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維修兵做起
袁強小時候赤腳走在田埂上。每次聽到飛機的轟鳴聲,他總會停下來擡頭看看,等到看不見了,再回頭。
每次有電影隊來大隊放映,他總是喜歡戰爭題材的電影,尤其崇拜高大威猛、英姿颯爽的軍人形象。
20世紀70年代初,“當兵熱”席卷全國。剛剛高中畢業的袁強懷著對英雄的向往報名參軍了。
1973年底,袁強來到濟南軍區空軍某部,成為壹名維修兵。他說,維修兵的職責是保障飛行員的發射操作,做好飛機的維修保養工作。
船員沒有海軍帥,也沒有陸軍壯;同樣是空軍,卻沒有了受寵飛行員的身份,沒有了導彈部隊的神秘光環,沒有了雷達兵的孤獨,是壹群幾乎被遺忘的人。飛行過程中,維修兵要提前兩三個小時坐著拖拉機進入場地,做好壹切準備。
袁強每天早上四五點鐘進入機場,為飛機做飛行前的準備,然後在飛行結束後做飛行後的檢查。如果是最後壹班飛機,淩晨1點下班是有可能的。從來就沒有正常的休息日,休息就應該值班。因為妳永遠不知道戰爭什麽時候會到來,所以士兵必須時刻準備著。
盡管袁強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要與艱苦的工作環境作鬥爭,但他從未想過要偷懶。
袁強說,飛機系統良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飛機和汽車不壹樣,汽車出了故障可以在地面拋錨,飛機不可能在空中拋錨,所以必須做到萬無壹失。維修工作壹方面掌握著國家的巨額財產,另壹方面也掌握著戰友們的寶貴生命。當妳看到妳維護的飛機在藍天上飛行時,妳會感到非常自豪和光榮。
從喜歡機械,到熱愛裝備,再到保障戰備訓練和戰友的生命安全,袁強逐漸感到責任重大。兩年後,他成功晉級,被組織推薦到航校學習。經過壹年的刻苦學習,他順利完成了從技工到機械師、從戰士到幹部的轉變。1983年4月,袁強成為他們單位最年輕的維修組長。
袁強說,起初他接觸到了第壹代飛機,即殲5和殲6。
上世紀80年代初,袁強經歷了空軍對殲7、殲8等第二代武器裝備的改裝過程,但他的地位更多的是壹個保障者和執行者。因此,當時的袁強絕不會想到,主持空軍某部、改裝第三代武器裝備的重任會落到他的肩上。
袁強告訴我們,第壹代殲5和殲6的原型機是前蘇聯的米格-17和米格-19,而第二代殲7的原型機是米格-21,殲8是在了解米格-21的基礎上研制的。兩代機型差別不大。
組織改裝J -10戰鬥機。
2013年,空軍八壹飛行表演隊在第十壹屆莫斯科國際航展上進行了精彩的表演。表演機是我國新壹代主力戰機之壹,由我國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這支飛行表演隊是由袁強組建的。
J -10戰鬥機的戰鬥力標誌著我國空軍裝備進入了壹個新的水平。2009年,時任北京軍區空軍裝備部部長的袁強受命組織北空J -10戰鬥機的改裝工作。
袁強說,在很多方面和要求上,與過去的二代計算機相比,它的內容和技術水平更高,甚至它的壹些結構和工作原理,包括壹些系統的組成,都不是傳統的二代計算機原有的概念。
如何組織訓練和保障,是袁強改裝新型三代戰機面臨的第壹個問題。
袁強說,在改裝初期,只有8架飛機,幾十名飛行員參與改裝。就像司機有車才能培訓壹樣,20個司機可以得到10輛車,兩個人可以得到壹輛車。妳想弄5輛車,20個司機,都弄不到。飛機也是如此。
而且問題還不止這些,頻繁的機械故障更是讓袁強傷透了腦筋。
袁強說有許多早期的失敗。往往飛回來就檢查有故障,有時候還會飛。壹架、兩架甚至三架飛機壞了,三架壞了,剩下五架,兩架壞了,剩下六架,對改裝訓練影響很大。壹向冷靜自信的袁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袁強說,那段時間,我經常通宵加班,以確保飛機處於良好狀態,第二天可以拉出來登機。
