累
背斜最早形成於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燕山運動進壹步加強。此後,長期隆起和侵蝕。喜馬拉雅中元古代埋深超過8000米,進入二次生烴階段。此時構造已經形成,油氣可以通過相鄰的儲層和斷層進入圈閉。屬於I型疊加次生成藏模式(圖6-2-8)。
圖6-2-7河北省中北部霧迷山組頂部構造圖
(根據華北油田,2006年)
圖6-2-8風合營中元古界成藏模式
(4)二次生烴
馮和營構造較完整,儲蓋組合發育。由於燕山末期隆升強烈,油氣成藏有賴於喜馬拉雅期的二次生烴,所以主要控制因素是喜馬拉雅期的二次生烴。通過模擬計算,中元古代喜馬拉雅期生烴強度可達(70 ~ 120) × 104t/km2,二次生烴條件良好。
(5)資源的數量
用圈閉法估算的資源量為2040×104t。
(2)古生代有利區帶
1.王官屯段鼻帶
王官屯段鼻狀帶屬於古生界黃驊南部戰略區,是壹個I型疊加單元。位於黃驊坳陷中南部,滄東坳陷與燕山坳陷(古近紀-新近紀)之間,與孔店隆起、孔西鼻狀背斜、孔72斷鼻壹起構成孔店構造帶。孔店構造帶共發現古生界工業油流井1口(孔古3井),古生界工業油流井1口(孔古4井),產水井2口(孔古1井和孔古71井),見3口井(孔古72井和關古1井)。位於構造東北部的關142井中生界儲層伴生氣δ13C1較重,為-33‰~-32‰,煤成氣含量較高。
(1)結構和演化特征
王官屯潛山構造位於孔店構造帶的西南端,是壹個依附於孔東斷裂的背斜構造。構造形成較早,為凹中長古構造。構造走向西北,埋深4350米,圈閉面積28平方公裏,振幅400米(圖6-2-9)。
圖6-2-9王官屯潛山構造圖
(據大港油田1994)
王官屯構造形成於燕山晚期,是壹個較為完整的背斜構造。晚白堊世-古新世時期,整個隆起遭受剝蝕,構造頂部中生界大部分被剝蝕,翼部有較完整的三疊系和中下侏羅統。始新世,古地形西低東高,背斜圈閉幅度減小。到漸新世,崆峒斷層開始發育,上升板塊強烈翹起,王官屯構造東北翼隆起,圈閉幅度進壹步減小。雖然振幅減小了,但目前的結構振幅仍然很大。
(2)生儲蓋組合
古生代烴源巖厚度大,富含有機質。兩套區域性儲層為二疊系上石盒子組、下石盒子組砂巖和奧陶系頂部風化殼。石炭-二疊紀蓋層較厚。二疊系石千峰組和三疊系泥巖總厚度為652米(關古1井),可作為石炭-二疊系的直接蓋層。石炭系厚約250米,可作為奧陶系蓋層。雖然在構造高部位有幾條斷層切割,但這些斷層斷距短,發育時間短,壹般不劃分石炭-二疊系。
(3)積累
新生代構造活動對早期形成的圈閉進行了調整,但形態齊全,聚集了大量油氣,構造形成期與油氣運移相匹配(圖6-2-10)。屬於I型疊加二次生烴成藏模式。
(4)烴源巖條件
根據烴源巖條件分析,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強度大,古生代大於200×104t/km2,但供烴面積相對較小,圈閉充滿度可能較小,圈閉法估算的資源量可能偏大。
圖6-2-1王官屯潛山成藏模式
(5)資源的數量
根據該區圈閉面積估算天然氣資源量為659.0×108m3。
2.衛城-劉文潛山帶
位於東濮凹陷中央隆起帶北部,是壹個ⅱ-4疊合單元。這個地區已經鉆了七口探井。除谷瑋1井和谷瑋2井外,其余5口井油氣顯示良好。溫孤2井石炭-二疊系天然氣組分碳同位素甲烷值為-29.6‰;乙烷-24.3‰,丙烷-21.4‰,丁烷-25.7‰,稀有氣體He3/He4比值為0.889×10-7,Ar40/Ar36同位素值為1411.83。
(1)結構和演化特征
