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誰是張壹民?

誰是張壹民?

張壹民

張壹民現任武漢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國家863計劃資源與環境領域專題專家組組長,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效清潔選礦理論與技術、濕法冶金和二次資源利用。

2020年5月獲第二屆國家創新壹等獎。

中文名:張壹民。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54 10月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代表作:先進提釩工藝理論與方法及汙染防治評價

籍貫:河南許昌

頭銜:教授

履歷

工作單位: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職稱: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

職務:院長(兼: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武漢鋼鐵學院。

畢業專業:礦物加工工程

研究方向:高效清潔選礦理論與技術、濕法冶金、二次資源利用。

學術介紹

本人本科畢業於武漢鋼鐵學院,1995進入華中科技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學習應用數學,1997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8訪問德國亞琛大學。長期從事高效清潔選礦理論與技術、濕法冶金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鄂西典型高磷赤鐵礦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及示範”(編號:2007BAB15B00)。“十壹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際合作項目和省部級項目,如國家“十壹五”重點項目(2007BAB15B02)、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硫酸渣分離提純的研究與工業應用”(2005EC000250)等。

項目

研究中的垂直項目:

1,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低品位含釩頁巖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關鍵技術及工程示範”(2011 Bab 05 b 00);

2.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非金屬礦高溫堆成套技術研究”(2012AA063104)。

3.環保部專項“提釩行業先進技術及汙染防治技術評價與研究”(201009013),

研究中的橫向項目:

1、江西1000t/a石煤提釩項目;

2.湖北800噸/年石煤提釩項目;

3、太鋼65438+50萬t/a不銹鋼項目鐵屑壓實項目;

4.浙江3000噸/年石煤提釩項目。

榮譽稱號

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2015)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4-12)

中國鋼鐵工業傑出科技工作者(2012-09)

“國家“十壹五”科技規劃實施突出貢獻獎”(國家科委第49號[2011])獲得者

湖北省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016)

2012湖北省勞動模範

2012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

湖北省五壹勞動獎章獲得者2011(鄂d 16)

2008年“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2008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第3600229號);

2002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鄂56號);

1999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9C942176)。

2065438+2008年10月,165438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工業創新獎”。

2020年5月獲第二屆國家創新壹等獎。

科學技術獎

(1)2018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

(2)2065 438+07,頁巖釩行業基於全過程汙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前言1),2065 438+07-F-304-2-03-r 01;

(3)2010含釩頁巖高效提取在線回收新技術及工業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序列1),2010-J-239-2-01-r 01;

(4)2007年,含鐵渣塵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前言1)2007-J-231-2-03-r 01;

(5)2065 438+06基於全過程汙染防治的頁巖釩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壹等獎(序列1),KJ 2065 438+06-1-g 01;

(6)2014特種頁巖釩資源高效清潔利用關鍵技術與工程,湖北省技術發明獎壹等獎(前言1),2014f-035-1-010-004-r 065438+。

(7)2009年碳質頁巖、石煤雙循環高效氧化清潔提釩新工藝及工業應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壹等獎(前言1)2009j-208-1-030-007-r 01。

(8)2006年,新型球團粘結劑及鎂橄欖石球團的開發與工業應用,湖北省科技進步壹等獎(前言1)2006J-227-1-029-008-r 01;

(9)2004年《硫酸渣分離提純及其工業應用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壹等獎(前言1)2004j-240-1-029-008-r 01;

(10)2013含重金屬多組分汙泥全循環低碳資源化利用技術及工程應用,湖北省科技進步壹等獎(前言3),2013J-226-1-034-009-R03;

(11)2004年,超限(H/D)螺旋溜槽分離提純研究及工業應用獲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前言1);

(12)1998,致密原生紅柱石的研究、設計及工業生產,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前言1);

(13)1998,新疆阿克布拉克紅柱石提純及工業應用,國家冶金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前言1);

(14)1997,雲陽苛性堿無氰分離研究及工業化生產,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前言1);

(15)2004年,BL1500a系列螺旋溜槽的研制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前言2);

(16)2003年,BL1500b系列螺旋溜槽的研制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二等獎(前言2);

(17)1984,山東省葉縣菱鎂礦浮選提純工藝,冶金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前言三);

(18)1982,遼寧海城三級菱鎂礦浮選工業試驗,冶金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前言三)。

關於作品和專利

曾獨立編著《提釩先進技術及評價理論與汙染防治方法》科學出版社2015、《石煤提釩》科學出版社2014、《二次資源利用》中南大學出版社2010、《球團生產技術》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固體物料分離理論與技術》。在國內外礦物工程和分散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180多篇,其中70多篇被sci和EI收錄。國家授權專利32項。其中第壹發明人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1中國專利優秀獎。

社會兼職

國家“十二五”86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專題專家組組長(國家科委[2065 438]150號);

中國工程院工業工程科技委員會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會副理事長;

中國金屬學會礦物加工學會副主任;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特種冶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全國碳酸鈣工業委員會專家組組長;

全國錳業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非金屬礦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螢石工業協會常務理事;

湖北釩資源開發利用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席兼秘書長;

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

武漢市人民政府咨詢專家

研究生培訓:

目前有博士生15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12人。

  • 上一篇:3月23日,唐山新增1例確診病例+86例無癥狀感染者。
  • 下一篇:浙江長興經濟開發區特色產業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