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供應不足的矛盾
為了解決當地電力供應不足的矛盾,他提出了合理利用礦區地形,實現尾礦自流運輸的方針。為此,他仔細研究了礦區的工程地質資料,並咨詢了有關地質專家,將選礦廠的車間布置在壹個有斷層的山坡上,使采場任意壹點的砂礦都可以通過流水輸送到選礦廠,尾礦也可以通過8.4公裏的溜槽從選礦廠輸送到尾礦庫。實踐證明,這是最佳方案。
他在主持選礦工藝設計時,支持設計人員首次采用了壹套完善的重選工藝,包括脫泥分選、分級磨礦、二次精礦集中再洗、溢流單獨處理等。其中由多層自動溜槽-細煤泥振動篩-旋流器組成的煤泥重力分選工藝為國內首創。他親自主持開發了直徑為12 mm的水力分離器、直徑為125 mm的水力旋流器、多層自動溜槽等新設備,保證了新技術的實現。
新冠肺炎采選廠日產3000噸項目壹期於1957投產,二期於1959投產,達到年產純錫5260噸,占當時雲錫公司年產量的45%。投資比傳統機械采運少40%,設備重量少90%,選礦錫回收率比雲錫公司其他礦山高20%。由於工藝流程合理、技術先進、工期短、經濟效益顯著,該設計獲得了1977冶金部科技成果獎。
新技術在新冠肺炎礦山的實踐為我國錫礦山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後來,在張付民的指導下,老廠砂錫礦和黃茅山砂錫礦的改造和新建工程也采用了水力采礦技術,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1958期間,中國在援越古丁鉻礦的設計中,移植了新冠肺炎的水采和水運技術,改變了長期以來被動生產、效益低下的落後局面。張付民為中國砂錫礦建設開創了壹條新路,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