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余的詩是什麽?

余的詩是什麽?

《文化之旅》是余的代表作。《文化之旅》以余走訪全國各地的文化遺址為線索,以深刻的思想和有力的語言揭示中國的文化內涵,追問歷史和人生的深層意義。《文化之旅》向讀者展示了余深厚的文史知識、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壹個全新的範例。

山居筆記1995

《山居筆記》的寫作始於1992年,完成於1994年,歷時兩年多。為了寫這本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停止了工作,所以這兩年很純粹,幾乎是全身心投入。花這麽多時間寫十壹篇文章效率很低,但是作者的寫作是和考察掛鉤的,寫的很多地方都要去壹遍又壹遍,所以起不來快。有壹次,為了核對海南島壹處古跡的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封信和詢問都未能得到準確的答復,只好又去了壹次。這種做法如果是基於經濟上的得失,那就是荒謬的,但是文章中還有其他的得失,也就是所謂的“知其得失”,從治學的嚴謹態度就可以看出來。

嚴寒的河流

霜降河1999

書中包含了關於友情、名譽、流言、嫉妒、善良、年齡等方面的經典。這些作品風格質樸自然,文筆簡潔流暢,充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社會現實和真實人性的深入思考。

千禧年的嘆息,2000年

千禧年的嘆息

本文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年之旅”越野車徒步四萬公裏的經歷。

在《千年之旅》的結尾,作者寫下了這樣壹段話:“四個月的冒險,每天都在錯過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看,我們連著幾萬公裏的腳。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此,那裏所有的冷暖痛苦,都會迅速傳導到我的心裏。”

旅行者沒有邊界。

過客無邊2001年

《旅人無國界》記錄了作者在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的旅途中的所有感受,是壹本考察西方文明的散文集。

清晨的雨

聽著清晨的雨聲2001年

《聽清晨的雨》包含了《年輕人的閱讀》、《尋找文化場景》、《壹個王朝的背影》、《遙遠的聲音》、《最後的歷程》、《人生最後的智慧》等文章。

借我壹生

借給我我的生活,2004

借我壹條命

它是余向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庭的許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期“大揭露”“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用平淡而真實的記憶譜寫了壹部文學作品。

“我壹直不贊成處於創作過程中的藝術家過於激動,但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經常淚流滿面。”——余

壹個承諾

笛子在哪裏?2004

中國的歷史上充滿了金戈馬鐵,但如果妳仔細聽,它還回響著胡笳。但後壹種聲音太軟太輕,往往被人遺忘。被遺忘,歷史變得激烈而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是昆曲的笛聲,這種笛聲讓中國人著迷了兩百年。在《笛聲在哪裏》中,余仍以其壹貫的文化視角和散文風格關註著另壹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文化。余說,早在12年前就開始籌備《笛子在哪裏》了。當時,《文化之旅》尚未進入臺灣省,於赴臺的壹系列活動都是以昆曲學者的身份接待的。

尋找中國

尋找中國,2008

縱觀《尋找中國》這本書,沒有多少溢美之詞和華麗詞藻,卻有許多睿智之言和壹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余很少對景點進行具體的描寫,但往往是用筆壹轉,人為地構造出壹幅豐富而深邃的人文畫卷,然後進入壹段直白的詠嘆,再配合世界的氣勢,散發出對中國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它為每壹位讀者詮釋了中華文化的恢弘和黃河文明的興衰,使讀者被文章的情感所感染,不自覺地接受作者的心聲,從而以全新的姿態思考人生和未來。

於先生的新版《文化大百科全書》共分六卷。關於中國的前兩本書《尋找中國》和《感動地球》發行。

摩擦大地

摩擦地球,2008

摩擦大地

《搓地球》這本書選取了《文化之旅》和《山居筆記》中的壹些著名章節,但每壹篇都經過了作者本人的精心修改。在書的後半部分,第壹次發表了關於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生態的文章。全書23萬字。

