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位於雲貴高原中部,紅河水系與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嶺上,陸地跨度東經100 o35 ' ~ 101o 48 ',北緯24O30' ~ 25O15 '。東鄰祿豐縣,南接雙柏縣,西接南華、景東縣,北接牟定縣。境內東西長93公裏,南北長82公裏。楚雄市人民政府駐地鹿城,位於昆(明)村(鎮)公路上,距雲南省會昆明162km,西距大理178km。
[歷史演變]
漢代楚雄屬宜州郡,蜀漢、西晉屬滇郡。晉獻康三年(338),土司魏初在鄂魯修築土城,這是楚雄城市建設的開端。東晉屬建都郡,隋朝屬周坤,唐朝屬蘭洲,南詔屬東農節。宋代白鹿原隸屬魏初府,元朝在魏初縣設立李俶道。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升為魏初,轄富民、靜樂兩縣。元二十壹年(公元1284),廢二郡,復魏初郡。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楚雄縣,劃歸楚雄州。民國三年(1914)改府為縣。1949年2月9日,楚雄全境解放,1950年10月25日,楚雄縣人民政府成立。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2月,1986,1,國務院批準楚雄為B類開放城市。
[行政區劃]
2002年底,楚雄轄鹿城鎮、永安鎮、冬瓜鎮、六合鎮、紫溪鎮、東華鎮、伍茲鎮、雲龍鎮、富民鎮、蒼嶺鎮、三街鎮、樹苴鄉、八角鎮、鐘山鎮、大過口鄉、壹次鄉、大集鄉、新村鎮、西社路鄉。全市總面積4433平方公裏,耕地36.2萬畝,其中水田19.6萬畝,旱地16.6萬畝。
[人口和國籍]
2002年底,楚雄市總人口為484283人,其中女性233869人,占總人口的48.3%。非農業人口136067,占28.1%;農業人口348216人,占71.9%;少數民族108328人,占22.4%;彜族92415人,占19.1%。
[自然概況]
楚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斜葫蘆狀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峰是西舍路哀牢山脈的小月粉山,海拔2916米。最低點在梨舍河、易家拉河、石羊河交匯處,海拔691米,鹿城中心海拔1.773米。楚雄山都屬於哀牢山系東麓支脈的殘脈,基本呈西北和東南走向。
楚雄有兩大水系:紅河和金沙江。紅河水系在城市西南穿越梨舍河,為元江上遊,發源於大理州巍山縣,經南華縣進入。其支流有馬龍河、三界河、白衣河、吳潔河、伊舍河、碧雞河、子雄河。龍川河是金沙江水系楚雄市壩區的主要河流,發源於華南的天神堂,自西向東,進入陸河,經牟定、元謀兩縣進入金沙江。主要支流有紫甸河、西京河、何謙河、寨子河、青龍河和蒼嶺河。全國紅河水系徑流面積3228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76%;中國金沙江水系徑流面積1092平方公裏,占24%。全市年平均降水量39.6億立方米,徑流量9.3億立方米,地下水量3.2億立方米。2002年的年降水量為1213.5毫米..中國水電理論儲量24.4萬千瓦,可開發容量23.8萬千瓦。潞城花果山礦泉水和石堅礦泉水含有遊離二氧化碳、偏矽酸等化合物,還有鍶、鋰、鋅等21微量元素,日可采量250噸。
楚雄市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幹夏濕。地處高原,地形復雜,高差大。具有“壹山分四季,天差地別”的氣候特征。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幹濕季節分明,雨熱同季;冬春季日照充足,霜期短,降水少;2002年的年平均溫度為65438±06.7攝氏度
土地主要是紫色土、水稻土、紅壤和黃棕壤。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 ~ 2300米的東壩區,占國土面積的32.4%。水稻土占耕地面積的62%;紅壤占26.1%;黃棕壤分布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寒區,土層較厚,占8%。
中國的礦產資源儲量有煤、油頁巖、金、銅、鉛、鋅和石灰石。褐煤儲量8870萬噸,無煙煤儲量654.38+09.93萬噸。油頁巖儲量654.38+0.22萬噸,鉛鋅礦儲量87萬噸。石灰石分布廣泛,此外還有處士(大理石)和石棉。常見木本植物40多種,草本植物20多種,牛肝菌、松茸等食用菌30多種,野生中草藥640多種。其中野生三七、天麻、茯苓、五味子、小棕包等56種。發現野生動物519種,其中兩棲動物29種,爬行動物56種,鳥類329種,哺乳動物105種。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64種,包括美洲山雞和銀雉。哀牢山是位於城市西南部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茂密,人跡罕至,有1,480多種珍稀植物,460種鳥類和動物,46種兩棲爬行動物,26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被列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是森林生態研究基地之壹。
【綜合實力】
2002年,楚雄實施“農業富民、工商業強市”戰略,發展城市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強市場培育和規範管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培育發展天然藥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特色旅遊業、冶金和機械制造業,城市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增強。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6.46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26654.38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1.373億元,增長8.5%。第壹、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3%、66.3%和30.4%。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壹、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4.8:55.6:29.6調整為13.1:57.6:29.3,產業結構強化鞏固為“231”型。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8%提高到39%,提高了4.2個百分點。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按GDP計算)15839元/人,比上年增加1451元。