J -10的改裝任務周期是壹年,在此期間,袁強和他的團隊吃了很多苦。好在在研發單位的努力下,困難壹點點被克服。然而,在袁強高興之前,另壹個問題出現了。
袁強說,那個單位的老機場跑道基本完工,該單位要重建。當時飛機數量從原來的8架逐漸增加到12架,後來又增加到18架。
返建是指飛機改裝訓練結束後,在規定時間內從訓練場返回部隊。雖然這是改造過程的收尾環節,但恰恰是這個環節,袁強再次遇到了困難。
袁強說,這18架飛機相當於18輛汽車。每架飛機都要狀態良好,汽車容易做到,飛機難。許多飛機缺少設備,其中壹些缺少發動機。所以要保證完全有保障,也就是能100%無故障升空。
飛機飛行壹段時間後,發動機會返廠維修,當時的維修時間正好和返廠施工沖突。袁強說,在上級的支持下,發動機在部署後及時組裝,同時飛機過去暴露的壹些故障也全部排除。
2009年6月5438+10月5日是復工的日子。
經過無數次的考驗和漫長的等待,這壹天,袁強懸了整整壹年的心終於落了地。
18飛機的啟動是成功的。作為帶隊改裝的組織者,袁強看到了這壹幕,可以說,他內心的喜悅無法用語言表達。
袁強說,空軍八壹飛行表演隊的隊徽,現在妳看是六架飛機。原計劃是五個,現在變成了六個。六個也是實際八壹飛行表演隊的飛行表演。有這個編隊,後面襯托著地球,預示著我們空軍八壹飛行表演隊將走向世界。
為自己是南通人而自豪
盡管離開家鄉已經40年了,袁強壹直牽掛著他的親人和家鄉的發展。
采訪中,袁強深情地回憶起家鄉的點點滴滴。他說他家鄉的水系很發達。閔溝連著壹條橫河,橫河連著壹條大河,大河連著大海,這是近代實業家張謇設計的。小時候,他經常和玩伴壹起在河裏釣魚蝦。
家鄉有關心幫助他的同學,有對他很好的老師...雖然那些都是那麽遙遠,但從將軍微笑的眼神中不難看出他是那麽的想家,對家鄉的眷戀。
2012年8月,袁強回到家鄉,考察了南通江海電容器有限公司、江蘇通達電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蘇蛟龍重工集團,參加了“軍民融合,創新發展”座談會,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袁強說,他壹直以身為南通人而自豪。接受中央電視臺七套《軍旅生活》欄目采訪。他第壹句話就說:“我叫袁強,江蘇南通人。”
家鄉的水土,家鄉的人文,造就了袁強寬厚、坦誠、謙虛、睿智的性格。
空軍裝備部研究室主任白說,部長是從壹名軍人成長為將軍的。當他看到壹個士兵在唱歌時,他非常高興。有時候到了部隊,他親自上陣,指揮戰士唱歌。
空軍裝備部辦公室副主任嚴振源說,部長平時工作標準高,要求嚴。他看起來火冒三丈,說話聲音很大,給人的感覺是壹個很嚴厲的首長,但其實部長私底下還是很細膩很有愛心的。
空軍航空博物館館長周洪亮說,他熟悉維修工作和士兵的日常生活。他們有相同的話題。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中,他放棄了部長、將軍的身份,回到了當年當兵的狀態,和大家壹起生活、工作。
記者來到袁強的辦公室采訪他。在他的書桌上,有壹架我國研制的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戰鬥機模型,向我們展示了將軍的遠大誌向。
袁強說,他壹直把空軍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視為神聖使命,把保衛祖國的藍天安全作為畢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