受聞喜-未夕斷裂控制,地層總體向東傾斜,頂面寬闊平緩,面積120km2。局部有文明寨、衛城、劉文潛山三個構造,分別呈斷鼻、半背斜、斷背斜形態,其中劉文潛山構造面積最大(圖6-2-11)。潛山上覆地層完整,立體覆蓋,結構落實。
潛山帶發育於古近紀,是新生代繼承性凹陷隆起。東濮凹陷在新近紀以整體坳陷為主,該構造也停止了運動。
圖6-2-11衛城-劉文潛山帶構造圖
(根據中原油田,2002年)
(2)生儲蓋組合
石炭-二疊系可形成三種成藏組合:自生自儲、古生界中儲和古生界新儲。寒武-奧陶系可以形成石炭-二疊系烴源巖、寒武-奧陶系儲層和石炭-二疊系蓋層組合。
(3)積累
東濮凹陷燕山期缺乏二次生烴,喜馬拉雅期是二次生烴高峰,與構造形成相匹配。屬於ⅱ-4疊加次生成藏模式(附圖6-2-12)。
圖6-2-12劉文古生界成藏模式
(4)儲層物性和側向封堵
由於該區為斷層背斜,斷距大的斷塊圈閉,古生界和古近系橫向接觸,要求橫向封閉條件好。根據文23井、2井和衛79-9井的分析,古近系前的油氣可以在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聚集。
古生界二次生烴時間晚,油氣充註也晚,成巖作用時間長,古生界儲層物性決定油氣富集。
(5)資源的數量
根據該區圈閉面積估算天然氣資源量為574.9×108m3,根據運聚系數法估算天然氣資源量為0.3×108t (330×108m3)。
3.堂邑背斜構造帶
屬於古生代臨清坳陷的戰略區,堂邑隆起帶屬於ⅱ1型疊加類型,莘縣、冠縣凹陷和二級臺階屬於ⅰ型疊加類型。
堂邑構造帶位於臨清坳陷東部,東接莘縣凹陷,西接冠縣凹陷。它由北部的高唐、康莊和堂邑構造組成。
高唐、、唐義構造帶已鉆8口井,分別為康古1,2,4,塘沽1,4,華4,新3,塘沽5。有6口井顯示油氣,其中康古1井在奧陶系頂部風化殼中顯示7層油跡灰巖,厚度為7.3m。取出巖心,比重0.887,顯示漏油。該層測試產水42.22m3/d,位於東二階的高古4井於3月6日常規測試4514 ~ 4525m,從4mm油嘴測試出天然氣2039m3/d,油2.04t/d。壓裂後最高日產天然氣2.1×104m3,累計生產凝析油30.18t。
(1)結構和演化特征
包括康莊、康莊北、康莊南、堂邑、堂邑東、堂邑南等六個半背斜或斷塊。圈閉面積大,振幅高,總圈閉面積183km2(Tg2)。主要圈閉為康莊、唐義和唐義南,圈閉面積分別為30km2、56km2和70km2,***156km2。其中主要圈閉有康莊、唐依、南唐依三個,圈閉面積30 ~ 70km2,幅度分別為400m、1300m、900m。形態上均為半背斜或破碎背斜(表6-2-23)。
燕山期,堂邑隆起已具壹定規模,古近紀是該構造的主要形成階段。構造兩側發育兩個臺階,地層傾向兩側,順向斷層發育。
(2)生儲蓋組合
有兩套良好的烴源巖:寒武-奧陶系和石炭-二疊系。儲層為奧陶系頂部古風化殼和石炭-二疊系砂巖。前者物性好,後者物性差。孔隙度壹般為3.6% ~ 4.3%,滲透率壹般為(0.01 ~ 0.02) × 10-3 μ m2。石炭-二疊系下部約300米的含煤地層是奧陶系的良好蓋層,二疊-三疊系有砂泥巖互層段,是二疊系儲層的區域性蓋層。
表6-2-23堂邑構造帶圈閉要素表
(3)積累和關鍵因素
以高古4井為例,生儲蓋組合發育,蓋層好,儲層差。主要成藏期為喜馬拉雅期,屬於I型疊加二次生烴成藏模式。
高古4井圈閉位於堂邑潛山帶東部第二臺階,為斷鼻構造(附圖6-2-13、附圖6-2-14)。姜店凹陷古生界烴源巖具有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的條件。石炭-二疊系砂巖致密,低孔低滲,原生孔隙不發育,主要為次生溶孔和微裂縫。符曉河區域蓋層在該區廣泛分布,厚度約200米,泥巖比例高達70%。
