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張麗娟
感覺現在沒有國資背景,不要輕易試水新能源汽車。
以前我會關註互聯網有哪些投資人進場,BAT這樣的汽車圈資金流向會引起業界關註。現在,我也會看看這些新生力量背後有沒有國資的身影。
近日,從科技創新板日報獲悉,威馬汽車在科技創新板的上市進程已正式啟動,將有可能成為首家登陸科技創新板的新勢力汽車企業。
另壹個大新聞是,又有壹家新的車企宣布開始IPO籌備,計劃明年上市。今年汽車圈真熱鬧,造車新勢力上市的消息此起彼伏。就是我們可能有點不熟悉的天際線車。
當然誰有錢誰說了算。Skycar最近完成了超過50億元的新壹輪融資。據Sky透露,此輪投資包括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和大型國有銀行,資金將用於後續新車型研發、智能制造、銷售渠道和服務體系建設、品牌營銷推廣等。
據悉,本輪融資前,天空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股東中,還有上海國資、長沙國資、興業證券等國資背景的投資方。
這並不是天際線第壹次接受外部輸血。去年4月完成由上海電氣領投的超20億元A輪融資。上海電氣是中國裝備制造業最大的企業集團之壹,隸屬於上海市國資委。
在這壹點上,不言而喻,兩家車企都有壹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雙方雇主都出現了“國家隊”。
威馬就不用說了,前不久威馬公布的100億融資中,“國家隊”領投,創造了國內造車新勢力最大單輪融資,壹時間刷爆了朋友圈。
天空汽車,雖然總融資規模低於新造車頭部企業,入局稍慢,但在剛剛結束的北京車展上還是獲得了不少關註。
當我經過Sky Car的展臺時,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記得他們當時在合作《神雕俠侶2》(壹款手遊),整個展臺的畫風比較次要。他們量產的智能車ME7的五個大屏,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2020年,新造汽車賽道重新洗牌,Skycar從0到1邁過量產門檻,正式開始帶著首款產品ME7接受用戶檢驗。它頑強的生命力令人欽佩。
車展之後,我越來越覺得今年是造車新勢力的分水嶺,很多造車新勢力已經宣告“死亡”。這個時候,Skycar還能逆勢融資。它確實有兩把刷子。而且有了國資的加持,前路更加明朗。
天際線的未來不確定,但有壹個趨勢是天際線融資以來真正被發明出來的,那就是國有資產頻繁進入造車新勢力。
去年以來,汽車市場整體處於疲軟狀態,但相比之下,汽車行業出現了壹批熱衷於捆綁地方政府和國有資本的汽車企業。換句話說,在電氣化趨勢下,國資青睞新生力量。
縱觀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蔚來、小鵬、理想、威馬等頭部企業越來越像,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企業逐漸具備了相同的特征。比如都在向“國家隊”使眼神,這些國資背景的企業投資額度很大。
蔚來汽車是最早的壹個。今年4月底獲得合富建投控股、SDIC投資、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70億元投資,幾乎讓蔚來汽車起死回生。
近日,Xpeng Motors在廣州又壹工業園奠基後,也獲得廣州國資青睞,* * *獲得廣州開發區40億元融資。顯然,“國家隊”在新勢力的新壹輪融資中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此外,“停擺”已久的拜騰汽車近日也傳出新消息。壹家名為南京盛騰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的出現可能是為拜騰汽車輸血,南京市政府可能計劃投資。
新勢力車企尋求地方政府資金越來越正常。當然,他們的投資形式不僅限於投資入股,還包括融資合作、戰略投資、建設產業園區等多種投資合作模式。
比如浙江溫州引進威馬汽車,據說“圓了溫州30年的汽車夢”;廣東肇慶引進Xpeng電機設立生產基地,被視為當地“1項目”。目前,威馬汽車和Xpeng汽車已經進入造車新勢力的第壹梯隊,而溫州和肇慶也成為其他地方政府的“樣板”。雖然沒有看到真金白銀入股,但是土地、廠房、政策傾斜也是投資。
與大多數缺錢的公司相比,華人運通很不壹樣,那就是威脅要造中國最高端電動車的公司。我估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媒體能夠揭示背後的資本。其創始人丁磊(丁磊不是網易的丁磊)只說:“我們有來自美國的原始資本和政府投資,但暫時沒有啟動社會私募的計劃,也不會有ABCD的輪次投資。”
我看,不缺錢,不融資,有國資背景。不難猜測,政府投資方是他第壹家工廠的建設地鹽城。
另壹個有趣的現象是,壹些新能源汽車企業被迫“國有”。比如呂赤汽車這種新生力量,長期無法實現量產,只能“自我推銷”。買方為國有單位河南SDIC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SDIC),以20億元認購60%的股份,成為呂赤汽車的實際控制人。這也是造車新勢力中第壹家國企。
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是國家政策。隨著國家補貼的下降,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熱情正在上升。從資助者到投資者,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利益平衡。
當造車新勢力+國資+IPO成為固定套餐,妳說誰靠誰,都是片面的。投資或者上市說到底是壹門生意,還是利益至上。
當然,直接受益的是新能源車企。抱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腿,自然是好事。如果上市,相當於給投資者吃了壹顆定心丸。
