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有企業黨建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國有企業的不斷改制和發展,特別是在產權多元化的趨勢下,企業黨建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壹是黨建工作有所軟化。有的企業認為抓黨建要以經濟利益為主要著力點,有時間抓,沒時間放,沒精力抓黨建,基礎設施薄弱;有的企業組織活動沒有資金、場所、設備和內容,活動難以開展;壹些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員工思想渙散緩慢,組織功能弱化,黨員作用難以發揮,優秀青年待見,黨員培養發展出現斷層,甚至出現多年不發展黨員的現象;有的企業行政領導兼任黨委(支部)書記,主抓生產經營,對黨建工作既無經驗又無精力,組織意識不強;有的企業不召開黨委(支部)會、董事會,主要領導說了算,組織瀕臨癱瘓;壹些企業黨務幹部不享受政治職稱待遇,報酬明顯低於同級管理人員,造成壹些優秀黨務人才流失,甚至從事黨務工作的幹部不安心、不敬業;壹些企業進行了重組,精簡了機構,分流了人員。黨組織和黨務工作者成為重點,黨的幹部“兼職”“業余”問題凸顯。
二是組織功能弱化。黨的基層組織要在國有企業中發揮政治核心作用,黨員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但企業改制後,尤其是企業性質發生變化後,企業只註重在“做大做強”上做文章,而不願意在黨建上下功夫。有的認為企業要以經濟利益為重,黨建工作要從屬於經濟建設,黨組織成了企業的附屬機構,黨建工作變得“短板”了;有的認為企業重大問題應由董事會決定,忽視組織的存在,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領導分工負責制難以實現,黨委(支部)職能變得“單薄”;有的認為企業重視黨建與管理沖突,重生產輕黨建,黨課教育難以落實,黨內活動難以開展,黨組織變得“虛”了;有人認為企業設立組織就要設崗,政治工作是虛的,經濟效益是實的,黨建工作變“多”了,等等。這些消極思想和模糊認識的存在,容易導致黨政關系不順暢、組織功能弱化、黨建工作不力等問題。黨委、董事會、經理層關系不和諧,黨建工作“虛”,政務“實”。黨組織搞“軟”工作,管理部門創收是“硬”指標,組織活動和行政管理夾在中間,組織很難參與決策。
第三,黨性觀念淡化。隨著國有企業的逐步發展和改制力度的加大,下崗分流、自謀出路的流動黨員和退休黨員日益增多,教育管理難度加大。壹些企業,特別是困難企業,因為教育經費和場地的限制,很難組織活動;根據下崗職工在黨員中的分布,壹些企業動員他們將組織關系轉移到他們在黨員中的居住地。但由於企業黨組織與街道、社區黨組織缺乏協調和銜接,部分街道、社區不願意接收。
“外籍黨員”;部分企業黨員分流後,農民工所在地不確定,流動性大,黨組織難以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壹些企業下崗職工分流為黨員外出務工長期不與組織聯系,黨組織難以管理;部分企業黨員下崗職工分流後,思想認識有偏差,對組織失去信心,黨性不強,不願意參加活動。部分企業組織部門教育管理滯後,組織設置調整不及時,導致下崗職工分流和退休。黨員沒有“家”,成了“三無”黨員。
四是簡化處理問題。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由於部分黨員崗位調整,個人利益發生變化,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關系下崗職工個人生活的重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群眾聚集上訪,給企業和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有的企業管理人員實行年薪制,從幾萬元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不等,而壹線員工工資低,收入差距拉大;有的企業改制重組或變相參股,國有資產流失,職工下崗;有的企業重要崗位任人唯親,裙帶關系復雜,利用職務之便謀取利益;壹些企業在重大項目招標、大額資金使用、大宗材料采購、產品銷售等重大問題上“個人決策”。,從而導致腐敗等。,職工對此反映很大。
二、主要對策
(壹)不斷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充分發揮組織領導作用。國有企業壹般都有黨組織、董事會、經理層等領導機構。作為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國有企業,黨組織不是行政領導的核心,而是政治領導的核心,起著總攬全局、指揮全局、引航引航的作用。沒有組織的把關和監督,很容易形成“壹言堂”、“壹人說了算”,領導班子就握不緊拳頭,擰不了繩。因此,要建立健全組織架構,合理配置班子成員和黨務人員,把政治覺悟高、黨性強、思想品德純、自我形象好的幹部配置到黨務部門。黨組織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做到活動有場所、經費有保障、組織有規律、形式多樣,增強員工歸屬感和使命感,激發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做大做強企業。建立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定期組織,多方溝通,加強團結,增進友誼,提高組織領導和班子團結協作能力;堅持民主生活會制度,定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幫助班子成員查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見,加強黨內監督,不斷增強班子凝聚力。堅持黨組織“三會壹課”制度,使黨員管理經常化、規範化、制度化,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員素質。落實黨員對企業重大問題決策和生產經營活動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確保黨員始終在組織的管理和監督下認真履行黨員權利和義務。及時發現和樹立先進典型,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2)不斷強化國有企業的組織功能,充分發揮其政治核心作用。國企黨組織不同於地方政府組織,地方政府組織是組織領導的核心,而國企黨組織是政治領導的核心,這是由黨的執政地位和國企的產權性質決定的。