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財政部發布的兩個內部控制試行規定和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獨立審計準則第1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僅提供了內部控制建立、完善和評價的原則,但其方向性、可操作性、普及性和可評價性不足。導致內部控制和審計的有效性存在以下問題:1)部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近年來,我們的審計人員在對東北、西北地區十余家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有效性進行測試時,發現有超過35%的企業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沒有掌握壹些關鍵控制點,導致整個鏈條的中斷或短板漏洞的出現,從而導致內部控制在實際運行中出現問題。2)內控制度設計完善,但執行不力,主要是領導對內控的認識不足,對員工的重視不夠。內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有效執行更為重要。執行不力,再完善的設計體系也只能是壹紙空文。在對部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進行測試的過程中,發現有25%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完善,但沒有得到認真執行或執行不力,導致內部控制在實際運行中出現問題。3)審計監督的有效性不夠。有些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但控制制度的實際執行缺乏審計監督或監督不力。壹些企業不重視審計機構的設置,審計的職能和作用有限。他們長期不委托審計人員進行合規性測試,使得系統實施的有效性缺乏驗證。4)缺乏跟蹤審計,審計意見不能落實到位。內控審計在發現制度缺陷,提出改進建議,出具審計報告後,將其束之高閣。明年再檢查同壹個單位,發現原來的問題依然存在。原因是審計結果沒有合並。
正視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應該引起企業管理層和審計人員的註意。內控越嚴越好。只有有效的內部控制才是最好的。對於企業來說,內部控制應該是有效的。這裏的有效性要求企業內部控制能夠有效地防止錯誤和舞弊的發生,產生效率和效益。壹個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必須保證以下三個目標和實現:壹是運營的效果和效率(運營目標);第二,財務和管理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時性(面向信息的目標);第三,遵守現有法律法規(合規目標)。這三個目標滿足不同的需求,它們相互交叉,相互制約。因此,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應該是相互協調的,決不能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約作用,又要有協調機制,促進整體功能。
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改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
內部控制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建設和實施,也影響著企業的經營和整體戰略措施。加強和改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企業管理主要有兩種類型:壹種是企業與股東之間的利益分配,股東有權將企業的經營權委托給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高層管理者應從股東的利益出發,使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達到最佳;另壹類是企業的股東和高級管理人員,他們應該履行對股東的承諾,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良好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是實現企業管理目標的重要保證。
建立重大風險預警機制
加強業務活動層面的風險評估。全面實施企業主要業務風險評估,建立統壹完整的企業經營活動重要風險數據庫。
執行風險管理報告制度
建立自上而下的重大風險評估和報告機制,積極推動風險管理文化的培育,確定控制重點,實現重大風險的動態管理。
風險報告最重要的任務有兩個:壹是加強投資審計。審計是投資決策前的最後壹道程序,因為投資決策的結束意味著投資項目的結束和建設項目的啟動。因此,加強對項目決策的審計約束,保證投資決策的正確性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註重決策風險規避。企業投資項目與其他長期投資建設項目的最大區別在於其高風險性。這種風險來源於投資項目各種內外部因素的不確定性。建立風險評估管理機制將成為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壹。
建立統壹的管理體系
企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好的管理制度有助於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完善,有助於內控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通過這樣的管理系統,企業內部員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明確自己的職責,加強自我管理,及時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需要的信息,這樣他們的工作狀態就不會放松,從而使員工更好地參與到工作中,進而更好地規劃管理體系。
有效監督企業內部控制機制。
很多大企業有豐富的規章制度,但有些早已落後於時代,很多好的制度沒有被容納進去。對於上述情況,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檢查機制,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根本無法得到很好的執行。今天的監督檢查機制要以身作則,註重自我監督檢查。各級管理者也要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重視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有效運用內部控制制度,不斷提高內部控制機制的管理水平,減少各類風險的發生。
(劉芳:黃石傑德萬達金卡有限公司;彭益謙:恒力企業管理(杭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