從此,余所有的文化散文作品都以這套書的正文和書名為準,以前的版本都不再刊印,以免誤導讀者。

問余

問余,2009

余先生十余年來壹直以親身冒險的方式考察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其成果通過電視和書籍對全球華人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本書的出處是於老師。

《問余》的封面

在鳳凰衛視主辦的文化討論節目《秋雨》中。然而,在主持《秋雨》之後,虞丘先生並沒有急於推出相關書籍的改編版,而是花了兩年時間,幾乎是逐字逐句地精心改進和再創作,才鄭重推出這本書。

於老師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東方和中國不同時代的文化精髓,同時結合文化和電視媒體的傳播力量,極大地激發讀者探索中國古老文明的欲望。

我等不及了。

我等不及了,2010

我等不及了。

余在《我等不及了》的開頭解釋了寫這本書的初衷:“七年前,我寫了記憶文學《借我壹命》。沒想到,這本書出版後,引發了很多長輩、親戚、同事、鄰居的回憶熱潮。他們不停地給我指出需要補充和改正的地方。甚至壹些我以前不認識的讀者也拐彎抹角地給我提供了各種參考資料。壹位教授嚴厲批評了《借我壹命》。他說‘什麽人生啊,妳和妳老婆這十幾年的經歷最驚心動魄,但妳明顯擔心太多,寫不清楚。’他的批評很對。中國文學不應該回避眼前的苦難,因為這不僅僅是它自己的經歷。寫下來才發現,真實比文學更文學。"

余說:“很多和我有關的人都死了。我真的很想和他們說話,不管他們聽不聽得見。於是就有了我面前的這本書——《我等不及了。"

《迫不及待》以平靜的語氣敘述家族歷史。曾祖父和曾祖父從浙江慈溪出發,到海邊旅遊。祖父、祖母、外祖母、父親、母親、月經、叔伯、“我”和他的妻子馬蘭,眾多家族人物的壹生,在近百年歷史的光影中跌宕起伏;表哥壹生和舅舅在文革中的死,折射出的是畸形時代的畸形命運,平靜的敘事中蘊含著悲劇性的集體抗爭。余說,這是壹部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是壹部深入靈魂的“中國讀本”。它告訴讀者,在妳出生之前,妳的父輩們有過怎樣的心路歷程,這種心路歷程是如何滲透到今天,成為妳的生活背景的。

《我等不及了》是余逐字逐句寫出來的,所以他很珍惜地稱之為“純手寫的記憶文學”。余說:“也許這個陌生的名字能引起讀者的想象:壹個上了年紀的人拿著壹支筆,思考、書寫、塗抹、修改、抄寫,然後撕掉幾頁手稿,貼上壹張剪紙。這種很原始的‘手工書寫’和‘記憶’二字聯系在壹起,真的很貼切。"

從北京大學到臺大

《中華文化四十七課:從北大到臺大》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於先生在北大待了整整壹年。

壹些文史哲藝術系的學生有壹門中國文化史的課程。它不同於大學裏標準化的文化史課程,只討論壹個現代人應該為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保留多少記憶。這本書用壹種新穎的形式來解讀中國文化,那就是課堂討論的形式,加上課後與學生的“閃題”和“閃答”,讓這本書豐富多彩,條理清晰。對於中國文化史的故事,這本書不是壹般的按部就班的講,而是以點帶面。對於早期文明中特別強烈的文化亮點,在余先生看來,它沈澱了中國文化的精神靈魂,重點在它;對於後期那些漫長的歷史走廊,他們走得很快。這是壹部於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史,也是壹部充滿強烈色彩感的中國文化史。余先生用他的博學和情感,把他的文化記憶傳遞給了中國人民,把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中最完整、最燦爛的中華文化保留了下來,敲響了世界文明的鐘聲。《中華文化四十七課:從北大到臺大》繁體版於2010年在臺灣省出版,在華語世界引起轟動。

  • 上一篇:有人知道濟南的名企嗎?最好有辦公電話,像濟南百事。
  • 下一篇:中國建築遠東環球集團有限公司收購遠東環球。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