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郁南縣經濟

郁南縣經濟

20世紀80年代,雲南工業由縣辦工業、鎮村(公社)工業和個體工業組成,經濟成分以國有和集體所有制為主。與此同時,城鄉發展聯合產業是國有或集體企業。1984以來,該縣加快改革步伐,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壹系列政策對產業進行“休養生息”,引進國外產品進入產業,為產業註入新的活力,工業生產躍上新臺階。各種經濟類型的工業齊頭並進,各種體制的工業增產。1984年工業產值突破1億元,實現了“六五”期間產值翻番的戰略目標。從65438到0985,獨立核算的工業產值和利潤增長在肇慶地區各縣中排名第壹。同年第二次工業普查後,工業經濟總量規模明顯擴大,發展水平明顯提高。1988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237家,其中鄉級及以上306家,從業人員22288人。工業總產值301.35萬元(不含村級及以下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

90年代初,我們發展和扶持機械、電池、電線電纜、制藥、玻璃等行業,突出科技創新,實施品牌戰略,調整產品結構。與此同時,我們吸引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1995年末,全縣共有工業企業和生產單位3214個,從業人員35889人。工業增加值總額為59201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33%,按可比價格計算為1985。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占主導地位。工業總產值為255725.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5高出1.02.68倍。工業經濟實力進壹步增強。壹些重要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已居全市前列。

1995年,全縣鄉級以上工業企業產品出口交貨值58866.3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85年的5.91%上升到23.03%;制造業出口交貨值56388.7萬元,占產品出口交貨值的95.79%;原材料及初級礦產品出口交貨值2477.6萬元。

90年代中期以來,加快組建集團企業,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支持個體私營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局面。1997期間,除縣工業系統少數企業外,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日趨困難,部分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下崗職工不斷增加。65438年至0998年,縣委、縣政府采取多種改革形式,以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進行企業改革。通過引進外資,啟動民間資本,爭取國有資產,盤活現有資本,該縣工業逐步實施結構調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業生產逐步走出低谷,大幅增長。截至2000年底,全縣共有30多個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其中超億元企業4家,千萬元以上企業16家。電池、電線電纜、建材、制藥、食品、林產化工、機械、竹木制品等支柱產業初步形成,成為全國著名的電池及電池機械、液力耦合器生產企業。年末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03994萬元(1990不變價,下同),其中工業總產值29904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4%;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404296萬元,稅收4599萬元。郁南縣的名牌產品有液力偶合器、“西江牌”味精、“梅穎牌”環糊精等。有海鷗牌幹鮮木薯粉、三角牌塑料線、三角牌編織線、雙環牌水泥、555牌電池、奧力牌電池等名優產品,清開靈、乳癖消、血栓通被列為國家保護產品。1979以來,郁南縣進行了壹系列農村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壹家大公司、兩家大公司”的模式,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下簡稱“聯產承包”)為主體的雙層經營體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擁有土地的使用權和自主經營權,可以按照市場需求和價值規律進行生產,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壹生產模式,由山地向山地調整優化農(林)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2000年,松香基地保持7.33萬公頃,木薯種植面積5.23萬公頃,肉桂發展到2.43萬公頃,竹筍發展到0.48萬公頃,水果發展到1.91.000萬公頃,蠶桑發展到0.1.1.000萬公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肉類的需求增加,養殖業發展迅速。當年全縣生豬存欄165600頭,“三鳥”(雞鴨鵝)17309頭,水產品產量14231噸。在農產品流通方面,要突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購統銷”體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拓寬流通渠道,搞活農產品流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做好以產後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讓農民直接進入流通領域,把小生產和大市場連接起來。在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面,突破地區和行業界限,引導和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壹部分輸出到外地,壹部分在當地城鎮就業經商,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全縣(含縣內外)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18851在1978,占當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4%,其中16251在當地鄉鎮企業就業,占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輸出2600人,占比13.79%。2000年,轉移到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有108450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5%,其中向縣外輸出73473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0.6%,占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7.75%。

農村實行“統包統分”後,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也存在經營分散、管理滯後、科技化和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對此,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社會化服務,引導和組織農民走產業化道路。1995,南江南部山區“三高”(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示範區創建;1996 165438+10月,大灣鎮聯合廣東石聞食品集團成立大灣禽業有限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實行壹條龍服務,帶領農戶養雞致富。此後,各縣和部分重點鎮成立了水果、肉桂、蠶桑等專業協會,采取“協會+農戶”的模式,在科技推廣、標準化生產、產後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強指導和服務。在協會的帶動下,湧現出壹批養殖專業大戶,成為產業化經營的主力軍。2000年,全縣初步形成沙糖桔、無核黃皮、蠶桑、養雞四大農業經濟走廊。

改革開放在經營體制、產業結構、產品流通、勞動力使用等方面取得突破,理順了農村生產關系,解放了生產力,推廣應用了科學技術,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200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654.38+00494.9萬元(654.38+0990不變價),農民人均純收入3346元,人均糧食產量467公斤。20世紀80年代以來,郁南縣貫徹《森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林業“三定”(即穩定林權;劃定丘陵地帶、責任之山、合作之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的方針,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1980至2000年,全縣造林面積12210000公頃,其中非公有制造林面積85200公頃,占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的65%。1986至2000年,全縣森林資源穩步增長,建成木材、松香、肉桂、水果、竹筍等五大林產品生產基地。

1986年,縣委、縣政府下發了《關於全黨動員,五年奮戰,綠化雲安大地,全民參與造林綠化消滅荒山的決定》。1992提前兩年實現綠化達標。全縣林業用地種植率97.93%,綠化率83.52%,森林覆蓋率60.6%,道路綠化率86.7%,省道97.31%,縣城綠化率31.68%,公共綠化率67 * * *。1993至2000年,連續七年未發生重大山火,該縣被國家林業局評為“1998至2000年全國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全縣有林面積1.31.6萬公頃,綠化率94%,森林覆蓋率66.9%,其中林分面積9.99萬公頃。已劃定公益林3.77萬公頃,占全縣森林面積的30.76%。商品林9.34萬公頃,活立木424.62萬立方米。林業產值654.38+022.74萬元(654.38+0990不變價)。

  • 上一篇:影響化學發展的十大歷史事件
  • 下一篇:如何看公司的財務報表?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