因此,國有企業黨組織應重視黨組織與董事會的關系,在重大問題決策中發揮“參與者”的作用;處理好黨組織和管理者的關系,在決策執行中發揮“監督者”的作用;處理好企業內部各種利益集團的關系,發揮黨群部門的“協調者”功能;處理好黨組織和群眾組織的關系,發揮政治核心的“領袖”作用。國有企業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關鍵:壹是管好方向。國有企業相當壹部分黨組織書記由董事長、總經理或經理兼任,是行政上的最高領導。在組織生活中,他又是壹個秘書,要管好方向、掌好舵,擔負起在企業貫徹黨的基本綱領、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基本政策的責任,在重大問題上做好政治性、指導性決策。二是管理思想。隨著國企改制發展,員工身份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思想更加活躍,上訪人數增多。書記要領導黨群部門,負責員工的思想穩定,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和員工的素質建設。三是管理培訓。黨群部門要負責企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營造吸引、培養和留住優秀人才的“軟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和智力保障。第四是管理協調。負責協調企業各方利益,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協調各方力量,化解利益沖突,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3)不斷加強國有企業黨員管理,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國有企業黨員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是下崗職工分流黨員和退黨黨員。有些黨員還沒有找到新工作,在家待業,難以管理;有的就地打零工,工作不固定,流動性大,難以掌握;有的是個體戶當老板,幹個體,對原單位生氣,不好溝通;有的去外地,長期外出打工,不太好聯系;有的退休黨員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活動組織不好;有些退休人員在黨員中異地居住,長期沒有聯系,黨費不好收。要加強對這些黨員的管理,充分發揮黨員的領導作用,首先要做好黨員的管理和準備。剛剛步入黨員行列的黨員,精力充沛,熱情高漲,朝氣蓬勃,善於管理。只要加強教育訓練,提高思想覺悟,加深對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就壹定能健康成長,做出應有的成績。第二,要對黨員進行在職管理。在職黨員是企業的主體,是企業先進性的代表。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青年文明號”、“青年崗位能手”、“巾幗示範崗”等崗位,創先爭優,發揮示範作用。三是管理黨員。因為待崗的黨員容易產生“沒人管”“沒人要”的思想,黨員不肯管、單位不想管的問題比較突出。要管理好黨員,就要設身處地,經常走訪,建立相應檔案,在思想上幫助他們,在組織上關心他們,在生活上照顧他們,積極為他們推薦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四是管理流動黨員。流動黨員由於時間、地點、職業的不確定性,流動性大,利益不受單位約束,始終處於“流動”狀態,思想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黨員外出時間、地點、職業相對固定,所去單位黨組織健全的,組織關系介紹信要轉到所去單位黨組織;黨員流動所在單位黨組織不健全的,組織關系應當轉移到單位所在地街道、社區黨組織。在異地自主創業、定居、培訓和出國學習連續時間不超過6個月的,可由當地黨組織出具黨員證明信,交所在單位黨組織;外出6個月以上,暫時無法開組織關系介紹信的,應到所在單位黨支部領取《流動黨員活動證》。廣泛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讓流動黨員在異地有個“家”,真正感受到組織的關懷。第五,要關心退休黨員。退休黨員年齡大,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員照顧。有的投靠子女,異地居住。有的老人身體虛弱,行動不便,無法參與組織生活;有些人生活困難,不能按時交納黨費。對黨員退養和下崗流動人員實行社區管理;加強企業黨建與社區黨建的協調配合,街道、社區居委會要主動接納流動黨員,履行教育管理職責,黨組織要經常到他們家中走訪,及時了解黨員生活狀況,在思想、生活、學習上給予幫助,讓他們在精神上感受到黨的溫暖。
(4)不斷增強國有企業的處理能力,充分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企業黨組織形象好不好,黨員形象對不對,關鍵看黨內民主監督作用強不強。另壹方面,組織辦事能力弱,形象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發揮不出來。第壹,要加強反腐敗工作。要通過企業改制、機制轉換、制度規範、管理創新,建立健全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良好機制。二是增強民主監督意識。充分發揮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營銷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機關和基層單位成立由各行各業普通黨員兼任的民主監督小組,全面實行民主監督,尊重職工黨員在企業發展中的首創精神,采取有效的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引導和動員職工黨員真正成為在《公司法》、《勞動法》、《工會法》法律框架下的企業改革發展。三是提高扶貧能力。密切關註貧困職工、下崗職工、老、弱、病、殘、遺屬等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努力給予精神慰藉、情感關懷和生活照顧。四是加強員工技能培訓。籌集培訓經費、建立培訓基地、加強人員培訓、組織技能考核等措施。,向下崗職工發布和傳遞就業信息,幫助他們提高競爭力,使他們能夠競爭就業,增加在崗收入,適應轉崗,下崗創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