圖6-2-13康莊-江店Tg構造圖
圖6-2-14高古4井儲層剖面圖
斷層的側向封閉性是成藏的關鍵。古生界斷層發育,但大多發源於中生界或沙四段-孔店組,止於中生界或沙四段-孔店組,與古近紀以來產生的斷層不相通。二次生烴高峰是從館陶組到現在,此時古斷裂系統已經停止活動,斷層的封閉性取決於斷層兩側的地層巖性。高古4井是受逆斷層控制的斷塊圈閉。其中,NE向斷層的兩個板塊之間的距離為400m,使得目的層段上升板塊的奎山-萬山段砂巖與下降板塊中生界下部對接。高古4井區中生界砂巖發育,尤其是下部砂巖單層厚度大,巖性粗,物性相對較好,不利於側向封堵,導致高古4井奎山-萬山段沒有厚層砂巖聚集。
在隆起的高處,古生代也遭受了壹些侵蝕。堂邑東西向斷層距離大,超過1000m,斷層系統發育,蓋層和斷層的側向封閉性非常重要。
唐義隆起東西兩側的莘縣、冠縣凹陷古生界烴源巖埋藏較深。烴源巖厚,石炭-二疊系暗色泥巖壹般大於100米,煤層大於100米..莘縣凹陷奧陶系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強度為(40 ~ 80) × 104 t/km2,石炭-二疊紀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強度為(50 ~ 100) × 104 t/km2,二者之和為(90 ~ 104 t/km2。而冠縣凹陷喜山期二次生烴強度小於100×104t/km2,不利於油氣成藏。
(4)資源的數量
圈閉法估算唐依凸起天然氣資源量為575.4×108m3。
4.唐莊-馬場潛山帶
它屬於東濮凹陷的戰略區域,是壹個ⅱ-4疊合單元。
目前,該區已有馬古1、2、5、6、11、開33、馬3、17、21、50等多口探井鉆至古生界,多口井在奧陶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氣顯示,其中馬古5、馬3、馬3、馬5、馬5、馬3、馬3、馬5、馬5、馬5、馬5、
(1)結構和演化特征
許繼-馬場-三春集是壹條南北走向的基底古隆起帶,被馬場斷裂和三春集斷裂劃分為許繼、馬場和三春集構造,唐莊-馬場地區自南向北發育馬古6、馬古5、馬古16、馬古11等4個局部構造(圖6馬場構造整體為東南傾的鼻狀構造,長約65438+)
該構造帶為古近紀繼承性隆起,地層向東傾斜,兩側發育深凹。
(2)生儲蓋組合
主要烴源巖為石炭-二疊系煤系,熱演化程度高,東、西鄰深凹,具備二次生烴條件。
潛山長期遭受剝蝕,儲層遭受溶蝕改造,縫洞發育,具有良好的儲集條件。蓋層為石炭-二疊系,側向蓋層為石炭-二疊系和沙四、沙三段。
圖6-2-15馬場地區Tg反射層結構圖
(根據中原油田,2002年)
(3)積累
奧陶系碳酸鹽巖和風化殼可通過斷層與石炭系-二疊系含煤地層大面積直接接觸,具有捕捉煤成氣的良好條件,有利於古生界古儲層氣藏的形成(圖6-2-16)。
(4)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
本區生烴較早,寒武-奧陶紀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小於10×104t/km2,石炭-二疊紀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為(40 ~ 80 )× 104t/km2。
圖6-2-16馬廠構造油氣聚集模式圖
(5)資源的數量
根據圈閉法,估算天然氣資源量為883.5×108m3。
5.四村店-碼頭斷塊構造帶
