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張元剛是賣軟件的。2010年,公司銷售收入數千萬元,利潤近400萬元(其中40%為餐廳物料管理軟件)。2007年,開發的新產品被拒之門外,公司瀕臨破產。但是到了2009年,他的生意突然好了起來,簽約的客戶越來越多。
2009年春節後,張遠才開始靜下心來分析生意好轉的原因。他發現精細的物料管理系統可以幫助餐飲企業節省物料,從企業得到的回報是優秀的口碑和不斷增加的訂單。“在使用軟件之前,餐廳買的100斤牛肉去哪了?妳用了多少重量?真的很難衡量。老板只能粗略估算,告訴買家‘明天多買或者後天少買’,這是非常粗放的管理。就算有廚師每天把材料帶回家,老板也根本想不通。”張元剛發現,物資管理其實有很多知識。
張元剛帶領的團隊開發的精細物料管理系統,可以幫助餐廳規範用料。“開源做不到,但是可以省錢。軟件會告訴妳牛肉和魚翅鮑魚用在哪裏,用了多少。”
現在,除了精細的物料管理系統,張元剛帶領的團隊開發的采購配送系統和廚房管理系統也很有特色,已經應用到釜山料理、雨打芭蕉等576家餐廳。雖然他們的軟件現在是同行業最貴的,壹套軟件賣上百萬元,但是他們擠掉了壹大批競爭對手。此外,基於餐飲管理軟件的無線城市項目,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上海金橋碧雲小區居民衣食住行的智能化,包括智能點餐服務、水電表自動提交等生活項目。僅這個項目就給張元剛帶來了2000萬元的訂單。
“現在說起來容易,但是過渡過程很痛苦。”張元剛的上海澤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當時他22歲。265,438+0萬元的啟動資金是他自己打工賺來的。
2003年,做了壹年ERP,他開始考慮創業。張元剛發現,市面上的企業管理軟件都是面向大公司的,價格昂貴,大多在654.38+00萬元到2000萬元/套之間。“市場上99%的公司都是小企業,也需要管理,但是壹套654.38+萬塊的軟件對他們來說可能太貴了。”巨大的市場容量讓張元剛信心滿滿,帶領7個人完成了市場調研,寫好了商業計劃書然後開始行動。當時公司的定位是做ERP,與金蝶、管家等競爭對手的區別有:服務2 ~ 100人的小企業;價格2萬~ 654.38+萬元,便宜。
但是當我們實際做的時候,發現ERP的概念很大,需要做的事情很具體,包括倉儲、物流、人事、考勤、工資、訂單、倉儲、倉儲、訂貨、采購、財務...凡事都要管。“只有七八個人的小公司敢挑戰ERP,壹年都活不下去。雖然產品已經成型,但是錢已經花完了。”張元剛總結,主要原因是金蝶等有實力的競爭對手有20多年的積累,但自己的產品功能不豐富,缺乏競爭力。
“創業不是簡單地做市場調查、寫商業計劃書、計算盈虧平衡點。開公司,就得做出有人願意要的產品!”經歷了挫折之後,張遠才明白創業的真正含義。
“既然ERP做不出來,能不能做壹個能連接ERP系統的東西?”2006年,張元剛帶領團隊開發了壹個在業界頗具影響力的SIP信息平臺。好處是集成了內部財務、人事、銷售等獨立管理軟件。“SIP兼容性好,不需要改變考勤系統和業務系統,不需要重復投資,既保護現有投資,又挖掘歷史價值。”
“現在公司行業很多設備的連接都得益於SIP。”但是剛推廣的時候,客戶的第壹個反饋是:“肯定是假的!微軟為什麽不做這樣的好事?甲骨文不幹?”在這個問題上,張元剛被問得啞口無言。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東西,被客戶說成“假的”,張元剛心都涼了。當然,今天他可以給出壹個非常專業的回答:“不是這個技術的大公司不願意做,而是不屑於做。大公司講壟斷,小公司講兼容,這是商業性質決定的。”
2007年春節後,為公司經營苦不堪言的張元剛決定深入壹個行業,做壹些具體的事情。第壹步,他考慮做壹個餐飲管理系統,基於以下考慮:餐飲行業可以快速拿到錢;餐飲店都是小老板,決策周期短。
壹個門外漢想變成餐飲管理系統也不是壹帆風順的。就像ERP壹樣,餐飲管理軟件行業已經是壹片紅海。沒有任何優勢,張元剛只能帶領公司拼價格。“人家賣10000,我賣6000;人家賣6000,我賣3800……”張元剛價格戰的結局就是被競爭對手以更低的價格報復。“他們積累了很久,沒有利潤可做,我們不行。我們必須賺錢才能生存。”那段時間張元剛苦不堪言,壹度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對內被客戶罵產品差,對外被競爭對手排擠。
“兄弟不缺勤奮,天天加班:白天跑客戶,晚上寫程序,既是業務員又是程序員。跑去調試,被客戶罵……”張元剛被壓迫,怨氣無處發泄。“不是沒有技術,而是因為我們不懂餐飲行業。現在我知道了:只是加菜,還菜,洗菜,催菜,停菜...我不知道這些程序怎麽寫。張元剛意識到,要在餐飲行業找到自己的特色。最後他算出可以重點做三個部分:精品物料管理系統、智能廚房管理系統、連鎖會員管理系統。
真正理解餐飲管理流程,不會壹蹴而就。為了了解貨物的出入庫情況,張元剛曾經每天早上和同事坐通宵火車去銅川路水產市場,幫貨車司機搬運生鮮。他們觀察了生魚買來後如何稱重、裝載、分揀、加工、儲存,以及如何配送到各個門店。魚販壹開始很不情願地給他們潑冷水:“我們之前做了很多套軟件,每次都要填很多單子。工作量沒有減少,反而更麻煩了。妳的軟件能讓我們少幹點活嗎?”賣魚的故意刺激這群年輕人,張元剛卻突然大開眼界:“對,應該讓他們少幹點活!”
妳必須是壹個專註的觀察者。在搬貨和卸貨的過程中,細心的張元剛發現了壹個問題。在水產市場,魚販可以把各個店的小訂單給魚販:A店訂單100斤魚,B店訂單200斤,C店500斤...供應它們的魚販會以店鋪為單位包裝,然後集體稱總重量給魚販,然後裝車。多壹個打包步驟的好處是省去了菜市場稱重分揀的步驟。這個發現壹下子給賣魚的人節省了至少兩個小時。張元剛做的是帶領團隊用軟件記錄入庫入庫的全過程,包括用紅頭帶和藍頭帶區分每個門店的貨櫃,並將這個環節寫入系統。
我親自做的第壹個產品,經過市場調查,得到了魚販子的認可。
“我們做的不是改變世界的發明。我們只做細節。如果我們做得好,我們仍然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張元剛努力的方向是挖掘出更多衣食住行的便利,然後通過軟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