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講過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但是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有必要再講壹遍。我們看到的最常見的數據是原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2001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中所說的中國中小企業數量為3980萬家。另壹個版本是由國家信息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聯合調查的。
調查顯示,到2001年末,中國有2930萬家中小企業。此外,有媒體報道稱,“在工商登記註冊的中小企業,中國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達到2000多萬家。”在大量的文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壹段引言:“根據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的最新統計,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為11萬。”此外,原國家經貿委副主任張誌剛曾說,中國的中小企業在過去兩年裏已經超過800萬家。國家工商總局也公布了中國的企業數量是800萬家。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01年末,全國共有法人單位510.7萬戶,其中法人單位302.6萬戶。
2004年經濟普查後,我們了解到,在鄉鎮企業數量萎縮,數百萬已經關門但沒有工商年檢的企業被剔除後,中國只有325萬家企業。在壹個654.38+0.3億人口的大國,每千人只有2.5家企業,47%的勞動力在中小企業就業,是上世紀50年代韓國、中國和臺灣省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的壹半。統計局普查數據顯示,1998的企業法人有262.8萬戶,2004年為325萬戶。1999至2004年期間,企業法人僅增加62.2萬戶,每年僅增加65438+萬戶企業法人。
2004年的普查結果顯示,在按登記類型分組的325萬家法人企業中,私營企業總數為654.38+0.98萬家,占全部法人企業的665.438+0%。與2006年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同口徑數據5438+0相比,2004年末私營企業增加65.8萬戶,增長49.7%。2004年,我國私營企業數量為36565438+1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47.5%。這兩組數據反差很大。主要原因是統計中沒有剔除未關停年檢的企業,報告是正確的。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的公司制企業數量增長非常緩慢,國有和集體企業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關閉,外資和非國有集體企業的註冊增長率也在下降。此外,工商總局和經濟普查的個體戶數量差異很大。同時,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個體戶39265438+6000戶,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04年末為2351000戶。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1999有31.6萬個體工商戶,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的個體工商戶從1999到2004年減少了770萬個,年均減少654.38+0.28萬個。從整體上看,由於政府有關部門對企業和個體戶的預算外收費和罰款大幅增加,矛盾、重疊、多重、惡意的執法檢查過多,企業和個體戶對政府有關部門和公務員的隱性調研成本大幅增加,能夠增加就業的企業數量日益緩慢,個體戶大量倒閉,成為近年來的壹種經濟現象。國家工商總局最近公布2005年內資企業350萬家,比上年減少301萬,正好證明了這壹現象。
在這壹點上,筆者認為,國綜、勞動、教育、工商、統計等部門應該多向中央領導反映實際困難,如實反映工作成績,堅決不能虛報成績。比如勞動部門,不管減稅降費,不管審批登記,都不能強制黨政機關和企業增加就業,為什麽能說幾萬人就能就業?如果教育部門“生產供應”大學生,是否需要大學生是黨政機構和企業的事,黨政機構要精簡,機構要改革,創業嚴重不足,企業成長緩慢,大量個體戶關門。為什麽可以說畢業生就業率能達到主觀決定的某壹水平?特別是原國家經貿委說全國有4000萬家中小企業,比普查時多了13倍!按照世界規律,壹個企業容納10人就業,就有4億人在中小企業就業。也許中國自己的勞動力不夠,需要從國外引進勞動力。如果據此決策,不需要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而是應該停止創業,減少就業需求,避免大量外來勞動力湧入。這不是很可笑嗎?統計數據和虛報數據是國家和人民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