四村店-碼頭斷塊構造帶屬於冀中、冀東北戰略區,是壹個I型疊加單元。位於武清凹陷西部大孟莊凹陷東部(附圖6-2-17、附圖6-2-18),有利勘探面積450km2。目前該凹陷已鉆6口井,但只有蘇50井鉆遇奧陶系,奧陶系裸眼測試日產天然氣超過500m3,其余5口井均鉆遇中生界和古近系。
(1)結構和演化特征
潛山是壹座北東向展布的傾斜斷塊山,西受大孟莊斷裂控制,東受四村店斷裂控制,由石炭-二疊系、奧陶系及更老地層組成。前山斷裂是控制山體的主要斷裂,東部殘留中生界,西部無中生界。該構造在古近紀開始形成。潛山奧陶系高點埋深6300m,封閉範圍700m,封閉面積80km2。二疊系圈閉高點埋深5500m,振幅500m,閉合面積31km2。
(2)生儲蓋組合
圖6-2-17四村店潛山YC-91.5測線構造剖面圖
石炭-二疊系是古近系的主要烴源巖,有兩套主力儲層(奧陶系碳酸鹽巖和二疊系石盒子組砂巖)和多套蓋層,構成了多種類型的生儲蓋組合,包括上生下儲組合和自生自儲組合。石炭-二疊系殘余厚度700 ~ 900 m,處於幹氣二次生烴階段。發育奧陶系碳酸鹽巖和二疊系石盒子組砂巖兩套儲層,主要為次生孔隙和溶蝕形成的構造裂縫。四村店潛山奧陶系碳酸鹽巖被下二疊統石炭系本溪組-山西組煤系地層覆蓋,厚度300~400m,主要為泥巖、鋁質泥巖和煤層,可作為直接蓋層。二疊系石盒子組砂巖儲層有石千峰組泥巖蓋層,厚度超過100m
圖6-2-18武清凹陷前古近系綜合地質圖
(據華北油田,編譯繪制)
(3)積累
在潛山西側,古近系沙河街組三段和沙河街組上段烴源巖與潛山油藏對接。暗色泥巖發育,封閉能力強。古近紀末潛山成型(圖6-2-19)。此時,大孟莊凹陷石炭-二疊系頂部埋深已達5000多米(潛山西側)。具備二次生烴條件。目前,古近系沙河街組三段至沙河街組四段烴源巖埋深已達6000m以上,已進入大量生氣階段,成藏期為喜馬拉雅晚期。屬於I型疊加次生成藏模式。
圖6-2-19冀中坳陷北部構造發育剖面圖
(4)側向封堵
潛山形成於中生代末,固定於古近紀末,其構造形成於生烴高峰期之前。喜馬拉雅期二次生烴強度大於250×104t/km2,生烴條件非常好。沙河街組三段與沙河街組上段相連,側向封堵是關鍵。
(5)資源的數量
根據圈閉法,估算天然氣資源量為2103.5×108m3。
(3)中生代有利帶
1.三界堡-青龍臺潛山構造帶
它屬於遼河東部凹陷的戰略區,是壹個ⅱ2型疊合單元。位於遼河東部斷層潛山構造帶中北部,東西寬3 ~ 5公裏,南北長50公裏,勘探面積200平方公裏。
從已鉆至中生界的井的油氣顯示來看,除龍1外,其余各井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氣顯示,尤其是街3井在2046.4 ~ 2009.4 m井段,4mm油嘴日產氣3500m3;2046年4月至2028.2 m井段,38mm油嘴日產氣6290m3,產少量輕油,為中生界油氣藏。
(1)結構和演化特征
三界堡-青龍臺斷層背斜帶* * *由5個高點組成,圈閉面積63.8 km2,閉合度500m,埋深3100m(圖6-2-20,圖6-2-21,表6-2-24),地層較淺。
三界堡-青龍臺斷裂背斜帶在古近紀開始發育,東營期是其主要形成期。
(2)生、儲、蓋層特征
中生界梨樹溝組暗色泥巖在三界堡-青龍臺斷裂構造帶頂部較薄,為100 ~ 200m,在房身泡構造附近厚度約為600m,累計厚度可占該層80%以上。根據王詵1井分析,梨樹溝組烴源巖為I-II 1幹酪根。
