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本質是壹門信息科學和技術,通過它我們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快速實現暢通無阻的訪問。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在早期就實現了信息的快速對接,比如發郵件,看網站上的信息。
其實互聯網本身就是壹個很中性的詞。當它與壹家公司聯系在壹起時,必然與商業利益密切相關。代表互聯網商業化的互聯網公司,改變了原有的商業模式,創造了新的商業生態。
由於中國市場經濟發展較晚,在早期,沒有互聯網技術的壹席之地,所以大多數商業公司都沒有時間去思考如何通過互聯網盈利。或者可以理解為,互聯網的硬件和軟件都沒有發展到壹定程度,所以壹開始中國的業務結構主要是以家電、地產、能源為支撐。當時最早的互聯網布局主要是門戶網站,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這似乎是當時人們看到的第壹個模型。90年代末起步的新浪、搜狐就是這樣的公司。
到了後期,當商業社會發展到壹定程度,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也隨之提高,中國網民達到壹個數量級的變化,利用互聯網為商業公司開辟新的增長極就提上了日程。
現在,我們從互聯網的本質和商業化來分析壹下,為什麽長沙很難有壹家比較有實力的互聯網公司。大致分為三點。
1.長沙商業發展緩慢。
眾所周知,長沙的商業發展是落後的。這裏的商業不僅指第三產業,也指市場經濟。長沙整個經濟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中,到目前為止,民營經濟的活力仍然不如有地方或中央背景的大型國企,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使得高度商業化的互聯網公司很難在這片土地上生存。
以2014騰訊在長沙建設的“智慧城市”為例。走的是與政府合作的路線,把水、電、氣、文體事業都接入了互聯網的社交網絡端口。這些項目由政府領導,並得到政府的認可。
政府背書,缺乏民營企業的參與,容易導致壟斷。同時,當地經濟缺乏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私企沒有鍛煉的機會,所以各種觀念相對落後,整個互聯網的氛圍較差。
2.互聯網極度匱乏。
在互聯網公司工作過的人都知道,互聯網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與傳統企業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傳統企業喜歡按資歷排名,決策戰線很長;互聯網公司愛講究效率,壹切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如前所述,由於長沙本地商業環境落後,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才極其匱乏。
雖然近年來,壹些在長沙崛起的小型互聯網公司,宣稱要從北上廣深引進大量互聯網高級人才。但現實是,牛人很少願意離開北上廣深這樣相對成熟的互聯網環境,去壹個各方面都不完善的城市紮根。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筆者所在的互聯網公司壹直在招壹個比較厲害的運營總監,前後經歷了三任主管、經理、總監,幾天之內都跑路了。這是因為有些人不能勝任這項工作。當然,也有人承認長沙的互聯網氛圍太差了。還是回北京廣州深圳吧~
人才短缺是制約長沙互聯網企業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在北上廣深等壹線城市,大量的優質高校不斷為企業輸出高科技人才,為整個城市的互聯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同時,由於壹線城市自身發展完善,有壹批牛逼的互聯網人在引領整個行業,勢必帶動當地的互聯網氛圍。
目前湖南只有兩所985高校。湖南大學的頂尖專業還是土木工程,中南大學的重點專業是能源開采。能在IT領域有見地的人才少之又少。所以單從人才來看,長沙的互聯網公司比壹線城市落後不止壹點點。
3.投資資本嚴重短缺
對於長沙這個城市來說,南有珠三角,東有長三角,北有武漢城市圈,西有成都,這幾年發展都不錯。這四個城市圈的圍攻,把長沙逼成了各種窪地。
長沙房地產的價格窪地大家肯定都聽說過,本文就不討論了。
地理上,長沙處於四個城市圈的中心,離哪裏都不算近但也不算遠。這就給長沙造成了壹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壹是首都進不去,導致長沙發展滯後於上述四地。第二,由於距離較短,長沙很難成為上述四地的城市群,所以地理位置的短缺使得長沙在發展中吃虧。
另壹方面,目前互聯網公司常見的運營模式是免費模式。首先通過大量的興趣誘導和活動刺激,圈住用戶,然後從其他行業獲利。
這種模式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通過不斷的融資,燒錢,融資,燒錢...燒掉公司。
然而,雖然這幾年VC在互聯網創投領域非常火爆,但長沙至今沒有壹個比較專業的VC圈,導致大部分互聯網公司要麽自己有資金燒,燒了就消失了,要麽就得去外地融資,通過不斷輸血來創業。
而長沙缺乏自有資本,壓縮了互聯網公司的成長空間。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壹點,由於商業不完善,市場競爭不充分,市民的互聯網意識相對於壹線城市來說比較薄弱,導致互聯網公司對用戶的培養和教育成本較高,進而增加了互聯網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成本。
PS:什麽是牛逼的互聯網公司?
私人思維不僅僅指BAT,更重要的標準應該是是否深度市場化,是否在某個行業具有領先地位,帶動整個行業的正向發展。能滿足這三個條件,即使在很小的領域,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偉大的互聯網公司。