因為在投資人眼裏,有國資背景的平臺會相對更安全,甚至覺得如果外面有風險,國企可以去兜底。我覺得壹些散戶投資的標準之壹就是有沒有政府投資。說得好聽點,沒有國資背景介入。畢竟和尚跑不出廟。
而且壹般來說,地方政府牽頭註資打造新生力量,後期可以吸引更多資本,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最重要的是,新車的融資熱潮還在繼續。足以說明造車新軍缺錢並不是外人想的那麽簡單。
即使是前幾個造車新軍,到目前為止也很難說已經度過了危險期。雖然他們在融資上已經進入下半場,但是後期的研發還是壹個吸金的窟窿。此外,傳統汽車巨頭也開始大舉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對於那些還沒有實現量產交付的新生力量來說,市場大門基本已經關閉。
除了用錢來延續生命,試圖改變時空的可能性,沒有別的生存方式。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自我造血功能。這個時候,選擇投入國有資產的懷抱就顯得非常重要。某種意義上,可能是壹種自我救贖。
此外,有了地方國資的加持,造車新勢力也能在當地獲得更多資源。以何忠汽車為例,其第壹大股東為南寧民生新能源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隸屬於南寧市國資委。除了在南寧投資建設654.38+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何忠汽車還通過團購的方式在南寧銷售了不少政企用車。目前,聯合汽車也準備在科技創新板上市。
地方政府有必要花這筆錢嗎?值得嗎?
花還是要花的。
事實上,國家隊對汽車產業的大力支持並不僅限於中國。沒有美國政府部門的支持,特斯拉不可能有今天。早在10年前,特斯拉就獲得了美國能源部4.65億美元的貸款,是加州零排放政策(ZEV)的最大受益者。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集團,大眾的最大股東是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PSA也由法國政府控股...
講真,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壹直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堅定支持。在曾經聲勢浩大的新生力量中,“國家隊”的身影從未走遠,但在補貼退潮、新生力量格局即將形成的現階段,“國家隊”的動作越來越受到關註。
壹方面,政府也希望“花小錢賺大錢”,希望用汽車打壹場“區域翻身仗”。畢竟挽救或促進壹個車企的健康發展,對於促進地方產業健康、保護地方經濟、拉動就業都有積極意義,更不用說“新四化”的全面發展了。
另壹方面,地方國資繼續投資頭部企業,也是認可造車新勢力的發展潛力比較大。而且目前造車新勢力的市場表現已經逐漸穩定,說明產品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另外,能被國資看好的新生力量,大部分都會走IPO的道路。在蔚來汽車之後,造車新勢力的頭部玩家小鵬、威馬、理想相繼傳來好消息,2020年可能是造車新勢力的上市元年。
IPO,眾所周知,上市遊戲的本質是圈錢遊戲,是資本遊戲。它別的什麽都沒有,除了能很快拿到錢,相當於給自己公司的資金來源多了壹個水龍頭。
看到阿裏、騰訊、美團、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和各種新勢力合作造車。國資自然不想落後。就連國號的首都都帶有“首都”二字。資本逐利無可厚非。當然,萬壹項目暴漲,為當地創造就業,創造良好的GDP,回報就更大了。
值這個錢嗎?我覺得這個因車企而異,有的在進步,有的還在低迷。壹些新勢力借助國資,必然會面臨很長的產品矩陣真空期,供應鏈、渠道、售後等問題隨之而來。
畢竟國號首都不是永遠的救命符號。即使政府“兜底”,企業也不能高枕無憂。
對於那些不思進取、前景暗淡的企業,政府之手只會是多余的、浪費的。
這就引出了壹個新的問題,就是地方政府的“過度救助”。除了直接投資、定期地稅等優惠政策,政府用資金“挽留企業”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話題。某種程度上,國資和地方財政甚至成了新生力量的墊底。
考慮到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戰略,壹些地方政府急於實現地方產業的協調發展和新舊動能的順利轉換,因此對造車新勢力的沖動可能遠大於審慎。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競爭領域最基本的法則。盲目紓困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不僅糟蹋企業,還會把國有資本拖入“黑洞”。南通的林賽“騙”了江蘇如臯市政府。
其實殘酷的競爭也讓我們更加看清了這個市場。我想這應該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判斷:最終能活下來的新生力量可能只有個位數。
這個判斷在車市下滑和疫情到來後逐漸成為現實:大量新生力量倒閉或收縮或消失,“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所以政府對企業的幫助應該更加理性。畢竟救急不救窮。如果國有資本“接手”造車新勢力的事件繼續增加,恐怕落後產能的出清會受到很大阻礙,壹些PPT汽車的“故事大王”會卷土重來。
對於造車新勢力,政府無法替代車企的發展。“國家隊”的入場或許是救命良藥,但絕不是金牌。
壹個車企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的競爭,根本原因在於是否有競爭力。歸根結底,自強是自助之牌。我認為未來是實幹家的舞臺。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互聯網。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