儲層主要為梨樹溝組砂巖儲層、小嶺組火山巖儲層和奧陶系灰巖儲層。其中,梨樹溝組砂巖儲層為主要含油氣儲層,砂巖累計厚度壹般在20-90m之間,單層厚度壹般在0.5-5m之間。解3井遇到奧陶系,缺少石炭-二疊系,溶洞發育。根據王詵1井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19區塊巖心物性分析,孔隙度2.8% ~ 7.4%,平均4.43%,最小滲透率為1×10-3μm2,壹般為(3 ~ 9 )× 10-。
蓋層有兩種類型:泥巖和火山巖。街3井揭露侏羅系小東溝組為紅色粉砂質泥巖和泥質粉砂巖,厚323米,直接覆蓋奧陶系。上部為下白堊統梨樹溝組,以湖相暗色泥巖為主。街3井鉆井厚207米,是東部凹陷的主要烴源巖和良好的蓋層。
(3)積累
油氣藏受構造控制,是斷塊和斷層背斜油氣藏。在構造的高部位,巖石易破碎,裂縫發育,可形成油氣藏的富集帶。由於該構造形成較早,新生代是主要的生烴和成藏期,位於該帶下部的街3井產油,表明中生界油氣藏條件較好。屬於ⅱ2疊加型初次成藏模式。
(4)側向封堵
中生界烴源條件、儲層條件和封閉條件都很好,斷層的側向封閉性決定了圈閉的有效性。
(5)資源的數量
圈閉法估算的石油資源量為2590.3×104t。
2.燕南構造帶
它屬於遼河東部凹陷的戰略區,是壹個ⅱ2型疊合單元。位於遼海東部凹陷葵花島油田東部海域5m水深線附近,勘探面積約200km2。
圖6-2-20三界堡地區奧陶系頂部構造圖
(根據遼河油田,2002年)
圖6-2-21三界堡地區成藏模式
表6-2-24三界堡-青龍臺地區圈閉綜合評價表
(據馮念中1988)
目前已鉆三口井,分別為雁南1、2、101。其中,雁南1和2在館陶組、中生界和古生界均見熒光或油跡,在館陶組獲得稠油油層,勘探潛力巨大(表6-2-25
表6-2-25雁南地區鉆井分層數據表單位:米
(據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1)結構和演化特征
燕南構造帶是夾在燕南斷裂和燕東斷裂之間的地壘帶(圖6-2-22,圖6-2-23)。地下室整體形狀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多串珠狀鼻丘。其中北山頭規模最大,埋深最淺,形制完整;而南山頭規模小,埋藏深,被眾多次級斷層切割,形態復雜。自南向北發育4個復合圈閉,3號和4號圈閉尚未鉆遇(表6-2-26)。
圖6-2-22雁南地區1020地震測線解釋剖面圖
(根據遼河油田,2002年)
燕南構造帶從古近紀開始發育,構造頂部新生代沈積較少,為繼承性隆起。
(2)生、儲、蓋層特征
烴源巖主要為中生界梨樹溝組暗色泥巖,分布廣,厚度大,富含有機質,生烴強度大於200×104t/km2。儲層包括館陶組碎屑巖、中生界火山巖和古生界灰巖。中生代火山巖以安山巖為主,裂縫不發育,而古生代碳酸鹽巖儲層物性較好。根據雁南1井巖心觀察,存在多條寬1 ~ 3 mm、長5 ~ 10 cm的大裂縫,小裂縫較為普遍。中生界大套火成巖致密,能有效覆蓋下伏油氣,成為該區古生界碳酸鹽巖的良好蓋層。
(3)積累
該構造形成較早,主要生烴期和成藏期為新生代,屬於ⅱ 2疊置初次生烴成藏模式。
(4)關鍵因素:生烴條件。
由於圈閉完整,成藏期晚,生烴條件成為油氣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該區生烴強度為(100 ~ 200) × 104 t/km2,但生烴中心面積較小,供烴條件決定了該區的富集程度。
(5)資源的數量
圈閉法估算的石油資源量為2732.4×104t。
圖6-2-23燕南地區中生界構造圖
表6-2-26圈閉要素及資源表
(據遼河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