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按上年100計算,下同)為97.2%,比上年下降2.8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家庭設備及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衣著分別下降3.1、2.5、1.4。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98.3%,比上年下降65438±0.7個百分點。其中,中西藥品、化妝品和服裝分別比上年下降6.4、7.4和65438±0.7個百分點。稅收穩步增長,全市稅收(不含楚雄卷煙廠稅)31853萬元,比上年增長3.5%。努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拉動全市經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7623萬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831萬元,下降2.7%;更新改造投資23047萬元,增長1.8倍;房地產投資13370萬元,增長9.7%;其他投資65,438+065,438+0809萬元,增長66.8%。全年固定資產增加87887萬元,比上年增長8.4%。勞動就業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到296654.38+0.8萬人,比上年增加0.1.8萬人,其中: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41.8萬人;個體私營從業人員30400人,比上年增加3700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市* * *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600.65萬元,81萬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9790人,比上年增長10%;養老保險基金61.08萬元,比上年增長4.7%;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4837人,比上年增長3.2%,保險基金征繳達到1.71.5萬元;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1.474人,比上年增長3.5%,保險基金征繳達到6075萬元,比上年增長1%。
[旅遊]
旅遊資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有紫溪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彜族十月陽歷文化園、額祿公園、靈秀湖、楚雄博物館等旅遊區(度假村)。明清時期,這裏曾是滇西的佛教聖地。現在是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紫溪山距離市區15公裏。這裏有參天大樹和古藤,草坪郁郁蔥蔥。有古杏、古茶、雲南木蓮、猴歡喜、巴豆藤等元代古樹名木,有三尖杉、香果樹等國。其景區“紫溪園”風景秀麗,與山下的彜寨、苗寨田園風光相映成趣。“明池”煙波浩渺,莽莽森林,才真旺姆成群;“紫頂寺”寺廟輝煌;響水清瀑如簾,香果樹搖曳;“寂靜的寺廟”寺廟的遺跡被深埋在森林中;寨林古道有楊總派大師的佛塔;《紫伊稀齋》葫蘆笙、羊皮鼓、篝火歡歌,欣賞《梅葛》古韻。彜族十月陽歷文化園有“壹海壹瀑四坊六村八區”的景觀;另壹件春秋戰國時期城南萬家壩出土的銅鼓。800年前,大理文物保護者明功德的紀念碑,蒼嶺出土的中生代恐龍足跡,明代的文廟、雁塔、西陵宮、興隆寺,雲龍古州的南安民居,構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以紫溪山為重點的景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家樂”等旅遊市場管理進壹步規範。2002年,* * *接待國內遊客641.2萬人次,接待境外遊客626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8.6%和下降1%。旅遊總收入22098萬元,比上年增長25.7%。其中旅遊外匯收入11.6萬美元。
[社會事業]
教育蓬勃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城市高中和初中教育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年末,轄區有高等學校1所,專任教師315人,在校學生2198人。各類中專學校5所,專任教師510人,在校學生6020人;普通中學28所,專任教師1206人,學生23132人。小學187所,專任教師2151人,學生44067人。全年市級財政教育支出8256萬元,比上年增長32.8%。社區醫療和急救中心的服務繼續改善。全市有營業執照的醫療衛生機構312家,其中醫院28家。擁有床位2011張,衛生技術人員3333人,註冊醫師和助理醫師1129人。年末全市總人口484283人,比上年增加3903人,增長0.8%,其中:農業人口348216人,占總人口的71.9%;非農業人口為136067,占總人口的28.1%。轄區職工人數41.80萬人,其中國有集體單位職工3.67萬人。全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13332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國有企業16602元,增長25.7%;機構12204元,同比增加13%;行政機關12330元,增長8.9%。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7847元,比上年增長10.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9%;農民人均純收入1986元,比上年增長4.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1元,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6.9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2.2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加3.3平方米和1.9平方米。154村(居)委會通公路。153村(居)委會通電。238名退役士兵安置任務圓滿完成,安置率達到100%。全年為957名重點優撫對象建立醫保基金76萬元,解決了革命英烈“看病難”問題。爭取救災獎金181.9萬元,解決41.20戶1.6萬人的糧食困難;撥付受災房屋恢復重建資金1.072萬元,使895戶3759人的4475間受災房屋得到恢復重建,發放禦寒衣物1.833套,禦寒棉被760床。全市鄉鎮實現了敬老院化,登記收養孤兒棄嬰8名,建立楚雄希望托養中心,接收新棄嬰7名醫院寄養。完成了鹿城鎮8個綜合社區的劃分和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