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制造是壹個高投資、高風險的行業。在這兩年新能源熱潮逐漸褪去後,雖然車企因資金鏈斷裂而退出並不奇怪,但在布局廣闊、資質齊全、工廠先進的背景下,車企依然以破產告終,依然帶來不少啟示。
01
只打雷不下雨。
長江汽車的前身是杭州長江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於1996。由於經營不善,它瀕臨破產。2013年,五龍電動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五龍”)投資重組杭州長江客車有限公司,直接持股49%成為公司實際控股股東,公司後更名為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新公司也獲得了中大型客車生產資質。
接下來,長江汽車將目光瞄準了當時蜂擁而至的電動乘用車,並於2015年9月與另外兩家企業合資成立了杭州長江客車有限公司(簡稱“長江客車”)。2016年4月,長江汽車發布電動車品牌“長江EV”,同時杭州工廠正式投產。規劃壹期年產能65438+萬輛,二期年產能30萬輛。
由於長江汽車具有乘用車生產資質,且控股股東具有電動車制造背景,這為長江乘用車順利獲得生產電動乘用車的“雙資質”鋪平了道路。
新合資公司成立不到壹年,長江乘用車成為繼2016年5月BAIC新能源之後,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第二家企業,也是全國首家通過新能源乘用車準入審批的企業。20117年5月,長江客車成為全國第五家擁有“雙資質”的新能源客車。
壹時間,長江汽車成為新能源領域的領跑者,企業也加速擴張。他們相繼成立了貴州長江、深圳長江、成都長江等子公司,並吸引了許多政府支持的投資。長江汽車的“版圖”在不斷擴大。
據長江汽車官網介紹,長江產品系列涵蓋乘用車、客車、物流車、卡車等平臺,在杭州和貴安擁有兩大核心整車生產基地,在北京擁有新能源R&D中心和車聯網大數據R&D中心。當時是國內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純電動汽車生產企業。
在立下2020年銷量達到23萬輛,市場份額達到7.5%,2025年純電動汽車達到654.38+0萬輛(乘用車和商用車),占市場份額25%的大旗後,長江汽車將與造車無關,2065.438+08年北京車展發布的概念車將無法量產,最終為破產鋪路。
02
“遠光”不直
在長江汽車國內發展“蒸蒸日上”的時候,作為長江汽車的實際控股股東,五龍在港股的市值在穩步上升,但在長江汽車發展面臨危機的時候,五龍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武隆是導致長江汽車“掉隊”的主要原因之壹並不為過。
回顧武隆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更多的是“炒作”和內亂。2010年,由於李嘉誠的個人投資,五龍進入公眾視野,也使得股價暴漲。到2015,李嘉誠追加投資,持有五龍7.96%股份。
但實際上,五龍從2010開始就再也沒有盈利過,於是在資本“降溫”之後,股價連連下跌,李嘉誠也逐漸退出了五龍電動車的股東名單。之後,李嘉誠開始通過法律手段向五龍董事局主席曹鐘討債,五龍也被申請破產,這也導致五龍股價暴跌。
從這個角度來說,長江汽車真的沒有借五龍的東西。長江汽車被曝出停產、欠薪等壹系列風波後,五龍也陷入破產和內部高管鬥爭,自然未能扭轉長江汽車的經營狀況。
作為新階段五龍的第壹大股東,金港集團壹度要求罷免董事會多名董事,但遭到董事會拒絕。雙方壹直打來打去,導致所有決議都無法推進,公司的情況也就壹拖再拖。金港集團甚至直接提交了清算申請。目前五龍還在停牌中。
03
“金飯碗”褪色
2018下半年,長江汽車開始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它的銷量始終偏低,手握寶貴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然而,它在國內乘用車和商用車領域並沒有足夠好的市場表現。去年乘用車銷量只有1000多輛,乘用車依然沒有“動靜”。此時五龍自給,長江汽車只能自救。但對於缺乏“造血”能力的長江汽車來說,這意味著破產的命運早已註定。
長江汽車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嚴重,連簽訂的訂單合同都無法組織生產,員工工資無法按時發放。有員工表示,公司從2018開始拖欠工資,從2019年2月開始,拖欠工資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拖了兩三個月或者半年,甚至更長。
貴州長江、成都長江、杭州長江汽車等多個部門的員工不斷向有關部門投訴公司拖欠工資,但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自2065438+2009年3月以來,長江汽車被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法院、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共計65次,累計執行標的超過2.35億元。此外,長江汽車董事長曹鐘也被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費。
長江汽車破產後,“雙資質”的未來引人關註。但實際上,如上所述,“雙資質”的是長江客車,目前的零跑代工也是這家企業。
雖然長江汽車和長江乘用車是同壹個法人,但是兩大主體企業長江汽車的破產暫時不會影響到長江乘用車的主機廠。這壹點也得到了零跑相關人士的證實。目前長江客車公司狀態還算正常。
資質齊全,跟風新能源趕“早市”,最後卻以破產告終,長江汽車不是第壹家。縱觀目前獲得雙資質的車企,現在市場上表現突出的很少,退市的人很多,這也說明資質這個“金飯碗”已經褪色了。
車企退市後是否應該撤銷資質,換成市場表現良好的車企,以促進優勝劣汰,也是壹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